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率领八路军出师华北

八路军出征前夕,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重点研究抗日战争中党和红军遇到的两个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一个是红军的作战方针问题,一个是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

会上,毛泽东首先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报告。他指出, 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援任务),保存与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为实现这一任务, 红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作战原则应是:“分散发动群众,集中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了就跑。”对于国共两党关系, 毛。泽东提出,一方面要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另一方面要有政治警觉性,保持党的阶级的独立性。

周恩来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他着重分析了华北战场的局势,认为, 在华北,目前还不具备粉碎日本进攻的条件,但是我们愈持久,群众的积极性可以更大起来,我们的部队也能壮大起来,敌人消耗愈多,愈增加困难, 对我们愈有利。他认为红军应该采取在“我们的地区,是布置敌人后方游击战争,必要时集团力量消灭敌人”的方针。在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要推动国民党抗战,对国民党的限制要一步一步冲破,对国民党的缺点要随时指出,要向其他军队说明抗战不是单纯地依靠红军,而是大家一起抗战。他强调:“今天是要使国民党的战略不束缚我们自己的战略方针。这不仅是军事问题,将来还有政治问题、全国群众工作问题。”

会上,对坚持党对红军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的指挥原则,坚持在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坚持红军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等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

洛川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准备回南京继续与国民党谈判。毛泽东仍留驻延安,主持党中央的工作,掌握战争全局,指挥八路军作战。

洛川会议虽然为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制定了基本的作战方针,但是仍面临着一系列具体问题。八路军的作战对象是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它在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以及军队的军事素质上都是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所不能比拟的;八路军编成在国民革命军的序列中与友军一起作战,这就带来了诸如指挥关系、作战方向、作战方法、协同配合、兵力运用、后勤补给等一系列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难以由延安及时给予指示、解决。因此,需要一位既能够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又精通周密组织计划与指挥的人才在前线具体

指导八路军最初的作战行动。毛泽东提出要周恩来亲赴前线指挥作战。8 月30 日、31 日,毛泽东两次急电正在前往南京路途中的周恩来:“周宜即赴太原、大同晤阎(即阎锡山——作者注),商好红军人晋后各事(活动地区、作战原则、指挥关系、补充计划等)”。

9 月 3 日晚,周恩来和彭德怀、聂荣臻、徐向前、萧克等从西安出发, 从潼关渡黄河到达风陵渡,乘阎锡山派来的专列开往太原。他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领导华北的抗日战争,为中国军队实施太原会战、八路军的战略展开和坚持华北的持久抗战,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一)指导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是由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太原战役组成的, 是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最重要的一次会战,会战以山西的晋军和国民党中央军一部为主,八路军也参加了这次会战。

周恩来到达山西之时,整个华北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军攻占南口、张家口之后,驻守天镇的晋军不战自溃,放弃了平绥铁路东段。国民党第二战区(包括晋、绥、察三省)司令长官阎锡山认为,日军下一步将集中兵力进攻山西,首先夺取大同,然后进攻太原。他判定日军主力将沿平绥铁路向大同进攻,以一部兵力沿平汉路南下进攻石家庄,然后沿正大路向西攻击,威胁太原翼侧。依此判断,阎锡山制定了在大同与日军决战的部署。但是进攻山西的日军主力板垣师团并未沿平绥路西进,而循着当年板垣假借旅游亲自勘探的路线,出冀西先后攻占了蔚县、广灵、涞源、灵丘,进入晋东北,准备经平型关,抄袭雁门关,这样既切断了大同的后方补给线,又可避开晋军主力,直取太原。阎锡山由于判断失误,不得不下令放弃大同全线撤退,对抗战也失去了信心。

在此关键时刻,周恩来到雁门关西的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前线指挥部会见了阎锡山,耐心地向阎分析了抗战的形势,说明目前敌人虽强,我们虽弱, 但日本国小人少,坚持打下去,必然是敌人一天天弱下去,我们一夭天强起来,日本军国主义是一定能够打败的,鼓励阎锡山坚持抗战。阎锡山听后解除了许多顾虑,说:“周先生对抗战前途看得非常清楚。”他请周恩来帮助写一个第二战区的作战计划。由于周恩来始终对华北的战局非常关注,敌我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仅用一天时间就写出来了。阎锡山看后吃惊地说:“写得这样好,这样快!如能这样打,中国必胜。”并感叹地说:“周先生的确是个大人才。国民党是没有这样的人才的!”

