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力更生,持久作战

中共中央在决定出兵朝鲜后,主持军委工作的周恩来,立即开始运筹如何打击美国侵略者。9 月 20 日,周恩来根据美国军队在朝鲜作战的特点,以及朝鲜的地形气候等战场条件,拟定了关于入朝作战的基本方针:应是自立更生的持久作战,在战役战斗中,必须集中兵力与火力的绝对优势,围歼被我分割的少数敌人,逐步将敌人削弱下去,以利长期作战。这一方针,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1950 年 10 月 8 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命令:

“(一)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

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三)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

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

“(五)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即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

“(六)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目前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于我们有利,于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们坚决勇敢, 善于团结当地人民,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出国作战之时,朝鲜战场上的敌军正分三路向北朝鲜的首都平壤至东部港口城市元山一线推进。东路为南朝鲜第一军团 2 个

师;中路为南朝鲜第二军团 3 个师;西路美国第一军 2 个师、英国 1 个旅及

南朝鲜 1 个师为一线部队,美军第九军指挥 2 个师在美第一军后面跟进。三路均由美国第八集团军统一指挥。为了配合美第八集团军陆上的进攻,麦克阿瑟从日本增调美第十军开往元山海域,准备再次实施登陆作战,同第八集团军在平壤、元山会合。然后再向北推进,由李伪军打头阵,一直推进到鸭绿江边,“联合国军”则在离中朝边境以南七八十公里处建立缓冲地带。此时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尚被隔断在三八线以南地区。

根据战场态势,周恩来和毛泽东研究志愿军出动后如何行动的问题。他们根据志愿军装备极为落后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打防御战开始。他们规定, 在志愿军入朝后,先在平壤至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至宁远沿线以南地区构筑 2 至 3 道防御阵地,第一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军。如敌来攻,则在

阵地前将其分割歼灭之;在 6 个月之内如敌军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待我军从苏联订购的装备到达,并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具有压倒优势条件之后,即在 6 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

  1. 月 15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飞赴太平洋中部的威克岛,与麦克阿瑟讨论朝鲜战局。他们错误估计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认为中国军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组织力量出国作战,即使出兵也只能是象征性的派五六万人进入朝鲜保障边境地带的安全,不足为虑。况且出兵朝鲜的有利时机已经过去。美李军可以大胆北进,麦克阿瑟狂妄地叫嚣要在“感恩节”

(11 月 23 日)前结束战争。于是美国决定立即改变其原定的东西对进和建立缓冲地带的计划,全力向北推进。10 月 17 日,麦克阿瑟命令东线改由美第十军统一指挥,东西两线的部队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向朝中边境推进,先控制要点,堵住朝鲜人民军的退路,并防止中国从军事上“介入”;而后再占领整个北朝鲜,进而向中国扩大侵略。这时侵朝敌军总兵力已达 42 万人,第

一线的作战部队有 13 万余人,气焰嚣张异常,毫无顾忌地以师甚至团营为单

位,分路向朝中边境高速推进。整个进攻布局被朝鲜中部的狼林山脉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相互之间出现了 80 余公里的大间隙。

面对朝鲜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毛泽东、周恩来再次审慎地全面分析了志愿军出国作战后将可能发生的情况。他们认为,第一,如果志愿军能够利用刚刚出国作战的突然性,在一开始就消灭李伪军 2 至 4 个师,打一个大胜仗,敌人的整个战线将被我军打乱,出现对我有利的态势,而敌人将立即处于被动的地位。反之,突然性作战的胜利不大,未能达成迅速消灭李伪军第一线的几个师,让第二线敌军增援上来,迫使我军从阵前后撤,将对我军下一步作战不利。第二,敌人空军对我军行动造成危害的大小,将严重影响我军作战的行动。如果我军能够熟练利用夜间行动,使敌人虽有大量飞机但不能给我军以太大的杀伤和妨碍,则我军可以放手进行野战,除朝鲜几个大城市在我无空军掩护下无法攻取外,其余任何地方的敌人都可能被我军各个歼灭。即使美国再从国内增调几个师,我军也有能力将其各个歼灭,并有迫使美国同我进行外交谈判的可能。反之,如果敌人空军严重影响我军的作战, 则我军在空军未能出动之前的半年到一年之内,将处于很困难的地位。第三, 如果我军能够争取给美军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在较短的时间里消灭美李军几个师,造成美军在从国内增兵到朝鲜之前,增补跟不上消耗,这将使敌人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反之,在敌人得知我军大批出动后,往朝鲜战场投入更大的兵力,则将使我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基于对作战趋势的这种判断,他们认为原先拟定的作战计划已难以实现,志愿军应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抢先占领有利地形和战略要点,以争取主动。同时,由于敌军盲目冒进,东西两线距离过大,无法相互支援,给我军创造了在运动中予敌以突然打击、各个歼灭的极好机会。根据战场形势的这些变化,毛泽东、周恩来决定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入朝。10 月 18 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以毛泽东的名义,命令志愿军于 19 日开始向朝鲜境内出动,争取战机。第二天,党中央正式向党内发出通知:“为了保卫中国支援朝鲜,志愿军决于本日出动,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持朝鲜人民继续奋斗。”

