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与《实践论》
《大众哲学》是文思奇的成名之作,在解放前共印行过 32 版。现在人们在评价这本著作的价值时往往只注意它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迪人们走向革命的历史功绩,而很少注意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的某些深化。
《实践论》是毛泽东的杰出哲学论著。它总结和概括了我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许多研究者在探求
《实践论》的理论来源时,往往只注意它与马列著作和苏联 30 年代哲学著作的联系,与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学说的联系,而很少注意它与《大众哲学》之间的联系。
本文并不想对《大众哲学》和《实践论》作全面的评价与比较,而只是想从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一侧面来看《大众哲学》的理论价值。
李公朴先生在为《大众哲学》写的“编者序”中说: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写成的,这本书里的哲学,“已经算是一般人可以懂得的哲学,而不是专门家书斋里的私有物了。”“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他进一步指出:有人怀疑“通俗会流于庸俗”,但《大众哲学》却“出浅入深”,“作者对于新哲学中的许多问题,有时解释的比其他一·切的著作更明确。虽然是通 俗化的著作,但也有许多深化了的地方。尤其是在认识论方面的解释”。他又说:“作者对新哲学的理论系统,也不是完全照抄外国的著作的。”李先生在 1935 年写的这些话对吗?我认为是对的,是符合实际的。
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 教训,替即将来临的伟大抗日战争作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毛泽东发奋读书、潜心研究哲学。他读的著作相当广泛,既有马列原著,又有中外古典名著, 既有苏联的哲学教科书,又有中国人自己写的论著和小册子。从他在 1936
年 10 月 22 日致叶剑英、刘鼎两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极为注意艾思奇写的
《大众哲学》。那时,叶、刘在西安做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同志在信中提出:“要买一批通俗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哲学书,”并嘱咐“要经过选择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例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柳提的《街头讲话》之类)”,以“作为学校与部队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之用”①。可见, 毛泽东在抗大讲授哲学,写作《实践论》、《矛盾论》之前已读过《大众哲学》,并将它作为教材向延安的干部推荐过。“真正通俗而有价值”一语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对《大众哲学》的评价。
如李公朴先生所说,《大众哲学》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方突出表现在认识论的解释上。《大众哲学》讲认识论的篇幅虽然不多,作者自己也认为对认识过程并未讲清楚,但与当时国内外著作相比确实颇有些特色。而这些颇有特色之处正是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吸取之所在。《大众哲学》在认识论方面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