平型关战役 阎锡山由于不战而放弃大同,感到不好交待,想在雁门关、平型关一带组织一个防御战役,阻止日军向雁门关进攻。阎锡山是山西的土皇帝,惨淡经营数十年,南起娘子关,经龙泉关、平型关沿晋绥东部省界及北部外长城一线,修筑了绵直的永久性防御工事。阎锡山准备依托这些工事,抵御日军进攻。

周恩来在参观了雁门关一线防御工事后,对阎锡山说,不要单纯死守雁门关,而应主动出击,采取侧击和伏击的战法来破坏日军的进攻计划。并提出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部署到平型关东北方向的五台、灵丘地区,待机设伏, 以运动战配合晋军在平型关消灭日军。9 月 21 日,周恩来和刚到山西的朱德与阎锡山一起研究确定了平型关战役的作战计划。决定利用平型关及其东北便于隐蔽和突击的有利地形,采取伏击的战术手段,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的敌人。具体部署是:第一一五师在灵丘至平型关公路一侧伏击,首先实

施中间突破,将进犯的敌军分割包围,八路军先集中力量歼灭敌后卫和辎重部队,然后向平型关方向发展进攻,配合防守平型关的友军歼灭敌前卫部队。原晋军将领陈长捷回忆道:“周恩来至雁门关岭口同阎锡山会商作战方略, 决定用运动战来配合阎锡山所拟的平型关围歼日军的作战计划。”“他为我们讲授了运动战和游击战的要旨,并一再指示我们:必须发动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伟大效果。”

9 月 24 日晚,第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冒雨进入伏击阵地。

第二无清晨 7 时许,日军第二十一旅团主力和大批辎重车辆进入伏击圈内。

八路军立刻发起猛烈攻击,当即把日军截为两段。战至午后 1 时,将敌后卫部队和辎重部队全部消灭,而后八路军迅速向敌前卫部队展开攻击。由于国民党军未按计划出击,致使敌人突围逃跑。是役,八路军歼灭日军精锐 1000

余人,缴获步枪 1000 余枝、机枪 20 余挺,击毁汽车 100 余辆、马车 200 余辆,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它表现出中国军民确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勇气和力量,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和士气,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信任和拥护,为顺利地在敌后创建并发展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为国共两党军队的真诚合作奠定了基础。忻口战役 平型关战役后,国民党军继续后撤。日军在河北沿平汉和津

浦铁路南下,击溃了国民党第一战区在河北的部队,正向石家庄、德州进犯。在山西,日军突破了晋军的长城防线,继续南进,矛头直指太原。阎锡山调集了 8 万兵力,由刚刚入晋的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担任前敌总指挥,

在太原以北 90 公里的忻口地区与日军决战。日军兵分三路,以中路为主力沿同蒲路南犯。阎锡山根据日军的进攻态势,将作战地区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以主力在正面防御,并向代县、忻口方向突击;在同蒲路东的右翼由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晋军一部向代县、平型关间的敌军实施突击;在同蒲路西的左翼,由晋军一部和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钳制由宁武南进之敌,必要时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也投入到左翼参加战斗。

