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握世界战局和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

1941 年,在经历了皖南事变那段特别困难的日子后,国共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然而,国际形势却经历着异常激烈的动荡和变化。这一年,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两件大事:一件是 6 月 22 日法西斯德国向苏联进攻,

一件是 12 月 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恩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高度,及时回答时局、任务和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才能真正把握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使中国人民在重重迷雾中不致走偏方向。为此,他在半年多时间里,先后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十多篇评论文章,以其严密的逻辑和透彻的说理,深刻分析了世界和中国的战争形势,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见解,对统一认识、团结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科学分析日美矛盾,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战方针

1941 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五个年头。中国内部的矛盾日益增加,抗战能不能进行下去,出路在哪里?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国民党内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美国的倾向,认为日美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正在上升,如果地中海被切断,迫使日本南进,英美也就非努力对付日本不可,中国抗战就有了希望。蒋介石甚至表示,中国惟一的希望只能依靠美国。另一种倾向是夸大日本的力量,暗中酝酿投降日本。

周恩来感到这两种倾向对于坚持抗战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凡在敌人的国际环境较好而能集中力量进攻的时候,便常易发生悲观的论调;在敌人的国际环境较坏而又在其休整的时候,便常易过分乐观。这种悲观和过分乐观, 都是长期抗战中所不应有和不必要的。

5 月 25 日,周恩来发表了《论目前战局》一文;5 月 31 日,又为《新华日报》撰写社论《论时局中的暗流》,可视为前文的姊妹篇。两篇文章均指出,日美矛盾虽在激化,但也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英美作战的重心尚在大西洋不在太平洋。如果能推迟太平洋上的冲突,而又能使中国抗战拖住日本,以便其先对德后对日,英美是会不惜代价以缓和的。何况在西方,英德妥协共同反苏是世界战争的一股暗流,在东方,新的一股暗流在日美的少数人中渐渐生长起来,他们企图或承认美国为中介来调解中日战事。由于这些因素的干扰,日美战争未必在日内就能爆发。在分析了日美矛盾及各帝国主义的战略企图后,周恩来就中国的抗战发表了结论性的意见,指出:“必须弄清主从,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是我们抗战的基本国策,运用友邦对日矛盾及争取外援,是服从于基本国策的对外政策。”他认为,我们现在只有号召全国军民,坚持独立自主地抗战,拿这种自信的坚决的抗战方针,来争取和适当运用外援,不应该只是希望和等待太平洋上的冲突。那么,怎样结合当前时局,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战呢?周恩来于 6 月 8 日为《新华日报》撰写的社论《论敌寇两面政策》,明确指出,日本侵略者现时对于军事进攻以外, 还使用政治进攻的法宝,企图以诱降和分化来动摇我们抗战的意志,瓦解抗战的力量,以便于征服中国,这就是敌人侵华的两面政策。我们要独立自主

地进行抗战,就必须“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就是敌人以军事的进攻和扫荡来,我们以各线出击和破击战回答他。敌人以政治的诱降和分化来,我们以反对投降和巩固团结回答他。敌人以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来进攻我们,我们便以团结抗战来回答他。敌人要抽身南进,我们便坚持抗战发展力量,求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敌人想通过美国调解中日战争,我们便坚持独立自主抗战到底的立场,来击破敌人这一阴谋。”总之,要对付敌寇的两面政策, “我们便应一方面加强我们军事力量,协同我们军事动作,以粉碎做人的进攻和封锁。另一方面,坚持我们独立自主的抗战立场,加紧我们全国的团结, 以粉碎敌人的诱降分化和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周恩来的这些言论,对鼓舞全国军民克服困难,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洞察欧战形势,提出“以不变应万变”抗战策略 1941 年 6 月 22 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突然向苏联大举进攻,苏联人民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对德国法西斯的突然袭击,周恩来是早有警惕的。1941 年春,希特勒为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很想拉日本一起进攻苏联,并派所谓“狼团” 到东方来活动。在上海,他们收买了很多人,同时也泄露了德军行动的准确日期——6 月 22 日,正在南京政府任职的中共秘密党员阎宝航得知这一重要情报后,迅速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综合了各方面的消息,通过冷静分析, 立即判断出了这份情报的价值。鉴于当时苏联疏于对希恃勒的戒备,周恩来决定马上转发莫斯科,并直接口述俄文,发往延安,同时要求务必于当天转发斯大林:“据可靠情报:巴巴洛沙(红胡子)计划将在 6 月 22 日 4 时全面

展开。周恩来”。1941 年 6 月 22 日中午,从广播证实了这一消息。6 月 23

日斯大林回电:“⋯⋯由于中国的情报及时,所以苏联红军提前准备了 24 小时⋯⋯”

