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长期追求,又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自1840 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无数的先进分子,仁人志士,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莫不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而奋斗、流血、牺牲。

毛泽东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不已。在他领导下,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毛泽东不愧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先决条件

现代化是随着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不平衡的出现而产生的—个世界性概念。虽说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和界定,但最本质的是指经济上落后于现时代的国家,要赶上和超过当时先进发达的国家。

中国是古代文明世界里最早发达的国家之一,只是到了近代才落伍了。19 世纪,当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陆续进入现代工业国的时候,中国却依旧停留在封建的农业国地位。落后就要挨打。从 1840 年鸦片战争时起,中国便不断地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乃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了抵御列强,维护国家的独立,中国的先进分子曾提出向西方学习。先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工业技术,搞洋务运动,失败了;继之又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搞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进行戊戌变法,失败了;接着搞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国有名无实,又失败了;再接着搞思想文化革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仍寄希望于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可是, 1919 年召开的巴黎和会,给中国人民当头一棒,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破灭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惨遭失败,理想总不能实现,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互相勾结,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先进的人们并不明此理。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陆续传入了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明确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两大障碍。为振兴实业,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陈独秀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时说:“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之中国,生产力实无有发展。”因此,“欲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道路。”①不过,革命究竟如何搞?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时还难以弄得清楚,犯过右的和“左”的错误。难能可贵的是:中国革命者不灰心,不气馁,百折不挠,从革命实践中学习, 从切身错误中学习,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通过建立根据地和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这条正确路

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先是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接着打败了得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毛泽东虽然致力于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但对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则从未忘怀。他在1944 年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② 1945 年,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又宣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针对蒋介石的所谓建国方针,也针对一些人存有在国民党统治下实现工业化的幻想,毛泽东进一步说明了民主革命与工业化的关系。他指出:“政治不改革,一切生产力都遭到破坏的命运,农业如此,工业也是如此。”又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因此,“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③在中国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又一次强调:只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用革命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才能“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④。

总之,历史的结论是:在一个分裂的、军阀混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只有用革命的暴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扫清阻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障碍,创造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前提。 1982 年美国出版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考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949 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多少建树,那时的政策是针对短期目标的,而且往往被证明是无法实施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⑤。该书还说:“1949 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一体化的成就,其基本原因,就是建立了单一的、有权威的中央政府。”⑥资产阶级学者自然不会赞成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但他们承认:强大的、集中的、统一的、有权威性的中央政府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它可以为经济高速增长而调动各种技能和资源。这一见解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