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实践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上的变革。可是,在《实践论》问世以前,还没有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系统地阐述科学的实践观,阐明认识的辩证过程,揭示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经常遇到的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中国革命的曲折过程,尤其是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比较充分地暴露了认识与实践的内在联系,暴露了认识过程的本质及规律。因此,中国革命的实践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正确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揭示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实践论》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实践论》的理论价值首先在于它提出了以认识与实践为基本矛盾的认识论体系。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他们并没有以认识与实践这一矛盾为中心来阐述认识过程,苏联 30 年代的哲学著作一般都按感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顺序讲认识论。这种讲法的优点是对具体的认识形式、思维方法讲得比较细,它的明显的弱点是不能清楚地揭示认识过程的本质及其根本规律。《实践论》则不同,它把认识与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牢牢抓往这一矛盾来揭示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

《实践论》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地方。如, 它在全面地论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更加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点,而经典作家更多地是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如,它完整地清晰地阐明了认识的全过程,将认识过程概括为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过程,并强调了后一飞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就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特点,同时也克服了一般哲学著作只讲第一个飞跃而不讲第二个飞跃的缺点。再又如,根据中国革命的经验,它深刻地揭露了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的认识论根源,论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此外,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关于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论述,关于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

能动性思想等,都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