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后勤体制,提高保障能力
后方勤务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向来为历代兵家所遵循。“现代战争主要是打后勤”的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讲,并不为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围绕着战争期间的后方勤务保障,周恩来在处理中朝两党、两国之间的关系,政府工作与军队工作的关系,前方作战与后方供应等关系中,胸怀全局,统筹安排,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怀着景仰的心情写道:
“整个后勤工作,当时都是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关怀下进行的。这方面的事情,我几乎每件都向他请示。他抓得很细。在志愿军准备出国前夕,恩来同志多次听取后勤保障工作的情况汇报或出席有关的会议,对出国部队的粮食、被装、武器弹药等的供应,交通运输,伤病员救护治疗,后勤干部的调配等等,都一一作了明确指示。他提出了出国作战要自力更生,立足于国内供应的方针。第一批志愿军出国时,走得非常仓促,冬装要得很急。恩来同志多次给总后勤部打电话,催问冬装的生产、调运情况。入朝初期,为紧急解决部队的于粮问题,他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中南各省市布置,发动群众,家家户户炒面,从东北一直炒到长沙。他还亲自到北京市的一些机关视察,同大家一起动手炒面。”
“我们在后勤供应上特别重视东北地区,因为那里是转运站和志愿军的后方基地。恩来同志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仍多次要我们询问东北在后勤保障方面有什么问题,还派入到现地了解情况,亲自拟定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 要总参、总宕对东北的困难,一定全力以赴地帮助解决。一九五一年一月, 东北军区召开后勤会议,研究志愿军的供应问题,恩来同志要我同他一起, 专程赶到沈阳听取汇报,并且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那次会议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使国内的后勤保障工作有了较大的加强和改进。总之,恩来同志对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费尽了心血,作出了宝贵贡献。”
(一)确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950 年 7 月 13 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的第二天。周恩来就指示东北局、东北军区负责解决东北部队的供应问题。规定:“除武器、弹药、服装、医药器材、电讯器材、汽车油料,由军委直接补给外,其余粮料、柴草及一切经常费与作战费等,完全由东北人民政府负责供给”。并且就东北边防军供应事项,提出了六项具体办法。22 日,周恩来就东北边防军的指挥与供应问题给毛泽东写了报告,提出“边防军的供应需要强有力的后勤组织方能胜任,而中南只能组织轻便的后勤机构,刚到东北恐亦有困难。基于以上情况,请主席考虑边防军目前是否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中南李聚奎到东北后,即兼任军区后勤部长,所带之后勤机构,即合并到东北后勤部中;因东北军区后勤部太弱,不能胜目前的大任。这样,部队指挥既可免生脱节现象,供应问题也较容易解决。” 毛泽东于次日批示:“同意”。根据周恩来的意见,7 月 26 日,中央军委决定,重新成立东北军区后勤部,任命李聚奎为部长,张明远为副部长。8 月 7 日,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接着边防军各军、师也相继恢复和幢全了后勤机构,并增编了兵站(供应站)、医院(医疗所)和运输、装卸等勤务部(分) 队。后勤供应系统的组织机构问题从而得到了解决。在总后勤部的领导下, 东北军区后勤部各个部门立即着手进行东北边防军的日常供应和出国作战的后勤保障准备。到 1950 年 9 月底,为东北边防军准备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各仲作战装备。这些作战物资分别储存在安东至辑安、凤城至通化、本溪至梅河口、沈阳至四平的“四线八点”上。10 月 8 日。毛泽东发出“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的命令之后,从 11 日起,“东后”开始突击向朝鲜境内前运作战
物资。至 25 日,各种作战物资已分别屯集到龟城、新仓、双芬洞、别河里、前川、中城于等地区。
与此同时,还组建了后勤分部,部署通往战区的兵站线,补充了后勤人员和技术人员,部署了卫生勤务保障工作。抽调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长杜者蘅组成“东后”前方指挥所,作为“东后”的派出机构,随作战部队入朝,简称“前勤”,负责作战地区的后勤供应。 8 月 24 日,周恩来就边防军的供应问题再次给毛泽东写信,报告 8 月 23
日晚,召集有关各方讨论边防军补充及东北供应问题的情况。信中说:“关于东北供给问题,原则决定:一、粮、草、料、煤由东北供给;二、经常费由四野拨出、由总后勤部拨给东北;三、预算外之一切作战费用,统由中央支出,东北代付;四、东北增加发行,由中央拨付其所需花纱布作为支出, 换取东北货币回笼。具体办法,责成财政部、贸易部本此原则解决。我与一波意见,为东北不致担负发行过重,应准备提早实行关内外货币统一。此事拟待陈云回后商决。”毛泽东当日批示:“同意”。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总后勤部、东北军区后勤部立即作出《关于东北边防军供应关系的决定》。
周恩来考虑到东北边防军一旦入朝作战,战时后勤供应问题绝不同于国内战争,一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他决定派出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以武官身分先期入朝,取得第一手材料,张明远入朝后,着重就战时后勤保障的各个方面作了实地考察,了解了地形、交通、气象、农业生产等情况,回国后作了详细汇报。铁路方面,几条主要干线因路基被炸,桥梁被毁,只能区段通车,装载量低,车速慢;公路方面,由于多在山间盘旋,路窄、弯多、坡陡,且弹坑累累,影响行车速度;当年农作物虽然长势好,但处在战争年代,丰产未能丰收;国有山林多,烧柴不会发
