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协助国民政府指导正面战场作战

周恩来回延安不久,参加了 1937 年 12 月 9 日至 14 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2 月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项英。周恩来、博古、董必武组成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南方工作;还决定由周恩来、王明、博古、叶剑英组成中共外交代表团,任务是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2 月 23 日,中共代表团与长江局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中共代表团与长江局合为一个组织,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称长江局。成员由项英、博古、周恩来、叶剑英、王明、董必武、林伯渠组成。暂以玉明为书记,周恩来为副书记。周恩来主要负责统一战线和军事工作。在长江局近一年的时间里, 由于王明是个空头理论家,既下会搞统战,更不懂军事,因而在协助国民政府指导正面战场作战的实际工作中,周恩来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一)巩固国共政治组织上的合作,促蒋长期抗战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形成,但尚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合作的组织形式,这样的合作基础是不利于长期抗战的。为此, 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继续进行谈判。

协商制定共同纲领,从政治上巩固合作。12 月 20 日,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陈立夫等开始接触,陈表示要规定共同纲领,并努力实现。21 日晚,王明、周恩来、博古会见蒋介石,在会谈中对成立两党关系委员会,决定共同纲领等问题作了具体提议。蒋介石同意中共代表团所提意见,决定组织两党委员会。26 日,两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中共方面由周恩来,国民党方面由刘健群参加起草两党共同纲领。周恩来很快写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纲领》草案。长江局讨论后,拟交两党委员会讨论。1938 年 3 月 29 日

至 4 月 1 日,国民党召开了全国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大会宣言和《抗战建国纲领》。中共中央认为,该纲领的基本精神同我党的主张是一致的,应取赞助与拥护态度。周恩来认为,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是有进步的,我党提出的共同纲领草案对《抗战建国纲领》起了推动作用。

争取解决合作形式问题,从组织上巩固合作。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出合作组织形式:一是党内联盟,像第一次国共合作那样;二是党外联盟,组成两党共同委员会,拥蒋为最高领袖;三是维护现状,遇事协商。蒋介石拒绝了前两种形式,采取了“遇事协商”的办法。

围绕两党合作形式的斗争,实际上是反对蒋介石的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溶共”政策的斗争。周恩来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其间,长江局书记王明提出了许多右倾机会主义的主张。但在中共代表团中,与蒋介石直接共过事的只有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周恩来是中共参加两党谈判的主要代表,蒋介石亦视周恩来为主要谈判对手,这就决定了周恩来在长江局的核心作用。在解决两党关系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周恩来始终坚持了正确的路线,他

对两党合作的政治纲领、具体组织形式都提出了系统的意见。对于危害两党关系,危害抗战的言论和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8 年 3 月 12 日,他在

《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怎样纪念孙中山的伟大》一文,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一个伟大特点,是善于联合各种革命力量,“他根据每一个时期革命的需要, 能将当时各种革命力量革命组织,特别看重的是群众组织联合一起,共

同努力”!“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这是针对蒋介石推行的“取消党派”、“一党专政”主张进行的有力地批评与斗争。

(二)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从军事上增强合作

坚持什么样的作战方针,是抗战初期国共军事合作的中心问题。早在1937 年 8 月 4 日,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正在南京同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朱德、博古就致电中共中央,认为实现抗战的方针必须“发挥红军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优势。在山西前线,周恩来又提出了华北持久抗战的问题。1938 年 1 月 8 日,他在《群众》周刊上发表了《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一文, 进一步论述了持久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措施,明确提出八项具体办法。同年 5 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集中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集体智慧,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在抗日战争实践中,在与国民党的军事合作中,周恩来不断坚持和发展持久制胜的思想。反复强调:中国抗战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持久战的方针是确定的。1938 年 2 月 14 日,他会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主张,指出中国抗战必须坚持持久战的道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向白崇禧作了介绍,被日军称为“战神”的“小诸葛”白崇禧,称赞《论持久战》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徐州失守后,蒋介石态度犹豫,国民党内部一些将领准备保存实力,使抗战出现严重危机。6 月 15 日,长江局以王明、周恩来、博古名义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我们对于保卫武汉与第三期抗战问题的意见》。文章过分夸大了保卫武汉的意义,大有决一死战之势,主张拒敌于武汉门户之外,没有把重心放在广泛发动群众上面。这些违背持久战方针的错误言论,主要反映了王明当时的右倾思想,但周恩来是长江局副书记,并且签了名,也有一定的责任。