由于周恩来密切注视着欧洲战场,并对欧战形势有着准确的洞察和判断,因而当许多人担心苏联能否支持得住,苏德战争结果将会如何的时候, 周恩来在战争发生的第七天(28 日),写了《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一文,富有远见的指出,纳粹德国向苏联进攻,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两万万苏联人民立即起来应战,是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发展方在开始,“‘其战果决不是短时期所可看出,更不是几个仗便见分晓’,但是我们可预言的是时间有利于苏联。纳粹德国利在速决,故一开始便攻势甚猛,企图仍以闪击战达到其两个月征服苏联的狂言。苏联的战法,不论是拒之于国门之外, 或是引之深入,只要苏联的主力在,人力在,物力在,时间一久,法西斯侵略者必然要遭受最后的惨败。故我们对苏德战争,不能以一时的出入胜负为断。”接着周恩来表明了中国人民应有的立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4 年来久已站在反对日本法西斯强盗的前线,更会不落人后的将自己抗战的胜利与苏联抗战的胜利紧密地联在一起,共同努力于全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成功。

周恩来还尤其重视国民党当局的动向。因为国民党当局看到日本已将大量兵力从国内运往中国东北,就判断日本要在 1 个月内进攻苏联,那时他们就可以乘机将中共的力量压到黄河以北。对此,周恩来明确指出日本北进并不是没有困难和顾虑的,“第一,中国问题将因此更陷于不能解决之境;第二,西伯利亚并没有像南洋那样多的国防资源;第三,时间上不很易于侥幸成功,万一拖长,则日寇的另一泥足又要陷于冰天雪地之中;第四,万一英美在其发动攻苏后,实行太平洋上的封锁,岂不陷于前后绝境?!”在此基

础上,周恩来指出,中国的抗战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论日本侵略者是准备北进,或者南进,或者南北并进,或者先来一个西进,“我们总应准备敌人西进,乃至迎头打击敌人西进,这才是万全之策。”我们应当努力“加紧国内的团结,改善政治上的设施,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尤其是要加强军事的力量, 国防的生产,以便一方面能有力的抗击敌人的进攻,收复一些据点,另一方面,在敌人果然北进时,我们也可配合友邦,实行反攻,击败敌人。”周恩来的精辟见解,消除了一些错误思想,使许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认清了方向。

(三)系统总结抗战经验,坚定抗战必胜信心

1941 年 7 月至 9 月,正值“七七”事变四周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周恩来感到,当时的局势,无论是欧洲苏德战场,还是中国抗日战场,都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为了坚定中国军民的必胜信心,他及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总结抗战的经验教训,激发军民的爱国热情,申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立场和决心。

《“七七”四年》一文,是周恩来为纪念“七七”事变四周年,为《新华日报》撰写的社论。文章着重总结了四年抗战的成绩与经验,尤其是对战略战术作了精辟的总结与概括:“敌人企图速决,我们便应之以持久。敌人欲歼灭我主力,我们便分散而消耗他。敌人只能正规战,我们便发动游击战困他,敌人占领我点线,我们便以面来包围他。敌人建立傀儡政权,我们便以敌后抗日政权对抗他。敌人欲以战养战,我们便以封锁和抵制破坏他。敌人封锁我们,我们加强生产,自力更生。”“四年抗战,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永远征服不了的民族。”文章还明确指出,日寇虽失道寡助,但也有帮手,我们虽得道多助,但英美对日寇存有幻想,与苏接近也刚刚开始。一小部分人对长期抗战有些不耐,对于敌人诱降发生动摇,有的不重视自力更生。军事上忽视训练,政治上动员群众不够,经济上国防工业是最弱的部门等。面对这些问题,周恩来强调,要坚持长期抗战,要努力于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阵线的联合,要加强军事力量和装备,要组织战役上的反攻力量,要加强对于敌后游击区和游击部队的领导和帮助,特别是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各党派的合作,要加强“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坚固团结,这是我们战胜日寇的基本力量”。

  1. 月 18

    日那天,周恩来发表了《“九一八”十年》,这是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他为在敌人铁蹄蹂躏下过着奴隶牛马生活的东北同胞,为流亡在关内苦难的东北同胞,发出了悲愤的呐喊。他向苦斗中的东北义勇军及东北流亡人士,致以深深的敬意:“海可枯,石可烂,你们的民族正气,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于激情之余,也清醒地指出,美与日谈判是“不智之举”,有上日寇大当的危险,“谈判中的妥协气氛,更给美国一部分上层分子以幻想,而减弱太平洋上的戒备,同时,更可使日本少壮派感觉美国易与和可欺,而愈加肆无忌惮。”后来的珍珠港事件证明了周恩来的判断。文章最后着重写道:“在纪念‘九一八’十年的今天,我们中共党人,再一次向全国声明: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总是坚持抗战到底,不达到驱逐日寇出境,决不罢休!”周恩来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给抗战军民以很大的鼓舞。