周恩来考察了战区的地形条件和敌我态势之后,对阎锡山的作战计划提出了修改意见。他建议,在中部地区应以小部兵力依托长城钳制当面之敌, 将敌军主力诱至代县、忻口一线,然后以主力实施侧击消灭敌人:右翼部队不仅要展开于平型关、繁峙⋯⋯线,广泛实施游击战,还应向雁问关方向游击,牵制敌军,切断中路敌军与张家口的联系;左翼兵力较弱,提议把八路军一二○师第三五九旅也调往左翼,投入战斗。该区部队应向宁武南北游击, 切断敌南下部队与大同的联系。为了统一指挥参战部队,周恩来还和阎锡山商定,中路各部队由卫立煌指挥;右翼各部队由朱德、彭德怀统一指挥;左翼各部队由杨爱源统一指挥;预备队由傅作义指挥。周恩来和彭德怀还赶到忻口前线指挥部会见了卫立煌,不赞成把所有兵力都放在正面打阵地战,更不赞成把一二九师调到正面打阵地战,要求他把一二九师派到日军后方,寻找有利条件打击敌人。

周恩来的建议一方面在于力求改变国民党军消极防御的战法,力求多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山西的抗战尽可能持久一些,以利整个华北抗战的发展,同时又能发扬八路军善长运动战、游击战的特点,便于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

阎锡山虽然同意周恩来的意见,但是他作战的基本思想仍然是只重视正面堵击,以求保护太原。这种打法,势必损失大,而胜算小。周恩来一再向他建议改变战法,阎锡山表示同意改变部署,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去做。与此同时,八路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积极配合中地区的防御作战。右地区的第——五师在晋东北、察南、冀西地区作战 1 个月,

歼灭日军千余人,收复县城 10 座,并广泛袭击了敌后方兵站和据点,击毁日军汽车百余辆、马车数百辆,切断了张家口至代县的敌后方交通线。第一二

○师积极向大同、雁门关、宁武一线出击,广泛开展伏击战,打击敌军的运输补给部队,消灭日军 1000 余人,击毁敌军汽车 100 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一度收复宁武和雁门关。至此,日军由大同经朔县至宁武和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以及由张家口至代县间的交通全被八路军切断。进攻忻口之日军的后方补给濒临断绝,攻势顿挫。日军地面进攻受挫后,加紧对忻口国民党军阵地实施空中打击,使国民党军遭到惨重伤亡。这时在代县附近地区待机的第一二九师派出一部兵力袭击日军设在代县西南的阳明堡机场,歼敌100 余人,毁伤敌机 24 架。这次战斗的胜利,削弱了日军的空中运输能力和空中打击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友军的作战。忻口战役结束后,卫立煌曾对周恩来说,“八路军把敌人几条后路都截断了,对我们忻口正面作战的军队帮了大忙。”“没有把一二九师调去打阵地战是做对了。阳明堡烧了敌人二十四架飞机,是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代表在忻口正面作战的将士对于八路军表示感谢,感谢!”八路军英勇抗战的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了国民党军队中的许多爱国官兵,增强了他们与八路军合作抗战的愿望。

娘子关战役 日军在山西的进攻受挫之后,加紧了沿平汉路和正太路向晋东的进攻。周恩来在修改阎锡山忻口战役计划的时候就指出,日军占领石家庄后将以夺取太原为主要目标,忻口和太原难以久守。为了使华北的抗战能够尽可能地持久一些,并保证忻口和太原的侧翼安全,应迅速加强娘子关一线的防御部署。周恩来建议阎锡山立刻组织正太铁路员工和井隆、阳泉两煤矿的工人破坏铁路和煤矿,以迟滞日军的行动。鉴于国民党军队在娘子关一线的防御力量薄弱,周恩来提议把八路军一二九师调往娘子关方向,支援国民党军作战,他还亲自到娘子关,会见负责指挥娘子关一线国民党军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对东线的作战提出许多建议。10 月中旬石家庄失守后,第一二九师迅速向进攻娘子关之敌的侧后挺进,打击日军后方运输线。在七亘村,第一二九师接连两次设伏打击向平定进犯的日军,共歼灭日军 400

余人,缴获骡马 400 余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由于国民党军队没有认真采纳周恩来的建议,预置重兵在娘子关设防, 娘子关很快被日军攻破。周恩来立即令八路军总部率第一一五师主力南下晋东南地区,配合一二九师积极打击沿正太铁路西进之敌,配合友军作战,掩护阎锡山、傅作义部署太原防务和忻口友军的南撤。第一二九师在黄崖底伏击向昔阳进犯的日军,以伤亡 30 人的代价,歼敌 300 余人,毙骡马 300 余匹。

