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时期的毛泽东论孔夫子
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不适用于革命而适用于治国。因此,毛泽东在革命时期批孔,而在夺取政权后,则同历史上的当权者们一样崇孔。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 1966 年“文化革命”前, 毛泽东虽然更多他讲到孔子,但对孔子的态度同建国前大体相同。
毛泽东在政治上、道德论上对孔子继续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
1953 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关于孔夫子的缺点,我认为就是不民主,没有自我批评精神”。
1959 年 8 月 1 日,他在庐山会议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只是在同一阶级朋友之间适用,对立集团不适用。蒋介石与冯王祥之间,己所不欲,要施于人,互相消灭。军阀混战一场,有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64 年 8 月 18 日,他在北戴河的哲学谈话中说:孔子讲“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人?没有那回事。他继续认为,孔子的哲学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1957 年 1 月,他在一次讲话中说:一讲哲学少不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他要求大家不仅要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且要补学一点它的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东西,需要读一读。”
建国以后,毛泽东更多地是从肯定方面讲到孔子。
1956 年 6 月,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直接填入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借以抒发时光在流逝,社会在进步,应奋发跃进的豪情壮志。
1956 年 8 月 24 日,他同音乐工作者谈话中说:“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他把音乐列为六门课程中的第二门。”
1957 年 2 月 27 日,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谈话中谈到许多新生事物在开始时往往受打击,被视为毒草,他先举了马克思、孙中山、共产党,然后说到孔子。他说:孔夫子也是不被承认的,孔夫子老先生,他一生不得志,他的道理没人听。
1958 年,毛泽东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多次谈到孔子。3 月 22 日,他在成都会议上讲到破除迷信时说:中国的儒家对孔子就是迷信,不敢称孔丘。唐朝李贺就不是这样,对汉武帝直称其名:曰刘彻、刘郎,称魏人为魏娘。一有迷信就把我们脑子压住了,那很危险。在谈到青年人胜过老年人时他说:从古以来,创新思想、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孔子二十三岁开始。往下讲到那稣、释迎牟尼,讲到马克思、孙中山等人。
1958 年 11 月 21 日,他在武昌会议上谈到有实无名时说:一个人学问很高,如孔夫子、耶稣、释迦牟尼,谁也没有给他博士头衔,并不妨碍他们行博士之实。孔子是后来汉朝董仲舒捧起来,以后不大灵了。到了唐朝好一点, 特别是宋朱熹以后,圣人就定了。到了元朝时便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之位。到了五四运动,又下降了,圣人不圣人,吃不开了。我们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承认他的历史地位,但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
1964 年 9 月 4 日,毛泽东在同外宾谈话中说:孔夫子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校,他是宣传了封建道德的,那时人人都说他是个圣人,他是中国第
一个教育家。
总的看来,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在建国后,毛泽东虽然在政治上、道德论上继续批评孔子,但更多地是讲他的优点,承认他是有学问的,是中国第一个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