二是改变原定第一个时期以防御作战为主的部署,确定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灭进攻之敌的作战方针。

三是按照我军一贯先打弱敌的作战原则,决定首先打击李伪军,争取首战能够歼灭李伪军三几个师,夺取第一仗的胜利。

四是决定集中主力首先打击对我威胁最大的西线之敌。

五是必须力争保持战略、战役的突然性,在意外的打击下造成敌指挥官惊慌失措,处置失当,为我军下一步作战行动创造战机,同时造成敌人士气低落,厌战情绪增加。

为了保障战役的胜利,周恩来指示东北军区加紧做好志愿军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组建前方后勤指挥所,确定部署三条纵向兵站线,分别由三个后勤分部负责向前方运输各种作战物资,每条兵站线则从国内到前线分三线作纵深梯次储备作战物资。

志愿军总部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于 10 月 19 日晚开始,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路秘密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各部队采取夜行昼伏,严密伪装,封锁消息,以战斗姿态向预定作战地区开进,随时准备在运动中歼

灭敌人。10 月 25 日,志愿军与向北冒进的李伪军遭遇,当天即歼灭李伪军 1

个整营及配属的 1 个炮兵纵队,打响了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个战役,至此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志愿军总部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具体指导下,针对敌军以师、团为单位分散冒进的实际情况,多次变更部署,积极捕捉战机,灵活地采用了分别歼敌、逐步扩大战果的办法,给向北冒进的敌军以迎头痛击,从而使仓促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在交战一开始便取得了先机之利,掌握了战役主动权,为各个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敌军机械化程度高,重装备多,作战物资消耗大, 所带来的对道路和后方补给依赖性极大,从而对其侧后十分敏感的特点,以及怕夜战、近战,攻击精神差,对空军、炮兵和坦克的依赖大,惧怕被分割包围的弱点,志愿军大胆地实施战役迂回,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术, 切断敌人的退路,造成敌军全线动摇,迅速撤退。志愿军勇猛追击,经过连续 13 昼夜的英勇作战,歼灭敌军 1.5 万余人,其中给李伪军第六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伪第一。第八师,美王牌军骑兵第一师第八团直属队及第三营被全歼,击溃了企图救援的美骑一师第五团。把疯狂进犯的敌人从鸭绿江边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人企图于“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初步稳住了朝鲜战局,赢得了初战的胜利。

彭德怀认为,第一战歼灭敌人数量不多,而且我军实力尚未暴露。基于敌人可能稍事喘息,调整兵力后再次发动进攻的情况判断,为保持战场主动地位,彭德怀向中央军委建议我军暂时停止继续进攻,巩固现有胜利,争取诱敌深入后再各个加以歼灭。毛泽东、中央军委同意了彭德怀的建议,并指示志愿军积极创造战场。志愿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恢复疲劳,总结经验, 加强运输,储备粮弹,准备再战。

