四、《大众哲学》的认识论结构具有它的新颖之处。这时毛泽东同 志写怖《实践论》有一定的启发
在 30 年代,国内外的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包括艾思奇在 1936 年写的《思想方法论》一书)一般都按照感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次序讲认识论。这种讲法的优点是对感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的形式和理性思维的方法讲的较细,其缺点是只讲了认识全过程的前一半(即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阶段),不能揭示认识过程的根本规律。毛泽东的《实践论》则打破了这种流行的框架。他紧紧抓住认识与实践这一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来讲认识论。他明确地将认识过程概括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认为后一半认识过程比前一半认识过程更重要。《实践论》着力于说明实践的内容及意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本
质和规律。毛泽东之所以能这样讲认识论,首先固然是基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因为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认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是攸关中国革命成败的问题。其次,是与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传统问题有关。此外,我认为, 这也与《大众哲学》有关。《大众哲学》的作者虽然还没有自觉地把认识与实践的矛盾当作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应围绕这一矛盾来讲认识论,而只是在讲到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时讲这一对矛盾。但《大众哲学》的认识论与一般著作的不同。它除开头一节讲反映论,最后一节讲真理论之外,中间的三节讲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以及实践的意义。它并没有讲具体的认识形式和思维的方法。这种讲法很可能对毛泽东有所启发。若将《实践论》与《大众哲学》的有关部分相比较,我们可以从《大众哲学》中约略地见到《实践论》的端倪。
艾思奇十分谦虚。他诚恳地接受读者的批评,坦率地承认《大众哲学》存在着不足和缺点。他认为,《大众哲学》不过是本“简陋的入门读物”, “写作方法只是以外国书本上的某些知识的通俗解释为主”(1947 年《重改本例言》)。尽管如此,《大众哲学》的某些思想为《实践论》吸取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本通俗读物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普及而且为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 年 10 月,艾思奇由上海到达延安。从此,他的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十分尊重艾思奇。我们从他所作的《艾著(哲学与生活) 的摘录》以及他给艾思奇的信中可以看到,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如何虚心地向理论工作者学习,如何平等地与理论工作者一起探讨理论问题,艾思奇更是十分敬仰毛泽东。他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他是我国较早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工作者之一。
为了适应新的革命形势,艾思奇在 1947 年重新修改了《大众哲学》。他在《重改本例言》中说:《大众哲学》出版以来的十二年,“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国革命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大大提高了,并且也因此使我们看见,辩证法唯物论的哲学,是如何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本书是根据作者近年来的学习所得,尤其是整风以来的学习所得,努力想把这些发展的成果加以吸收。”经过修改本的《大众哲学》, “就其内容来说,它和旧本已有基本的不同。”它大量地吸取了毛泽东的思想,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等。又如,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阐述上,它吸取了《实践论》关于由前者向后者飞跃的两个条件的思想(即积累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对感性材料的思考加工)。可以说,经过改写后的《大众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这是《大众哲学》与《实践论》的另一种联系。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实践论》明显地吸收了《大众哲学》的某些思想。但艾思奇在自己的文章和讲话中从未谈到这一点。而且他在 1947 年的重改本
和 1950 年的最后修订本中删去了我们前面所引的关于认识过程总结的第一
大段话。我认为在纪念艾思奇问志逝世 20 周年之际,有必要如实他说明《实践论》与《大众哲学》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全面地评价《大众哲学》和实事求是地评价《实践论》,另一方面,我们从两者的联系中也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并不是只有大部头的、深奥的哲学著作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科
学的、通俗化的读物同样可以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普及,哲学的解放,同哲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千万不能轻视哲学的普及,更不要把哲学加以神秘化。
第二,不只是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有人企图否认或贬低领袖兼哲学家的人物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完全错误的),也不只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可以发展哲学,就是初出茅芦的青年理论工作者也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写作《大众哲学》时只有二十四五岁。不要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得太神秘了,不要瞧不起青年理论工作者。青年人,框框少,容易接受新鲜经验和吸取新的科学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年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力军。
第三,毛泽东哲学思想并不纯粹是毛泽东个人智慧的产物,而是由他在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综合前入和同时代人优秀成就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哲学思想才会高出于同时代人的思想,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如实地承认《实践论》(以及《矛盾论》)吸取了同时代国内外哲学著作中的积极成果这一点,丝 毫也不会贬低它的理论价值。
第四,《实践论》与《大众哲学》之间的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革命领袖与普通理论工作者之间在学术理论上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同志式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倘若这种关系遭到破坏,把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变成单纯的单方面的服从关系,那就会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