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参与制定尽早转入战略进攻的英明决策

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了整整一年,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召开会议总结一年来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情况,研究下一年的战略方针和作战任务。

周恩来作为人民解放军总部的主要领导人,亲自组织力量进行一年战争情况的总结,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制定新的作战方针提供依据。他打电报给各地区和各野战军,要求各种材料和统计数字必须准确无误。他向总参谋部的工作人员交代了需要总结的项目、内容和完成的时间,反复审查和修改各种图表和文字材料,并准备在会上作军事总结报告。

1947 年 7 月 21 日至 23 日,中共中央前委在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除留在陕北的中央领导人外,还有彭德怀、习仲勋、贺龙、王震、陈赓等。

在会上,周恩来作了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总结报告。他说,过去一年内蒋军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建制人员、武器说,都损失了约 1/3,从质量说, 不止降低 1/3。敌军在去年 7 至 10 月,占领解放区 104 座城市,兵力分散;

1947 年 11 月至 1948 年 2 月,敌军逐渐集中兵力,但在此期间我歼敌最多, 城市则得失相当;3 月至 6 月,敌军攻势已成弩末,仅在山东、陕北两处进攻,在其他各处我都转入反攻,得城市 62 个。人民解放军在去年停战时,主力、地方部队共 140 多万;复员中减少一些;7 月大打后又陆续增加,连后方机关共达 190 多万人,已超过解放区的负担能力。所以,今后发展必须求之于新区,主力的发展则求之于地方部队的升级。

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议程是研究讨论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尽早转入外线作战,提前实施战略进攻的设想与方案。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就防御的一方来说,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在基本收复失地,积蓄的力量大于对方的力量时,才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夺取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人民解放军转入外线作战设想的主要依据,一是从国际斗争发展的趋势来看,为了减少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避免增加人民革命进程中的困难,需要中国人民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力争在帝国主义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疲劳和创伤中恢复过来之前,打败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二是解放区大都是敌后抗日军民队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解放得来的,这些地方曾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的摧残,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民主命财产遭到极大损失,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财力上支持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均有限。三是从军事上看,蒋介石以长江为其基本线,以南是他的主要基地,长江以北至黄河、陇海铁路之间是他极力要控制的地区,并作为他向解放区进攻的主要攻击线。两线之间靠津浦、平汉两条铁路相连接,加上长江航运和陇海

铁路,形成了一个交通运输网,在这个交通运输网络的支持下,其华东、华中、西北三个战场可以相互配合,东西呼应。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够派出数支大军,一路从津浦路东、一路从津浦路西、一路从平汉路西南下,直插长江边,依托苏中、鄂豫皖、桐柏三个老解放区实施展开,就可直接威胁蒋介石统治的上海、南京、武汉等心脏地区,势必使其交通运输网络七零八落,打乱蒋介石在南线的整个军事体系,三个主要战场将被切割孤立。这对于人民解放战争来说将是极好的形势。

毛泽东、周恩来的这一设想已有很长时间了。早在 1946 年 6 月,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停战的周恩来,看出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已不可避免,便向中共中央提出:“我如以两支强兵南下,一插津浦路东,一插路西,直抵江边, 京沪局势必将大乱。”这是大军南下,中原突破的最初设想,得到中央的重视和接受。6 月 22 日,毛泽东曾经设想了一个外线作战的方案。这个方案是: “太行区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应以最大主力出动于豫东区域”, “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山东区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以渤海对付济南,其余鲁中、鲁南、滨海三区主力及新四[军]主力全部南下”,“主要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为了配合上述计划的实施,同时命令新四军五师向西突围, 钳制河南之敌,命令新四军苏中野战军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作战。“上述作战胜利⋯⋯后,如形势有利,可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并且强调:“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可保障五师不致被消灭或吃大亏”。并认为:“这一计划依靠老根据地,逐步向南, 稳扎稳打,并不冒险。”