周恩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很快纠正了上述错误。7 月 7 日,为纪念抗日战争一周年,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论保卫武汉及其发展前途》一文。文章指出,日军战略方针,必然是集中主力,以包围武汉,切断粤汉、平汉、陇海,逼我退出一切铁路交通线,以便最后威胁广州、兰州。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军队应实行内外夹击敌人的方针。保卫武汉也不是“决战”,主要是给敌人以极大的损伤,万一不利,转移作战区域,继续抗战。10 月 7 日至 9 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长篇文章《论目前抗战形势》, 进一步指出抗日战争的形式,正如毛泽东所说,必须经过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保卫武汉的战斗,从整个抗战的形势看来,它只是第一阶段能否即过渡到第二阶段的关键,而决不是能否继续长期抗战的关键。” 他分析了相持阶段到来的可能性,说:“保卫武汉的战斗,固然愈久愈好, 但决不能在长期保卫武汉的条件尚未具备的今天,想作孤注一掷的侥幸的尝试,这不仅对于保卫武汉并无大的帮助,而且对于继续长期抗战是有害的, 是不利于转入相持局面之过渡阶段的。”“只有坚持长期抗战,加强国内团

结,才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转入相持局面的基本方针!”这篇长文在当时影响很大,还印成小册子大量发行,使许多人头脑开始清醒,增强了持久抗战的信心。

在对日作战的实践中,如何把阵地战、运动战及游击战三种作战样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能不能坚持持久战方针的一个重要问题。1938 年 2 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党应向蒋介石建议,战略方针以运动战为主,包括阵地战,以游击战为辅。6 月 17 日, 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谈徐州失守后中国军队的战略方针,应是将正规军主力组成许多野战兵团,依托太行山、嵩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黄山、天目山一带,开展大规模的山地战,以阻击日军西侵,加强长江防务。同时抽出一部分正规军,组成挺进队,深入敌后,发展游击战,造成战略夹击形势,大量消耗敌人。依据这些思想,周恩来多次向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建议作战方针和形式。乃至参与筹划、指导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

1938 年 3 月,白崇禧奉命赴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临行前,他邀请周恩来和叶剑英就第五战区的对日作战方针提出建议。周恩来中恳地指出, 在津浦路南段,由李品仙、廖磊两个集团军,在张云逸(新四军参谋长、三支队司令员)率新四军一部配合下,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运动于淮河流域,威胁日军。同时,在徐州以北必须采取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白崇禧对这些建议深为赞赏,他到徐州后,基本上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之后,周恩来又派张爱萍去见李宗仁,当面转达他的意见:一是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后南下,几乎是长驱直入,非常嚣张,骄兵必败,而且还是孤军深入;二是济南以南、徐州以北的地形很好,台儿庄、张庄一带都是山区,地形对我有利;三是广西军队是有战斗力的,北边有八路军在战略上的配合,应该在这样有利的地形和敌情下,集中兵力,打一个大仗,既可给日军一次沉重的打击,又可以提高广西军队在整个民众中特别是在国民党中的威信。李宗仁认为这些意见很好。这些建议,促成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10 月中旬,日军进攻广东,华南抗战开始。周恩来起草致国民党当局意见书——《对日寇进攻华南的初步分析及建议》,全面分析了战争的起因和军事特点,提出的方针是坚持华南抗战,以击退日寇冒险的进攻。并列出 9

条具体建议,如增调至少 30 个团作为四战区补充部队;动员民众,配合军队等。周恩来关于作战方针的建议,引起了国民党军事当局的重视。国民党中将厅长刘为章曾在意见书上注明这是华南战争的“要着”。

广州、武汉夫陷后,周恩来在衡阳出席了蒋介石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他同叶剑英就举办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事,同国民党方面达成协议。由周恩来往训练班国际问题的讲师,叶剑英任训练班副教育长,帮助国民党军队进行游击战的训练。

12 月 18 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论今后敌人的动向》一文, 对进入相持阶段的全面抗战提出了系统的建议。他指出,目前战局正处在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中,敌人在军事上,正准备从正面继续进攻和深入,封锁和切断我西南、西北的国际交通线。在敌后正在分兵进攻我游击区域和游击部队,企图消灭我在敌后的活动。在政治上,正扩大傀儡政权的组织,加紧汉好的活动,造谣挑拨,企图分化我国内部团结,削弱国际影响。我们在这个阶段的战略任务,政治上,加紧国内团结,提高民族仇恨,扩大战斗意志,