第一一五师在广阳设伏,歼敌近千人,缴获马匹 700 余,步枪 300 余枝及大批军用物资。

太原战役 周恩来在帮助阎锡山制定忻口战役计划时,就对阎锡山说, 应该及早布置太原的守备工作。10 月 12 日,周恩来再次向阎锡山建议,必须转变作战方法,力争在忻口等地区求得小胜利。保卫太原的战斗必须背靠

山地,在野战中求胜利,不应以众多的兵力守城或正面堵击。我军必须变单纯防御为攻势防御,只有积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有效地阻止日军前进。11 月 2 日,国民党军放弃忻口,向南撤退。当日,阎锡山在太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守卫太原问题。周恩来出席了会议,并指出,胜败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只要我们坚持继续抗战,实行全民总动员,进行民主改革,最后定能改变不利形势,在战场上取得主动。会议决定由傅作义负责指挥守城、会后阎锡山等纷纷撤离太原。周恩来仍从容地坚持在太原危城之中,部署八路军向晋西北、晋东北和晋东南地区的各重要交通线和日军后方活动,抗击敌人的推进,一方面牵制日军对太原的进攻,一方面派部队收集溃兵、散枪及一切资材,以发展游击战争。在撤离太原之前,周恩来再次找博作义谈话,强调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在战略上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注意保存有生力量。并且郑重地说:“我愿代表中国共产党,还有全民族,诚恳地对你说一句活: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深厚的伟大力量,请你保重。”傅作义回去后,把这句话向他的左右讲了一遍,并说:“把周代表所讲的话记录下来。”博作义在完成掩护撤迟任务后,放弃太原,转向绥远继续抗战。

太原失守后,山西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作战基本结束,以八路军为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全面展开。

太原会战,在周恩来直接参与指挥下,前后坚持了近两个月,虽然最后以放弃太原而告结束,但是大量杀伤了敌人,消耗敌军达 2 万余人,迟滞了日军夺取山西的行动,争取了时间,破坏了日军在河北平原作战的计划,使平汉线的中国军队得以南撤。太原会战,成为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惟一对日寇进行了有效抵抗的会战,也是国共合作取得较好成果的一次战役。周恩来对合作抗日的真诚态度,解除了国民党中许多高级将领对统一战线的疑虑,使他们成为坚决维护统一战线旗帜的骨干分子,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

(二)指挥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

周恩来到山西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指挥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八路军出动之前,中共中央根据华北战场的形势,决定八路军在以恒山山脉为中心的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9 月 17 日,根据华北战场局势的变化, 毛泽东致电八路军,提出,在日军大举进攻山西的情况下,八路军如仍按原计划全部进入晋东北地区,必将全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完全陷于被动地位。为了在战略上立于主动地位,八路军应将 3 个师分别部署在晋东北、晋西北、和晋南太岳山脉。

八路军主力挺进华北前线是主动行动,由于蒋介石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承认八路军的抗日行动,因此,南京政府对于八路军的出动并没有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处处加以限制,阎锡山对于八路军开进山西更是心存戒心,他曾表示:“同共产党搞统一战线,这中间有风险。但是,不跟共产党合作,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我只有用共产党的办法,此外即不能抵制日本人和蒋介石。我是用共产党的办法削弱共产党。”

周恩来和阎锡山第一次会谈时就提出,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八路军的任务是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要求将八路军部署在太行山脉及太行山北端地区,划定周围晋察冀绥四省的 13 个县为八路军的作战区域。阎锡山口头上虽然表示同意,但迟迟不让八路军开动,他企图将八路军留在正面战场打阵地战,抵抗日军的进攻,以达到他消耗八路军的目的。9