  1. 月下旬,蒋介石虽然发动了全面内战,但是广大中间人士还被美国政府和蒋介石的和平谎言所蒙蔽,对和平还抱有幻想。周恩来为了彻底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尽可能多的第三方面人士,提出“在军事战略上应与政治相配合”,主张在伪“国大”召开的前后,解放军不宜打到外线,以利于争取中间力量。同时从苏中战役的基本经验来看,人民解放军尚未完成从游击战向大规模运动战的转变。许多正规兵团刚刚组建,广大指战员还没有树立起运动战的意识,部队的组织指挥、军事训练等许多方面,还不适应运动战的需要,作战还离不开依托解放区。在这种形势下,周恩来于10

    月 15 日,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暂不实施外线作战的方针。与此同时,毛泽

东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 12 月 20 日在给陈毅、粟裕的电报中,明确提出了“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的主张。

到 1947 年初,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毛泽东、周恩来再次考虑外线作战的问题。他们先后两次指示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要准备在五六月问举行战略出击,“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努力争取于五一以前在内线解决蒋军主力,并完成外线作战的一切准备条件”。5 月 4 日,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重点进攻的势头。毛泽东、周恩来根据新的情况,对整个南线的战略进攻作了通盘规划,初步决定:“(一)刘邓陈粟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顾祝同系统。(二)晋南(陈谢)陕北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胡宗南系统。(三)刘邓军十万立即开始休整,已东以前完毕,已东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

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四)陈谢主力(四个旅) 在现地工作待命,随时准备从下流或从上流渡河,受彭习指挥,歼灭胡宗南及其他杂顽,收复延安,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

根据中央军委的计划,晋冀鲁豫野战军率先开始行动,于 6 月下旬发起

鲁西南战役,在鲁北强渡黄河成功。这时,华东野战军 4 个纵队正分两路向费县、枣庄和泰安、大汶口挺进,形成与刘邓野战军夹运河东西呼应作战的态势,严重威胁着进攻山东之敌的侧翼和后方。

  1. 月 19

    日,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会见先期来到小河村的陈赓。他们认真研究了陈赓集团的任务,认为陕甘宁边区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国民党军队已侵入到中心地区,陕北的群众已负担不起更多的部队了。当前战略方向的重点在中原,把陈赓集团的力量投入到中原战场,则更有利于中央经略中原计划的实现。于是决定陈赓集团改为由晋南强渡黄河,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配合刘邓大军向中原出动。

小河会议对毛泽东、周恩来及中央的设想和部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认为,我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基本上挫败了重点进攻,使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 430

万人下降到 373 万人,正规军虽然还保留着 248 个旅的番号,但其中有 113 个旅被歼灭或遭受过歼灭性打击,有些虽然得到补充,但战斗力严重削弱。由于国民党整师、整旅地被歼灭,大批高级将领被击毙或俘虏,敌军士气急剧下降。在兵力部署上,蒋介石用 227 个旅进攻解放区,而在长江以南及西

北等 19 个省境内只有 21 个旅,作为战略预备队和维持战略后方安全,后方极度空虚。在军事处境日益不利的同时,蒋介石的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蒋管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迅速下降,人民生活更加贫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迅速扩大。蒋介石为了摆脱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困境,于 1947 年 7 月 4 日发布了《全国总动员方案》,接着又颁发了所谓《动员勘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加紧搜刮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战争。蒋介石还千方百计乞求美国援助。因此,毛泽东、周恩来的外线作战设想是完全必要和及时的。

与敌人情况相反,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总兵力已由战争初期的 127

万人增加到 195 万人,虽然总兵力仍少于国民党军队,但是机动兵力的人数已超过敌人;由于解放军坚决贯彻了“以战养战”的方针,部队装备得到很大改善;在战争中广大指战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事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士气旺盛,对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充满信心;解放区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提高了发展生产和支持战争的积极性。但同时由于战争己深入到解放区的中心地区,解放区受到很大摧残,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人民解放军在人力、物力上都遇到很大困难。因而必须尽早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将蒋介石的战争补给能力和战争支持能力为我所用,这样既可以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又可以加速国民党军队的崩溃瓦解,一举两得。

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和战略方针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