实施战时动员,集中全民族的力量贡献于战争,以克服当前困难;军事上, 更应加强正面的战斗,加强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加快我们后方新的力量的补充和训练,以争取相持局面的到来。他还指出,日军速决方针的失败,今后进攻的特点是方向将不限于一个地区,为此,我军今后要加紧布置,到处打击敌人,以增加敌人的困难,争取有利于我们的时机的到来。

(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坚持正确的政治工作方

1938 年初,国民党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

4 个部,蒋介石任命陈诚为政治部长,并要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开始, 周恩来和中共代表团婉言推辞,但蒋介石仍然坚持。同时,行政院院长孔祥熙要周恩来到行政院任职。2 月 1 日,中共代表团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认为, 孔祥熙为主和者,行政院方面应谢绝;政治部属军事范围,为推动政治工作、改造部队、坚持抗战、扩大我党影响,可以去担任职务。如果屡推不干,会使蒋、陈认为共产党无意相助,使反对合作者的意见得到加强。周恩来之所以同意蒋陈要求,其深层动因是要用红军先进的政治工作去改造国民党军队,这是协助国民政府指导抗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经中共中央同意, 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这是整个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军政部门担任的惟一要职,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一件大事。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设 4 个厅,第三厅是管宣传的。周恩来极为重视第三厅的组建工作。他深知政治部副部长是个虚职,只有掌握了第三厅,才能正确引导抗日宣传舆论。在组建三厅人选上,蒋介石想借助郭沫若的影响, 请他任厅长,但郭沫若对厅长一职并不感兴趣,特别对国民党派刘键群任副厅长更为不快,表示坚决不到三厅任职。经周恩来劝说,郭担任了三厅厅长。郭任厅长后,联络了大批文化、艺术和学术界的名流,其中有的与共产党关系密切,有的已经是共产党员。比如,掌管动员工作的第五处,由胡愈之任处长;掌管艺术宣传的第六处,由田汉任处长;掌管对敌宣传的第七处,由范寿康任处长;阳翰签为三厅秘书主任。周恩来对参加三厅工作的共产党员明确指示:我们不是去做官,而是去工作,去斗争,要有高度的警惕性,有很高的策略思想。

周恩来领导了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武汉各界第二期抗战扩大宣传周,是三厅成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周恩来同三厅的同志反复研究了这项工作。他指出,一要扩大宣传对象,二要扩大宣传范围。强调深入到劳动阶层中去,到前线,到战壕里去,提高人们的抗战意识,激励战士们的杀敌情绪。在宣传活动中采用了宣讲、歌咏、美术、戏剧、电影、游行等形式。郭沫若在《洪波曲》中写到:“参加火炬游行的,通合武汉三镇,怕有四五十万人。”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还广泛发动了“七七”献金活动,阳翰笙在《风雨五十年》里这样描述:“献金台周围已人山人海⋯⋯献金中有纸币,有银元, 有铜板,有银元宝;还有耳环、手镯、戒指、珠宝等金银首饰,后来发展到献银盾,银盘,奖杯,还有药品、衣服、食品等等”。“这次献金是中国兴亡的重大测验!测验的结果,中国不会亡!”在周恩来的关怀和支援下,三厅还建立了 10 个抗敌演剧队和 4 个抗敌宣传队,1 个儿童剧团。周恩来要求他们既是演剧队、工作队,也是战斗队。让他们进行集训,学习政治,学习业务,还有军事训练。勉励他们要深入民众,积极进行抗战的政治动员工作。周恩来十分重视军队政治工作,1938 年 1 月,周恩来发表了《抗战军队的政

治工作》一文。他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强调指出:“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政治工作,原是以革命主义、革命政纲来团结和联系军与民、官与兵的。”4 月初,周恩来为民族解放丛书撰写的《抗战政治工作纲要》一书由解放出版社出版。书中对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战时一般政治工作、战时对俘虏的政治工作、抗战游击队的政治工作都作了深刻的阐述。周恩来还针对抗战军队中存在的问题, 多次向陈诚提出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具体建议。所有这些,对抗战军队的建设,激励战斗情绪,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