月 13 日,周恩来派南汉寝到岭口见阎锡山,再次要求迅速输送八路军到涞源、灵丘一带,以巩固恒山山脉,用侧击和袭击方式作战,掩护国民党军队防守雁门关。阎锡山仍以口头同意加以敷衍。9 月 21 日,周恩来同朱德再次到岭口会见阎锡山,商谈八路军的游击区域、军队驻扎和兵力使用等问题。这时阎锡山正准备发起平型关战役,周恩来及时抓住阎锡山作战计划不完备和抗战信心不足的弱点,提出修改作战计划,积极建议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派往平型关东北地区,侧击日军,支援晋军正面防守平型关。由于晋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极差,根本不敢到日军侧后作战,阎锡山只得同意第一一五师向日军侧后出击。9 月 23 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向平型关前进的日军发起侧击。第一一五师顺利地在晋东北地区实施了战略展开。

9 月 24 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汇报了八路军即将开赴地区的地理情况。他说,晋西北山势较薄,转向吕梁山脉更好;恒山山脉绵延在桑乾河右岸,颇利于敌后游击;五台山脉山势高峻,蔓延极广,南北东西部不易突入, 机械化兵团更难;太行山脉沿正太路两侧山势极险,也极利于游击,并且同太岳山脉连接,最便于转移。根据当时的战况,周恩来建议,派王震第三五九旅进入河北阜平地区;贺龙率第一二○师师部及第三五八旅开往晋西北; 第一二九师速开正太线南北地区武装民众,组织游击战争,扩大队伍,以后逐步向西南山地转移。中央同意了周恩来的建议。

为了实现第一二○师在晋西北实施战略展开的计划,周恩来随后向阎锡山提出,第一二○师应集结在神池、宁武一带,增援雁门关守军。时值平型关失守,日军进攻矛头直指雁门关,阎锡山只好同意了周恩来的要求。9 月下旬,贺龙、关向应、萧克率领第三五八旅到达神池地区。忻口战役即将发起之时,周恩来再次向阎锡山提出,其战役计划的左路力量薄弱,应将第三五九旅也调到左路,归还第一二○师建制,以加强左路军的力量。左路军是以阎锡山的晋军为主,阎锡山最害怕其受到损失,立即同意了将第三五九旅调往晋西北地区。10 月下旬,由于华北战局的不断恶化,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发展绥远游击战争的战略性建议。他指出,敌人已进入包头,转瞬将达五原,西北门户洞开。欲保陕甘宁边区及争取蒙、回族,连系新疆、内蒙,必须发展绥远游击战争,这决非单纯防御黄河西岸及长城以南所能成功。不能因沙漠地带气候寒冷就不发展游击战争,且河套地区出产丰富,游击队亦下难发展。中共中央采纳了周恩来建议,以陕甘宁边区警备第六旅挺进淡水河、和林格尔、托克托地区,归第一二○师指挥。之后,周恩来再次致电中共中央,指出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已失,归绥省政府人员已跑,该地区无统一指挥,成混乱状态。绥远与陕北仅一河之隔,蒙骑随时能突入伊盟, 进扰陕北。建议组织千人以上的武装井配备部分骑兵,加强绥远敌后游击战争。中央随即派出骑兵团和蒙汉支队前往三边以北开展工作。不久,第一二

○师也组织了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这样第一二○师也全部顺利地进入预定战略位置。

第一二九师是八路军最后进入山西前线的一个师,时值忻口战役正打得激烈。国民党军中路部队不敢按照周恩来的建议,以主力从侧翼攻击日军, 采取死守阵地的消极防御战法,结果伤亡惨重。阎锡山坚持要求第一二九师参加忻口正面防御作战。为了支援友军的作战,周恩来同意第一二九师一部投入中路作战,但强调必须把第一二九师派往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作战,以发扬八路军的特长。10 月 10 日石家庄失守,娘子关吃紧。娘子关方向的守军

只有刚从四川、陕西等地抽调的 8 个师,战斗力很弱。娘子关是太原东边的

门户,也直接关系到在忻口作战的 20 余万国民党军队的安危。周恩来再次抓住时机,向阎锡山提出,将第一二九师调往正太路南北地区,侧击西进的日军,支援国民党军的娘子关防御作战。由于娘子关事关太原的安危,阎锡山再次同意了周恩来的建议。这样,第一二九师也顺利地进入了预定的战略地域。

