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一步研究了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说明了矛盾同一性的相 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

列宁在研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时十分重视对立面之间具有同一性的思想,明确地把辩证法定义为关于研究对立面同一的学说。但他没有加以展开和论证。毛泽东大大发挥了列宁的这一思想。他把同一性明确规定为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这两方面的含义,并用大量例子加以说明。《矛盾论》透彻地说明了对立面互相转化的革命意义,深刻地揭露了否认转化的形而上学的反动性和阶级本质。《矛盾论》还强调了矛盾同一性的条件性, 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对立双方既不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不能转化。这就划清了唯物辩证法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界限。

《矛盾论》发挥了列宁提出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他指出,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一切过程的常注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一种过程转化为它种过程的变动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始终,并使一个过程向着它过程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密不可分, 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④因此, 任何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企图都是错误的。辩证法要求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坚决反对只讲同一,否认斗争,或只讲斗争, 否认同一的形而上学。

在研究矛盾斗争性时,毛泽东还专门研究了斗争形式问题。他指出,矛盾的斗争虽然是普遍的、绝对的,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矛盾斗争的形式, 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他还说明了矛盾的对抗与非对抗的区别及相互转化,发挥了列宁的“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的思想。

可以说,继列宁之后,毛泽东系统地研究了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了矛盾着的双方如何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他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说明和发挥对我们坚持彻底的、革命的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诡辩论,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总之,《矛盾论》无论从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来讲,还是从文字叙述的简洁、明晰、生动、易懂来讲,都是苏联 30 年代哲学著作无法与之相比的。综观前人和同时代的哲学著作,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矛盾论》在辩证法的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学说,实现了辩证法发展的必然,出色地完成了列宁所提出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如果再考虑到苏联哲学界在 30 年代后期抛弃了他们原来的许多宝贵成果,在一段时间里严重地离开了辩证法这一情况,那就更显出《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58 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曾指出:“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这篇杰出的、深刻的、有重大价值的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卓越贡献。”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