志愿军突然出现在朝鲜战场上,并取得了初战的胜利,这不仅打乱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步骤,而且引起美国政界、军界惴惴不安和种种猜测,惊呼局势严重,充满着“爆炸的可能性”,他们连日召开会议研究对策。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第一,中国建国伊始,不敢也没有能力与美国较量;第二,在美军退守釜山滩头阵地的有利时机和从仁川登陆的关键时刻,中国均未出兵,迟至美军接近中朝边境时才出兵;中国军队在初战胜利之后并没有实施大规模追击,说明了中国无意与美国较量。对于中国出兵的目的,他们进一步分析判断,不外乎有三种可能:一为保护边防安全和鸭绿江电力设施; 二为从战略上钳制和削弱美国的军事力量,打一场有限规模的持久消耗战; 三为把“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半岛。其中第一种可能性最大。但又估计中国在东北地区集结了大量军队而感到不安。英法等国从其本国利益出发十分害怕战争扩大。在采取何仲对策的问题上,敌人营垒内部发生矛盾。麦克阿瑟强调中国大部队“自满洲运过鸭绿江”,将有使“联合国军全部被歼的危险”, 因而强烈主张“轰炸满洲”志愿军基地和鸭绿汪上的一切桥梁,阻止我军继续向朝鲜投入兵力。以英、法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则认为轰炸中国东北有可能挑起世界大战,而主张设立“缓冲地带”,再以政治方式解决朝鲜问题。11 月 9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从维护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 决定在未判明中国出兵的意图之前,继续坚持以军事进攻迅速占领全朝鲜, 批准麦克阿瑟“在军事方面他可以相机行事”,并批准了轰炸鸭绿江上所有桥梁的计划。同时通过瑞典和英国向中国试探,企图以“保证中共利益”为诱饵,换取中国停止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则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所谓“最后

的攻势”——圣诞节攻势。

敌人经过调整,使第一线作战部队增加到 22 万余人。11 月 6 日,以美、

英军队为主,在 1000 余辆坦克、1 万余门大炮及 1200 余架飞机的支援下, 仍以东西两线开始向北进攻。敌人以西线为牵制集团,企图将志愿军主力吸引在西线;东线敌军则加紧向北推进,并迂回志愿军侧翼,切断志愿军退路, 围歼进入朝鲜北部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部队。

毛泽东、周恩来决心利用敌人恃强骄横、判断错误的时机,采取诱敌深入,继续以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内线与外线相结合的方针,力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打击重点仍选择西线敌军,准备将西线敌军吸引到大馆洞、妙香山一线预设战场,加以歼灭。为了保证战役的顺利进行,决定志愿军第九兵团迅速入朝参战。周恩来要求东北军区与敌人空军的狂轰滥炸作坚决的斗争,全力保障志愿军的后勤供应。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指挥所增设了一个后勤分部并对原有分部进行了加强,调 1 个铁道兵师入朝,参加铁路抢修,以增强物资运输能力。

志愿军东西两线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意图,节节阻击,步步后退,诱敌向预定战场放胆前进。敌人错误地判断志愿军“怯战退走”,并断定志愿军兵力“最多不过六七万人”,其所实施的空中战役已迫使支援部队不能进入朝鲜,于是加快了进攻速度,麦克阿瑟对志愿军的作战意图毫无察觉。他乘飞机亲临战场上空指挥,当东线美军 3 个师已抵达对志愿军进行包围的重要位置上时,便认为他的钳形攻势即将成功,立即下令全线发起总攻。同时发表《公报》,向全世界宣布要在圣诞节(12 月 25 日)结束朝鲜战争。并狂妄叫嚣,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妄图进一步扩大侵略。

  1. 月 24 日,西线清川江以东的李伪军 3

    个师已开始进入志愿军预定战场。周恩来立即指示中央军委电示志愿军总部,指出志愿军在清川江东岸发起进攻后,在清川江以西的美军两个师将很可能向东增援。清川江西岸志愿军现在的部署,难以达到配合东岸部队歼灭李伪军 2 个师的目的,进而可能影响志愿军下一步作战计划的实施。建议西岸志愿军调一个军东进,与东岸部队靠拢,既可增强志愿军左翼的突击力量,保证歼灭 3 个李伪军师,又可及时阻击美军的增援,并对下一步对美军作战造成战役迂回的有利条件,志愿军总部根据军委指示和当面敌情变化,及时调整了部署。第二天,西线各路敌军均进入志愿军预定战场。当天夜里,西线志愿军乘敌立足未稳,出其不意地首先发起了反攻。志愿军担任迂回任务的部队以坚强的战斗意志,果敢穿插,行动迅速,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担任正面攻击的部队迅猛突击,以战役迂回和战术分割相结合的战法,迅速将敌人分割包围,逐一加以歼灭。敌人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拼命夺路逃跑。经过 6 天的艰苦战斗,西线志愿军歼灭了李伪军第七、第八两个师和土耳其旅大部,并给了美第二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美骑兵第一师和第二十五师。共计歼敌 2.3