生困难,但需要部队自己动手砍伐;蔬菜种类主要是白菜、萝卜,但产量低, 只能在短期内供应少数过往部队;马料也有限,无法保障;气象方面,最低温度在零下 40℃以下,积雪厚度为 20~50 厘米,江河冰层为 20~30 厘米。更为严重的是,整个运输线都处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之下。据此,张明远提出四点建议:一、志愿军过江后,粮食,蔬菜和马料等供应就地筹措比例极低, 主要靠国内前送;二、为保障供得上、救得下,要采取火车、汽车、畜力、人力并用的运输手段;三、入朝部队要做好露营准备,因此要准备帐篷和盖布;四、为防止乱砍乱伐山林,建议我国政府与朝鲜政府统一交涉,要教育部队遵守群众纪律,要体谅战争年代朝鲜人民的困难。对此,周恩来明确提出了志愿军”出国作战要自力更生、立足国内供应”的方针。
就当时条件下的我军后勤保障工作而言,在周恩来的统筹指挥下,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可以说,万事俱备,只等令下了。
(二)改革组织机构,逐步完善后勤保障体制
志愿军一踏入朝鲜土地,就投入到战争之中。美军依仗其空中优势,拥有制空权,把轰炸破坏朝鲜后方作为重要战略手段。当时美军投入朝鲜战场的空军达 11 个联队、4 个大队,另有海军航空兵 4 个大队,各种飞机 1100
余架,同时还有英国、澳大利亚、南非联邦和南朝鲜的飞机 100 余架。这些飞机除一小部分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外,大部被用于破坏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后方。“联合国军”一方面以其大编队的 B—29 型和 B—26 型轰炸机, 对朝鲜北部城镇、工厂、车站、桥梁等重要目标进行残无人道的毁灭性轰炸, 另一方面又以其 P—51 型和 F84 型战斗机,昼夜不停地进行超低空搜索扫射, 对一人一车、一缕炊烟也不放过,使志愿军后方的人员、物资、装备受到严重损失。
朝鲜北部山多河多,铁路多在沿海,公路纵线多,横线少,盘山跨水, 弯急坡陡,又多与铁路并行,往往一处被炸,铁路、公路各线同时受阻。志愿军运输主要靠汽车。而敌机恰恰抓住这一点,把破坏交通线和运输工具作为轰炸扫射的重点。刚入朝时,志愿军共有汽车 1300 多辆,一星期内就损失
217 辆,其中 82.5%是被敌机炸毁的。第三分部汽车第四团入朝时,因经验
不足,车辆待避过于集中,一次就被炸毁 73 辆。经过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共
损失汽车 1200 多辆。由于没有制空权,运输工具的大量损失,是造成补给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志愿军一投入战斗,战线就迅速向前推进。第一次战役打到清川江,第二次战役进至三八线,第三次战役插到三七线附近。短短 76 天,运输线由
50 公里延伸到 500 公里以上。补给线的迅速延伸,是造成跟进供应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运输能力不足,尽管鸭绿江边作战物资堆积如山,却运不上去。在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期间,时值隆冬,东线山区气温低达零下 40C,滴水成冰,雪凝路冻。汽车没有防滑链条不能行驶,骡马没有冰掌不能驮载, 武器没有冬季润滑油打不响,人员因无棉衣造成冻伤,不仅直接削弱了战斗力,而且还加重了医疗、后运的负担。第三次战役后,周恩来为了解决后勤保障中的困难,向毛泽东提出采取部队轮换入朝作战,既可保持作战的生力军,部队又能得到切实整补,使部队具有持久作战和高度机动作战的能力。到 1951 年 4 月中旬,志愿军人朝部队已达 16 个军共 48 个师,另有 7 个地炮师,4 个高炮师,4 个坦克团,9 个工兵团,3 个铁道兵师和两个直属团,再
加其他部队,总兵力多达 95 万人,比刚入朝时增加近 3 倍。加之攻防交替, 战线伸缩不定,物资供应不上,伤员抢救不及时,部队是在挨饿受冻的条件下打败敌人的。尽管广大指战员斗志昂扬,但因挨饿受冻,体力不支,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有的战士说:“不思家,不想婆,只想吃个热馍馍。”当时部队普遍存在着“三怕”情绪:一怕没有饭吃,二怕没有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这“三怕”,成了志愿军后勤战线跟进供应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只能坚持边打边建的方针。
自从中央军委把志愿军后勤保障的重任交给东北人民政府后,善于设身处地考虑对方困难的周恩来,1950 年 11 月 5 日亲自给高岗、李富春写信。信中说:“对于东北全部支(援)部(队)工作,我们已想见其繁重。只要东北提出要求,我们愿全力以赴,帮助你们解决困难。凡为东北已决定者,我们定做你们后盾,支持你们贯彻下去,有些事情职权属于中央,但你们仍可便宜行事,只要通知一声,当由中央追认;凡能统一于东北者,我们无不赞成统一于东北。”这充分说明周恩来对于抗美援朝后勤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解决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困难,周恩来就关于成立志愿
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问题,听取志愿军分管后勤工作的副司令员洪学智的汇报。洪学智向周恩来详细汇报了前方后勤保障的困难局面和建立后方勤务司令部的设想。他说:“从朝鲜战争中彭总和我们都逐渐认识到了现代化战争中后勤的作用,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在空中、地面,海上,前方、后方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战场范围广,情况变化快,人力物力消耗大。现在欧美国家都实行大后勤战略,50 里以前是前方司令部的事,50 里以后就是后方司令部的韦,战争不仅在前方打,而且也在后方打,现在,美国对我后方实施全面控制轰炸,就是在我们后方打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规模,不仅决定了我们在前方进行战争的规模,而且也决定了前方战争的成败。我们只有打赢了这场后方的战争,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前方战争的胜利。后勤要适应这一特点,需要军委给我们增派防空部队、通信部队、铁道部队、工乓部队等诸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需要成立后方战争的领率机关——后方勤务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后方战争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保障中进行战争。”
