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 年代的研究情况

国外介绍毛泽东,可追溯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早在 1927 年 5 月 27 日

出版的《共产国际》俄文版及 6 月 25 日出版的英文版上刊登了毛泽东的《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第 1—7 部分。同年出版的《革命东方》俄文版第 2

期上也刊登了该考察报告。 30 年代初共产国际的刊物就介绍过毛泽东的生

平活动。 1935 年 12 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 33—34 期合刊,在“中国苏维埃和红军的领袖”的总标题下,以“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红军总司令朱德”、“民族英雄方志敏”为题目,分别介绍了毛泽东、朱德、方志敏的生平。文中赞扬“勤劳的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说:“钢铁般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决心,英勇无畏的精神,革命名将和政治领袖的无限天才

——这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优秀品质。”有人统计,《共产国际》杂志刊登了毛泽东的 10 多篇文章,其中包括《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和《论新阶段》。

把毛泽东作为哲学家向全世界作介绍的第一个人是斯诺。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有几处明确谈到这点:“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①“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斯诺还说:“我觉得他想把他的哲学,即‘长期观点’的辩证法,作为任何大规模行动中的权衡标准。”

斯诺在同毛泽东会见后得出毛泽东是“认真研究哲学”、“对中国的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的看法是完全符合事实的,也为后来的历史所证实。斯诺的这本书自 1937 年 10 月在英国伦敦出版后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它至今为许多研究毛泽东的学者所引用。《亚洲研究》杂志 1982

年 11 月号上的一篇文章在谈到研究毛泽东的几种不同类型时,首先提到的就是斯诺的《西行漫记》。在斯诺之后,一些外国的新闻记者对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作了许多报导,但总起来看,在那时还谈不到对毛泽东哲学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

国外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是随着解放后重新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开始的。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对“两论”的介绍和评价进行的,以苏联为主要代表。当《实践论》还未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时,苏

联抢先发表了,并配发了《真理报》编辑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实践论》的评价比我们的评价还高。文章说:《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革命理论在实际斗争中意义的原理”,“关于客观东西与主观东西在认识中统一的原理”。并说:“作者全面地考察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并且论证和发展了每一个原理。”文章认为:“毛泽东这一著作的特点就是对复杂的哲学问题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与叙述的形象性和辩证性结合在一起。”

当时用多种文字出版的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机关刊物《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发表了《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的署名文章。文章说,“这篇著作中渗透着党性和对唯心主义与主观主义以及庸俗经验主义的不可调和性。”“各国共产党及工人党的积极党员读到它时无疑地将得到神益,而且它无疑地是这些政党在反对唯心主义者及经验主义者歪曲马列主义哲学及认识论的斗争中的重要资产。”

斯大林否认对立面之间有同一性,不同意《矛盾论》中有关同一性的观点。但苏联还是在《布尔什维克》杂志 1952 年第 9、10 期上刊登了《矛盾论》。在介绍“毛选”第 2 卷的文章中,对它也作了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矛盾论》帮助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粉碎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革命实践的危害性。毛泽东同志这一著作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范例,是中国人民争取自己解放的多年革命斗争的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对于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的独创的研究。”③

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和康士但丁诺夫主编的《苏联哲学百科全书》对“两论”都作了极高的评价。前者说:《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著作是根据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具体材料创造性地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问题的卓越典范。”后者说:“毛泽东的《实践论》、

《矛盾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

1958 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

5 处直接引了毛泽东的话。书中说:“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这篇杰出的、深刻的、有重大价值的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卓越贡献。”④ 该书第 8 章第 3 节“不同矛盾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吸取《矛盾论》的思想写成的。该书在讲“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末尾,引了《实践论》结束语: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

此外,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两论”也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包括翻译、注释、介绍和评论),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松村一人。 1952 年,松村一人在《思想》杂志上连续三期发表《论毛泽东哲学的意义——以(矛盾论) 为中心》,评述、介绍毛泽东哲学思想。他充分肯定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意义, 认为“两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不学习毛泽东的哲学,我们就不能谈论马列主义哲学。如果不学习毛泽东的著作,我们也就不能充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哲学。”他认为毛泽东哲学“不仅仅是马列主义哲学具体地应用于中国革命的特殊实际,并且有中国民族形

式,而且具有国际的意义。”他的某些提法今天看来不一定恰当。但在 1952 年的日本,他公开发表上述见解不能不说是十分可贵的,有重大意义的。松村一人研究了毛泽东哲学的根本特征(他很可能是提出并研究这一问题的第一个人)。他认为:“哲学同本国革命理论相结合,哲学贯穿于以解放为目标的经常斗争之中,哲学同民族的智慧相结合,这就是毛泽东哲学的第一个根本特征。”毛泽东哲学的第二个根本特征是“它彻底地打破了对辩证法的教条主义理解”。他对《矛盾论》的基本理论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西欧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也开始进行研究。如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康福斯在他的著作《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一书的日本版序言中说:“由于中国革命及领导者毛泽东的努力,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增写了伟大的新的篇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1956 年,他出版了经过修订过的俄文版。在修订时, 他吸取了“两论”的思想,直接引用《实践论》的有 12 处,引用《矛盾论》

的有 9 处。其中说:《矛盾论》对“矛盾特殊性这个概念作了现时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最为完备的探讨”⑤。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南斯拉夫的普·弗兰尼茨基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评价。他在 1961 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史》一书中指出:在《实践论》、《矛盾论》里,“卓越的辩证法家,无与伦比的革命实践家和战略家的思想是明显的。”“毛泽东当时的批评基本上是针对所谓教条主义者。他们是苏联斯大林主义学院的出品,并且由于公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书中介绍和引用了“两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在

《实践论》里,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同斯大林的认识论不同”,他把实践理解为认识、历史和整个生活的源泉和基础。书中还认为,毛泽东对“人民内部对立作了著名的分析”,“这些分析比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其他分析要深远些”。普·弗兰尼茨基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史专著。因此,弗兰尼茨基是第一个将毛泽东哲学思想写入马克思主义史的学者。

在 50 年代,国外的资产阶级学者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很少,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则更少。这种情况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也与资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看法有关。正如施拉姆所说:“对现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在50 年代仅仅处于幼年时期,并且‘共产主义中国’被报刊认为是苏联产物, 他不是什么有意思的产物”。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