万余人,缴获坦克 100 余辆、汽车 2000 余辆,各种枪 5000 余枝,缴获与击

毁火炮 500 余门。继西线志愿军发起反击之后,东线志愿军于 11 月 27 日也开始向当面之敌发起反攻。志愿军战士冒着零下 30℃左右的严寒,踏着没膝的大雪,勇猛穿插,采取与西线志愿军同样的战法,连续作战,给美陆战第一师及步兵第七师以歼灭性打击。

这时麦克阿瑟才如梦初醒,志愿军主力果然过了江,应验了他所说的, 中国的大队人马过江,将使“联合国军”有“全部被歼的危险”。他一面惊

恐地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告中国军队大举反攻的情况,一面决定立即将部队撤至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之元山、阳德、成川、肃川一线组织防御。29 日, 敌人全线撤退。志愿军根据毛泽东、中央军委的指示,立即转入全线反攻。兵败如山倒,溃退的敌军一发不可收拾,根本不可能在预定地带建立防御阵地,一气逃到三八线以南,连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也在仓皇逃跑时翻车身亡。至此,除襄阳一地外,收复朝鲜北部全部领土,并在部分地段前出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第二次战役,是志愿军在战略反攻阶段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毛泽东、周恩来利用敌人战略上的错误判断和恃强狂傲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从而取得了大大超过原来预想的重大胜利,同朝鲜人民军一起把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以南,粉碎了美帝国主义迅速占领朝鲜的企图,迫使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扭转了朝鲜战局,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遭到志愿军第二次战役的沉重打击后,敌人营垒内部异常混乱,笼罩着一片失败情绪。美国舆论界惊呼这是“继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惨的军事败绩”,是一场“恶梦”和“悲剧”。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则就失败问题互相指责攻击,而其主要盟国英法等国则普遍对战争局势表示优虑,深怕把力量陷在亚洲,而削弱了他们在欧洲的力量,更害怕战争进一步扩大。他们要求美国政府保证“朝鲜事件不至于把全世界搅进一场大战”。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危机,挽回败局,与前线指挥官连续召开一系列紧急会议,磋商对策。他们认为朝鲜战争现在已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必须从这一观点出发重新对战局作出估计,并依此“重新制定可行的、足以应付有关现实问题的政治决定和战略计划”。经过激烈争吵,美国政府仍不打算放弃对朝鲜的侵略,决意保持其在朝鲜、在亚洲的地位。11 月 30 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联合国部队不打算放弃他们在朝鲜的使命”,并且将“从三个方面来应付新的局势”, 即坚持侵朝战争,加强欧洲防务,加强美国的军事力量。同时,他还在答记者问中公开表示打算在朝鲜使用原子弹,妄图恐吓中朝人民。但事与愿违, 反而把其盟友吓坏了。英国首相艾德礼在国会 100 多名国会议员的联名抗议下,急忙飞到美国与社鲁门会谈协调两国侵朝政策。决定继续坚持侵朝战争, 同时,妄图诱我停战,争取喘息时间。

与美帝国主义有着长期斗争经验的毛泽东、周恩来一眼就看穿了美国人的鬼把戏。他们清楚地知道,虽然中朝两国军队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但是消灭敌人的数量还不足以使美国人真正愿意坐到谈判桌上。周恩来清醒地看出朝鲜战争的发展将是长期抗战的局面,特别是从后勤保障方面看,志愿军在无制空权的情况下,运输线再难以向前延伸,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将越来越困难。

但毛泽东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打破敌人玩弄“先停火,后谈判”的阴谋,决定志愿军必须越过三八线,打到汉城一线,再进行休整。否则敌人继续向南退缩,与志愿军脱离接触,志愿军又无能力继续深入南方作战,这种情况在军事上对志愿军下一步作战极为不利,有可能失去战场主动权。经过研究,决定再寻歼李伪军几个师,如进展不顺畅即适时收兵,争取控制三八线,作长期作战的打算。随后,我军又连续进行了第三、第四和第五次战役, 经过与敌人在三八线南北一带反复争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1951 年 5 月下旬,中央军委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行动方案。会议认为,