吕梁山脉纵贯山西西部,其中、南段与陕甘宁边区隔黄河相望,是边区的战略屏障。周恩来到山西不久,就在致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指出,吕梁山区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开展游击战争的极好地区。阎锡山放弃太原后,国民党军队全线败退。周恩来判断阎锡山很可能将部队撤到黄河以南,退出山西。周恩来一方面做卫立煌和黄绍位的工作,指出在华北坚持抗战的可能性与有利有条件,坚定他们在晋南坚持抗战的信心。另一方面令第一一五师主力沿太行山脉迅速南下,侧击沿同蒲路南下的日军,掩护国民党军撤退,并从太原以南地区转向西进,阻止日军前出到黄河一线,在吕梁山区站住脚跟。1937 年底,第一一五师进入晋西南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的任务。

至此,八路军分别挺进到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和晋西南敌后战场, 完全实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这与周恩来在山西前线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在太原会战的四个战役中,周恩来始终坚持把八路军派往最危险、最艰苦的敌人侧翼和后方作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入和八路军全体将士坚定的抗战决心和英勇牺牲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友军作战,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中各派力量的团结,同时又挫败了削弱八路军力量的企图,巧妙地实现了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略展开,充分体现了周恩来高超的谋略艺术和用兵之道。

(三)指导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新的对手和新的环境下,八路军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周恩来到山西前线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中共华北局和八路军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周恩来认为,在华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是完全可能的。他说:“敌人的兵力没有可能统治全华北,不仅是乡村占不了,城市也占据不了太多。即使是铁路公路要道,也不能普遍占据。因之,敌人不能不用汉好部队来统治许多城镇,用他的重兵火力巩固他的交通要道,用他的主力来和我们的部队作战。正好,我们便以游击部队消灭汉奸,武装民众,以一部轻装部队袭击、截断敌人大道交通,劫夺敌人辎重弹药,并以主力部队在山地寻求敌人一部而消灭之。” 他一路上十分注意考察各地的兵要地志,不久就对山西全境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及时向中央报告了山西和绥远、河北部分地区适宜开展游击战争的区域,并积极组织那些地区的游击战争。

八路军进入山西后,隶属于国民党第二战区战斗序列,在指挥关系、作战区域、后勤保障等许多方面都受到二战区行营的节制。而国民党的军事思想仍是陈旧的消极防御思想。这与八路军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产生了矛盾,既要使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又要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周恩来所要解决的第一大难题。

周恩来在山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在第一次同阎锡山会谈时, 就明确阐述了八路军所要执行的战略方针,并和阎锡山商定,八路军人山西后以太行山脉及太行山北端为根据地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在以后与阎锡山的多次会谈中,又反复强调八路军必须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并决定

八路军在山西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周恩来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办法。先在战略战役以至部分战斗中,与国民党军队密切协同。例如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主力与友军就是在一个作战计划中,共同完成同一战斗任务(虽然国民党军队没有按规定执行),以部分部队深入到敌后远纵深,独立实施游击战,掩护主要战斗。八路军的辉煌战果,使国民党当局逐步减少了对八路军独立开展游击战的限制。忻口战役中,八路军各部队基本上就是在敌后独立地组织各种战斗,主动地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八路军神奇的游击战术为国民党许多高级将领所折服,从而认识到八路军游击战战略方针的巨大威力。太原失守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主动挺进晋西南,在战略上实现了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目的。正如周恩来所说的那样,华北随着由正规战转到游击战,八路军将取得领导地位。