(四)揭露日本内阁改组的实质,做好应付日美开战的各种准备

  1. 月 16

    日,日本第三次近卫内阁总辞职,陆相东条英机奉命组阁。这是不是一次普通的内阁改组呢?许多人一时迷惑不解。周恩来则保持着清醒

的头脑。他在 3 天后发表了《太平洋的新危机》一文,毫不含糊地揭露了日本内阁的改组,其实质在于“日本法西斯军人再也不能忍耐目前沉闷拖延的局面,而必须自己出马,采取冒险的行动了。”东条新内阁的大概趋势是太平洋新危机之到来。新危机的范围决不会止于北进,必然以占领西伯利亚, 囊括南太平洋,解决中国事变,为其联贯的方针,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针对有人认为东条新内阁对外尤其是对美政策将无变更。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意见是不对的”。东条英机属于法西斯军人派,其方针重在依附轴心国。东条原有对苏对华两面作战的主张,现在恐怕更有三面乃至多面作战的主张了。何况这次近卫已倒阁,明显反映了日本内外方针上存在的分歧,不管东条组阁后从那一方面下手,总是要向冒险路上走的。周恩来的结论是:“这次日本军人内阁的出现,是日寇大冒险行动的信号。”

那么,日本大冒险行动的矛头首先指向哪里呢?周恩来断定,会向南, 日美之间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在苏德战争空前激化;日美矛盾愈加尖锐,中国反攻局部胜利,美、英、中、荷四国的南洋封锁越发强化的时候,太平洋的新危机是异常紧张了。东条组阁更成为这一新危机的导火线,因此,我们要做好应付使日美开战的各种准备工作。当香港的一些共产党员认为日本不会打美国时,周恩来立刻去电,指出日美有开战的可能,要他们做好应变的准备。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廖承志、潘汉年等人,组织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经各种途径转移到安全地带,前后一共有 800 多人。

(五)预见太平洋战争的进程,提出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

早在 1941 年 5 月 25 日,周恩来在为《新华日报》撰写的社论中就指出:

“太平洋上的冲突是迟早不可避免的”。果然,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未经宣战,出动了强大的海空军,突然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 使美国遭到惨重损失。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在中国, 有人认为日本可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有人认为太平洋战争会很快结束,也有人认为苏联应该出兵进攻日本等等。特别是国民党一些官员,对太平洋战争爆发感到欢欣鼓舞,相互祝贺。为了澄清这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看法,周恩来除向各方面人士广泛进行解释外,12 月 13 日又写了一篇题为《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的长文,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判断。

周恩来首先肯定全世界反侵略的国家和民族必定取得胜利。文章历数了七个方面的有利条件,指出,这些条件只说明战争胜利的必然前途。由于各民主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力还没有能全部动员,使用尽当,也还没有做到完全团结和信赖无问,因而还须要经历若干过程才能走向胜利。他强调,要重视这些弱点,应联合友邦,奋起急追,全力以赴,共同去克服这些弱点,解决这些困难,以担负太平洋上伟大艰苦的抗日任务。

周恩来预计战争初期会有若干挫败。其原因在于日寇是无耻海盗,将继续扩张战果;日本海空军在太平洋上有优势;美、英在精神上、物质上还准备不周等等,但是,只要太平洋沿岸各友邦、各民族团结一致,坚持到最后, 必能改变太平洋的不利局面。

周恩来通览太平洋战争的全局,高度概括了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特征,认为太平洋战争是持久战,决非速决战,决不能“冒取攻势,自陷错误”;以海军为主,空军陆军只能为辅;英、美不宜立即采取攻势,而应先巩固要塞的守卫和主要交通线;必须以持久的消耗战才能制日本最后以死命。“必需记着:生产能力是决定现代战争的主要因素”。

周恩来还进一步深刻阐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即长期性、不平衡性、全面性、一致性、阶段性、主从性。指出太平洋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懂得目前世界战局的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太平洋战争的任务和进程。

这些是周恩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仅 5 夭的时间里所写的文章。此后战争的整个进程,正如周恩来所预见的那样而展开的。许多事实都表明,周恩来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他总是能够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高度,以清晰的判断力和远见卓识,去认识世界战局的规律,预测战争发展的方向,进而把握中国抗日战争的大趋势,拨去层层迷雾,指导抗战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