“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投入战场的兵力,已增加到 69 万人,而志愿军和

人民军的总兵力已增加到 112 万人,虽然我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在技术装

备上仍处于劣势。敌方在战场上拥有 1670 余架作战飞机,舰艇 270 艘,坦克

1130 余辆,各种火炮 3560 余门。一方是兵力强大,一方是装备先进。较量的结果,谁想吃掉谁都力不从心。

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战场局势的分析,周恩来认为志愿军入朝作战已完成了战略反攻的任务,战争将进入一个相互对峙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中, 志愿军的作战方针应不同于反攻阶段以运动歼敌的方针。他及时向毛泽东提出,志愿军在战略上应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赞同周恩来的建议,决定采取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聂荣臻在回忆这次军委会议的情况时说:“第五次战役以后,中央开会研究下一步怎么办,会上多数同志主张我军宜停在三八线附近,边打边谈,争取谈判解决问题。我当时也是同意这个意见的。我认为,把敌人赶出朝鲜北部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停在三八线,也就是恢复战前状态,这样各方面都好接受。如果战争继续下去,我们不怕,而且会越打越强,但是,也不是没有困难。会议在毛泽东同志主持下,最后确定了边打边谈的方针。”

彭德怀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于 7 月 1 日向中央军委作了报告:

“经过八个月的激烈战斗,对朝鲜战争是长期的,认识上更深刻了。美为维持东方和世界政治地位,依靠技术优势,故不甘失败。惟战争激烈,远隔重洋,人员物资耗费大多,运输亦困难(比我们好),兵力分散,长期坚持下去,力量削弱。”

“我步兵强,人员多,但运输极困难。朝鲜地形狭窄,我军作战受到很大限制,在我空军不能维护交通运输和必要的、部分的配合作战前,此种优势目前难以发挥应有的有效作用。我只有决心作长期打算,准备好各项有利条件。”“平均两个月进行一次较大反击战役,打退敌进攻。如此我以二十一个军以三番或十八个军作两番进行战斗,似此每月需补充兵员三万。每年战费七至八亿美元(以一九五○年比值计算)。上述概算,估计人力可支持, 财力有困难。”

“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方针是完全必须的。我能掌握和平旗帜,对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均有利。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均过得去。”

此后,志愿军作战由以运动战为主要形式,转变为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美国统治集团内部也认识到企图用武力占领整个朝鲜的目的是无法达到

的。在这种情势下,不得不要求同中朝方面正式举行停战谈判。但是为了在朝鲜争得更多的利益,仍采取停停打打、打打停停的两手,阻挠谈判的顺利进行。

在毛泽东、周恩来及志愿军总部的领导下,志愿军在实战中逐步学会了现代条件下的阵地防御作战。他们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战法,建立了以坑道为支撑点的坚固的阵地防御体系,抗击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和坦克装甲部队的攻击,并且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有效地保存了自己。

美军为了夺取战场上的主动地位,利用其空中优势,集中打击志愿军后方运输线,这就成了战争第二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周恩来以极大的精力领

导了后勤战线上的这场战争,先后粉碎了敌人的空中“绞杀战”、细菌战, 以及企图实施登陆作战切断志愿军后方运输线的阴谋。

周恩来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他担任政务院总理,领导全国各项工作的同时进行的。他对朝鲜战场的有关电报都要亲自审阅。当时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为减轻周恩来的一些工作量,对一些内容不很重要的电报就没有送给他看,周恩来知道后批评了聂荣臻,要求今后朝鲜发回的电报都要送给他看。他既要研究作战问题,还要抓后勤保障问题,更重要的是积极领导外交战线上的斗争,紧密配合志愿军在战场的作战行动。经过他的艰苦努力,使世界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开始有许多国家支持美国出兵朝鲜,到后来许多国家转而站在中朝人民一边反对美国侵略朝鲜,并在全世界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美国侵略朝鲜争取世界和平的运动。为了及时了解美军这个对手的作战特点,他发动曾留学美国的原国民党起义将领及在押的战犯,撰写有关美军作战的战术特点、武器装备的性能等资料,为志愿军作战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