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会后,周恩来给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和警卫部队领导干部作了报告,

传达小河会议精神,回答了为什么要在解放战争一年后提出大反攻?提出大反攻以后又是怎样个打法?他着重讲解了中央制定第二年作战方针的依据和如何打垮蒋介石的问题。他说,我军去年到今年 6 月是战略防御,现在是战略进攻,进攻才能打垮蒋介石。光在解放区是打不垮蒋介石的,还要打出去。我们提出大反攻,打垮蒋介石的口号是适当的,有人民的同情的。现在我军准备用三路,刘邓太军打到大别山是第一路;陈谢大军打到豫西是第二路; 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是第三路,这三路大军都过了黄河和陇海路。他比喻说, 黄河就像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则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在中国中部有江、淮、河、汉四条大水。三路大军打过了蒋介石的外壕和铁丝网, 要在江、淮、河、汉之间发展。东北解放军也已出击了,陕北大军也要出击。这是全国大反攻的形势。

周恩来进一步指出,要把蒋介石军队消灭在蒋管区是有把握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从敌人方面看,存在着兵力不足、后方空虚和人民反对三个弱点。周恩来着重分析了整个战场国民党军队的态势,指出,蒋介石军队在全国的部署分为南北两线,南线包括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省,北线包括东北、晋察冀、冀东等省。在南线蒋介石集中 150 多个旅的兵力,除胶济线上

的 18 个师可用于机动作战外,整个南线没有进攻力量。北线集中 70 个旅,

只有河北的 29 个旅可以出击,东北、山西等地均只能防御。从新疆、甘肃、

青海,经长江以南各省直到台湾,只有 21 个旅。其中有 8 个旅在新疆抽不出,

云南、台湾各放 2 个旅,整个江南只有 9 个旅,后方极为空虚。所以从全国的形势看,打垮蒋介石是完全有把握的。加上国民党政治破产,贪污腐化, 人民反对国民党,拥护我们,这就是打出去的根据。

从我们自己方面看,有愈战愈强、土地改革、扩大解放区三个优点。周恩来指出,人民解放军愈战愈强,在战争初期只能消灭敌人 1 个旅 1 个团,

而最近刘邓大军一次就消灭敌人 10 个旅。山东也是如此,陕北现在可以消灭

敌人 1 个师,包围 5 个旅。解放军的人数增加,力量强大了。这是打出来和锻炼出来的。我们军队的补充有两方面来源,翻身农民和捉俘虏。有的俘虏一抓过来就帮助我们打敌人,因为他们都是贫苦农民。我们是为农民办事的, 农民拥护我们。我们现在有 200 万正规军,大的打出去,小的又成长起来, 正规部队打出去,地方兵团又壮大起来。实行土地改革,90%以上的农民都赞成。现在华北正在开土地会议,宣布土地法。这样我们就无敌于天下。扩大解放区,打出去吃蒋管区,负担是蒋管区。把蒋介石抓壮丁的计划打破, 使他今后的兵员更加减少。这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也有困难,那就是地形不熟,蒋管区的人民有的对我们还不了解,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三是看国际形势是否允许。周恩来说,国际问题大家所关心的就是美国对蒋仍在援助。但是我们开了门就要看到全世界,不只看到美国。美国能帮助蒋介石什么东西呢?一是给军火。过去帮助装备了 45 个师,东北多,山东多,但我们在这两地缴获也多,正合我们的需要。我们的兵工厂就在前线, 军械来的多并不可怕。二是借款。过去帮助 40 亿美元,到现在还是破产,物价更飞涨。蒋介石就是个败家子。美国在世界各地借款救济的结果,欧洲还是经济恐慌,亚洲打仗,殖民地要解放。美国为了卖东西才向外借款,不能

解决问题。在欧洲的账单,16 个国家就需借 224 亿美元,美国全年预算才 300 多亿美元,中国也要,土耳其也要,加拿大也要。蒋介石放到了第四位。魏德迈来中国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为了把军事基地、海港、矿山,权利都归美国。三是直接出兵。美国有 110 万军队,很多地方都要摆