周恩来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既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又完美地解决了“协同”与“独立”这对矛盾,为顺利实施“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队是敌后游击战争的主体。只有军队在敌后实施游击战争,才能以其实际行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坚定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八路军必须担负起这一重任。虽然中共中央提出了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八路军实行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但是这支军队从 1930 年年底起,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已达七年之久,这期间创造出整团、整旅、整师地歼灭敌人的光辉战绩,广大指战员熟悉运动战的各种战法,很多人都希望能运用运动战,大量地消灭敌人,尽早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去。针对这种想法,周恩来向八路军指泽员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兵力及战术特长,现已同阎商定,开赴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运用山地战、游击战侧击西进与南下之日军,配合友军正面作战,八路军在决战问题上不是主力,但在敌后游击战中将起决定作用。因此,八路军作战的战略战术要改变,其组织必须适合山地运动战和游击战,才能扎根敌后,在艰苦的环境中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抗战。

为了更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周恩来还注意动员和帮助国民党军队开展游击战争。他亲自给国民党军将领讲授运动战和游击战的要旨,并一再强调必须发动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伟大效果。他还派边章五、李锡九等前往河北驻军赵寿山、孙殿英等处,督促这些部队背靠太行山做游击战争的准备。此外,他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撰写文章,参加各种群众集会,发表演讲,号召各抗日救亡固体和群众组织要学会打游击战,到敌后去发挥作用。他还征得阎锡山同意发枪 4000 枝用来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太原失守后,周恩来又及时指示八路军要抓住时机,放手收容溃兵、散枪及资材,用于武装群众, 开展游击战争。

开展游击战争必须以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依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抗日武装深入敌后,远离战略后方,后勤保障、兵员的补充和扩大、部队的休整和训练,都难以解决。只有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就地解决为主,后方支援为辅的办法,才能坚持持久抗战。周恩来一到山西就十分注意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问题。他根据新的情况,提出在敌后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由各省政府代表、各地军队代表以及各有关民众团体代表组成。他亲自领导起草了动委

会的工作纲领,规定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牺盟会和其他群众团体参加,共同组成,由共产党、八路军领导。这个工作纲领通过多次谈判交涉,阎锡山被迫同意。9 月 20 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会在太原成立。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任主任,中共代表程子华任人民武装部部长,南汉宸任组织部部长、武新宇任动员分配部副部长等职。动委会成立后,在晋东北、晋西北、雁北和察哈尔、绥远等地,配合八路军动员群众,组织人民自卫军, 开展游击战争,支援前线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薄一波同志后来回忆说: “阎锡山看到由共产党、八路军领导这一条,不大高兴,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让步,如果让了,山西夫陷的地方,今后就没有了。关于‘战地动员委员会’的领导问题,周恩来同志估计到阎锡山可能不同意,因此,找我们事先作了研究,如果阎锡山不同意的话,让我去说服他。我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对阎锡山说:‘现在把沦陷区交给共产党、八路军领导,是最大的人情,同时还可以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果不让,共产党、八路军一定要坚持,也无可奈何,因为那些地方是共产党、八路军从日本人手中夺回来的, 怎能不让?如果不让,连个人情也落不到。,阎锡山想了想,也只好如此。”

之后,周恩来进一步提出,把动委会发展成实际的政权组织,作为统一战线的“初步政权”。八路军在第二战区驻地是主要的政权力量。因此,以八路军代表参加和领导战区动委会最适宜,这样可使新政权组织逐渐代替旧行政机关。他具体指导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对各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周恩来及时指出,一方面要注意纠正组织上和工作方法上关门主义等“左”倾表现,另一方面还要克服右的倾向。他总结各地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发出一系列指示。例如:在敌占区,“共产党与八路军以自己的名义,公开直接去领导群众”;在我军后方,“共产党与八路军应努力争取公开地位与公开直接动员群众的权利。各地党部在可能时应有公开代表在群众中活动,完全代表党的态度,传布党的主张”,“一切共产党员在群众运动中,要完全依照党的主张去领导群众运动”;八路军在游击区活动时,“要以共产党代表的面目在群众中出现,不要使群众只看见八路军看不见党。”“八路军在各地要努力直接去扩大我军, 地方党要动员群众去加入八路军”,“在游击区域中应注意去筹措经费”等等。这些重要指示是各级党的组织和八路军处理同阎锡山的关系和党的工作的原则,这些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对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游击战争就不可能走出战术的范畴,上升到战略地位。周恩来关于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与理论,为游击战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军事实践与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