兵,至多抽 20 万军队来中国,也算不了什么。我们把日本兵都打了,美国兵

是少爷兵还能打仗?他是虚张声势,是纸老虎。另一方面,他来 20 万军队, 更暴露了他是侵略中国,便利我们动员全国人民。原子弹吓不了农民战争。当然有美国的帮助,给我们增加一些困难。但只要一分析,克服了困难就是胜利。美国东西卖不出去,工厂就要关门,工人罢工闹革命,二次大战后, 全世界有 14 个国家闹经济危机。相反,苏联的五年计划成功,欧洲许多国家革命成功,越南正闹革命,缅甸、马来亚都闹革命,都要起来。意、法、德共产党都发展很快。世界人民的力量一天天起来,从世界潮流看,我们也有把握打垮蒋介石。

周恩来还回答了打垮蒋介石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他说,今后两年是关键,解决问题,要到第三年,可能到第四年。中国革命是从乡村到城市,乡村包围城市。主力打出去,地方兵团起来“拔钉子”。打了胜仗也不要骄做。信心是定了的,但要有克服困难的忍耐心。每个同志像一颗螺丝钉,全国全解放区是一架大机器,大家都动作起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周恩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中共中央提前转入战略进攻的主客观条件,坚定了全党全军以及全国人民的信心,为夺取战略进攻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小河会议召开前夕,晋冀鲁豫野战军已根据中央的意图,率先向外线出击,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歼敌 4 个整编师师部、9 个半旅共 6 万余人,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小河村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研究了刘邓大军出击鲁西南,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出击鲁南、鲁西后的形势,认为我军已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为了确保和扩大战略主动权,我军应该改变原定逐步向豫皖苏边区和鄂豫皖边区发展的计划,争取在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回援之前,先敌直插鄂豫皖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中指出,湖北全境空虚,你们如能乘胜攻占长江以北、大别山以南各线,必能威胁长江,分散敌人,开展局势。7 月 23 日,中央军委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此后,毛泽东和周恩来进一步研究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认为敌人可能采取三种办法对付我军。一是“迅速组织进攻”;二是“宁可给我以立足机会, 不急干尾我进攻”;三是“同时采甲上述两种办法,既以十二个旅左右分数路迅速进攻,又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用于长江方面”。他们立即电告刘伯承、邓小平,井要求他们“必须同时准备对付这凡种办法,而主要准备对付第一种办法,即用全副精神注意于运动中大批歼灭敌人,一切依靠打胜仗”,实现挺进大别山的任务。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刘邓大军在华东野战军 5 个纵队的掩护下,

于 8 月 7 日以突然的动作跳出敌人即将形成的合围圈,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陇海路、黄泛区、

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 20 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

在 8 月末进入大别山区。随后,部队又克服极度疲劳,粮弹匾乏,疾病流行, 减员严重,以及缺乏在南方天候、地形条件下的作战经验等严重困难,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合击,以主力出皖西、鄂东,先后取得歼敌 1 个整编师及 3 个

半旅的胜利。经过艰苦斗争,到 11 月下旬,共歼敌 3 万余人,并发动群众, 建立政权,初步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大岳集团共 8 万余人,

在西北野战军的配合下,于 8 月 22 日开始,以偷渡与强渡相结合,从晋南豫北交界处突过黄河,乘胜向陇海路发展,东逼洛阳、郑州,西叩潼关,往返机动作战,吸引了尾追刘邓大军的 4 个旅回援。陕北方面,胡宗南也急忙将主力南撤,拱卫西安。陈谢集团随后挥师南下,以一部向陕南进击,主力向豫西沿平汉路两侧进击。到 11 月底,共歼敌 5 万余人,建立了 39 个县的民主政权,完成了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有力地支援了刘邓大军和西北野战军的作战。

当刘邓野战军向大别山跃进,山东敌军开始抽兵回援之际,中央军委立即命令华东野战军迅速以 6 个纵队组成西线兵团,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路以东广大地区实施战略展开,恢复与扩大豫皖苏解放区, 与刘邓野战军和陈谢集团共同经略中原。陈毅、粟裕根据军委指示,挥师南下,在鲁西菏泽以东的沙上集歼敌整编第五十六师 9000 余人,迫使敌人再次