周恩来在山西期间,是他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直接领导军事斗争的主要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 80 天,但是在军事实践和理论探索上的贡献,对于华北抗战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提出华北必须并且能够持久抗战的思想。周恩来到华北后具体研究了敌我两个方面的政治、军事状况,考察了日军的战略战术和作战能力,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力量消长的规律,明确指出,华北抗故必须持久,因为它将“影响和推动着全国抗战的开展,掩护全国新的军队的组织;全国抗战的开展,也正支持着它,同时也使着日本无法结束它的战争,而要影响着全世界援助中国抗战的运动。”坚持华北持久抗战不仅

必须,而且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华北抗战是“以游击战争为主体”,游击战争“要在持久战中,壮大自己,武装人民,恢复许多城镇,破坏敌人交通, 消灭部分敌人,最后得到全国生力军的参加,可以转到胜利的反攻,收复失地,驱逐日寇帝国主义出中国!”八路军“有着长期运动战及游击战的素养。他将要发挥在这方面的特长,来影响友军,来组织和领导广大民众齐来抗战。”

周恩来还进一步指出,华北战场是全国抗战的中心。尽管日寇在上海发动进攻,但是日寇的整个战略中心仍然在华北,进攻上海意在压蒋介石就范, 企图达到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问题,保住华北既得利益,以利“以战养战” 的目的,蒋介石没有接受周恩来的观点,为了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将其精锐部队几乎全部投入“淤沪会战”,造成了南北两个战场同时失利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和所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却始终坚持华北抗战, 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对整个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1. 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指导思想。进攻华北的是日军精锐部队,其不仅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而且有大量的坦克和骑兵部队,机动能力很强。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超过日军,但武器装备,尤其重型装备,不仅数量少,

    而且质量差,部队的训练和战斗能力都远不及日军。周恩来认为,在这种情况未发生根本转变之前,企图通过几次大的战役将日军打败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军队不仅要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消耗敌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也必须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种大规模的阵地攻防战,同敌人拼人力、拼物力,而应该力求积小胜为大胜。当周恩来得知阎锡山企图利用雁门关至娘子关一线的国防工事,拒日寇于山西境外时,恳切地时阎说,必须转变作战方法,力争在忻口地区求得小胜利。周恩来的这个思想不仅对整个抗日战争的作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纠正当时流行的“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起了积极作用。

  2. 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实施防御的作战原则。防御作战本来是可以有多种目的的,但是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防御的目的主要是迟滞敌人的进攻,争取时间,积蓄人力和物力,以求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状况。周恩来针对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的情况,强调指出,我军必须变单纯防御为攻势防御,积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有效地阻止日军前进。在太原会战期间,周恩来反复向阎锡山建议,不应以众多的兵力守城或正面堵击,必须依托山地,将主力部队运动到敌人的翼侧,以伏击或侧击手段,力求在野战中消灭运动之敌;担任正面防御的部队也要适时而积极地组织反突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要注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在战略上不应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力争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4.因势利导,实施战略展开,适时抢占战略要点。八路军挺进华北,开

展敌后游击战争,是实行外线作战,完全不同于红军反“围剿”战争时期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实行内线作战。周恩来深知“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的道理。决不能采取先等敌人占领山西之后,再考虑如何在敌后作战的问题。周恩来到山西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八路军如何适时实施战略展开的问题。他认真研究了毛泽东一系列关于八路军实施山地游击战的指示,吸取了红军反“围剿”时期外线作战的经验教训,抢在外线尚未形成之前,以其高超谋略艺术,将部队调往战区,夺取战略要点,以先机之利,

争得战场的主动权。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战争环境如何残酷、艰难,这一批最早的战略区始终是华北敌后战场坚不可摧的重要支柱。

周恩来在山西期间,以填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深入研究了华北战场许多重要的作战实践和军事理论问题,创造性地发展并且丰富了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