队山东战场和大别山地区抽调 3 个整编师来援。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乘胜继续南下,越过陇海路,进入豫皖苏边地区。中央军委又及时指示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分散作战。发动群众, 建立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各县基干武装。至 10 月底,西线兵团歼敌 1

万余人,在沙河以南、淮河以北建立了拥有 1000 多万人口的新解放区,完成了在豫皖苏边地区的战略展开。

在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向外线出击的同时,毛泽东、周恩来指挥全国其他战场积极开展攻势,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战场组织多次大的战役, 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牵制住当面之敌,下使南调,积极配合南线作战。尤其是在陕北战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令西北野战军结束在陇东的作战,回师向东,攻打榆林,调动胡宗南主力向北增援,配合陈谢、刘邓大军外线作战。为了更有力地指挥西北野战军作战,中央前委支队改由周恩来任司令员,于 8 月 1 日离开小河村,率领支队向东作长距离转移,向西北野战

军总部靠拢。蒋介石得知我军攻打榆林,急令胡宗南派出 8 个旅分两路由南向北驰援榆林。另以整编第三十六师师长钟松率领所属两个旅由西向东驰援榆林。军委立即指示西北野战军撤围榆林,休整待机,力争求歼其一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中央前委支队吸引向北开进的国民党军 6 个旅,向黄河边转移,拉开两路敌军的距离,为西北野战军创造歼敌良机。8 月 14 日,周恩来致电彭德怀:“钟松可能向南走二三十里, 明日必向镇川前进,其目的是占米脂。刘勘五个旅十六日上午可到绥德。你们明日如集中八个旅打钟松于归德、镇川线以东以北的地区,是一个好机会, 不知部署来得及否。”8 月 20 日,西北野战军将敌整编第三十六师诱至沙家店我军伏击阵地,一举全歼。中央前委支队经过 19 天的转战,也与西北野战军总部胜利会合。沙家店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改变了整个西北战局,使西北野战军开始由防御转入反攻。西北野战军最困难的时

期已经过去,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解放军的手中。同时,这次战役把胡宗南集团的主力拖在陕北,有力地支援了陈谢大军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的行动。

在中央前委支队经历的那段极为紧张而又艰险的行军作战中,“周副主席是部队最忙碌、最辛苦的人,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安排、布置、检查,他往往睡得更晚,起得更早。毛主席休息的时候,除了有特急电报,周副主席总不肯惊扰毛主席。他自己经常是睡上两三个小时,就会被秘书叫醒几次。前线发来的战况报告,如有新出现的情况和地名,周副主席为了使毛主席能集中精力考虑战略决策,总是亲自加上注释,附上小图,再送给毛主席阅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周副主席也总是细心观察,想尽办法使毛主席减轻劳累。”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展开于中原地区,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移到长江北岸,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解放战争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连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大部华中地区,全为匪军糜烂,我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这期间,中共中央于 8 月 30 日决定由周恩来代理军委总参谋长。周恩来担负起了落实中央战略方针的重任,他不仅组织指挥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作战、而且指挥全国各个战场配合三路大军的行动,重新划分各内线兵团的作战区域和作战任务,建立健全新的组织领导指挥系统,组织了许多次大的战役。我军转入外线,实行无后方作战,部队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新的问题。如到外线作战地形不熟,周恩来预先指示邯郸局翻印中原各省的五万分之一地图,以备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之用。针对外线作战部队后勤保障困难,周恩来一方面组织各有关解放区积极支援,另一方面指示各部队采取即俘即补的方针和弹药补充主要靠取之于敌的办法。为此,他要求部队注意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同时要求各部队严整军纪,争取群众,尽快在中原地区创造巩固的根据地,从根本上解决作战行动和后勤保障问题。总之, 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出击外线,站住脚跟,经略中原的胜利,与周恩来精心的组织指挥、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他为人民解放军提前转入战略进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