周恩来听了洪学智的汇报后,派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副部长张令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炮兵司令员陈锡联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到志司驻地空寺洞,具体了解后勤工作中的困难,研究如何加强对志愿军后勤的支持,如何加强志愿军的后勤建设。彭德怀对他们说,现在最困难、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后勤供应问题,就是粮食供应不上,弹药供应不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加强后勤建设,而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不好解决。
当周恩来进一步了解了朝鲜前线后勤供应中的困难和应采取的对策后, 于 1951 年 5 月 19 日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志愿军后勤工作的决定》。《决定》规定:
“着即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朝鲜境内一切后勤组织与实施(包括铁路、军事运输在内);
“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直接受志司首长领导; “凡过去配属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各部队(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
运输、铁道兵团各部队,工程部队等),其建制序列及党、政、军工作领导,
指挥与供应关系等,今后统归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
中央军委任命洪学智副司令员兼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周纯全为政治委员,张明远为副司令员,社者蘅为副政治委员。
中央军委的《决定》,阐明了后勤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了后勤工作的职权和范围,标志着志愿军后勤由单一兵种向诸兵种合成的重大转变,是志愿军后勤发展吏上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后,运输、装卸、警卫、工兵和通信部队迅速得到充实,1951 年 2 月,周恩来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研究, 并征求彭德怀的意见,调周纯全加强“前勤”工作,同时将“前勤”指挥所改为“志后”指挥所,后勤分部由 3 个增加到 7 个,1951 年 8 月,中央军委
组建 14 个辎重团入朝,使“志后”直属的辎重、运输、担架团达 29 个;调
6 个工兵团、1 个步兵师配属“志后”;新编 3 个汽车团,补充司机 3000 名,
汽车 1130 辆;调拨 2 个电话营,并配备了电台,使志后直属部队发展到 14
万人,加上配属的警卫、步兵、工兵、高炮部队 4 万人,总数达 18 万人,初步形成一支多兵种、多专业的合成部队。从此志愿军有了涟全的后方组织指挥机构。它不仅“负责管理志愿军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实施”,而且统一指挥配属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工兵、高射炮兵、警卫、通信、运输、工程等部队。把战区后方的各种保障力量从组织指挥关系上统一起来, 既有利于加强后方建设,更便于开展后方对敌斗争。当时第五次战役已经结束,按照防御作战的战略方针,“志后”一面指挥后方战斗,同敌人的封锁破坏作斗争,一面组织供应,保障作战需要,使志愿军后勤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建立钢铁运输线
东北军区为了解决志愿军后勤供应困难,特地召开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周恩来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会议确定增调铁道兵和工程部队入朝,抢修铁路、公路,并采取措施,建立兵站运输线。为保证朝鲜铁路军事运输畅通无阻,周恩来还同金日成协商, 组建以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为司令员、以中共中央东北局秘书长张明远为政治委员的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统一计划和指挥战时朝鲜铁路的运输、修复和保障事宜。随后又提出建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任务。
“联合国军”依赖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方设施和交通运输线进行封锁破坏,一直是其侵朝战争中整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战争的发展一再加强。1951 年夏,朝鲜北方发生特大洪水,志愿军交通运输线受到严重破坏,增加了志愿军粮弹供应的困难,8 月中旬,“联合国军”为了配合停战谈判,决定在发动夏、秋季攻势的同时,对志愿军后方发动一场大规模的“空中封锁战役”,也叫“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所谓的“绞杀战”。美军头目宣称“我们要用空中力量这把刀,去割断地面巨人的咽喉,从空中实施外科手术,巧妙地让敌人完蛋”。“这就是从空中绞死敌人”。为了实施“绞杀战”计划,敌人通过估算中朝军队的数量,每天需要补给品的数量, 火车运输和汽车运输的吨位,以及从鸭绿江到前线所需要的时间,认定火车运输比汽车运输要经济得多,因此,决定对朝鲜铁路实施“全面的空中封锁战役”,即炸断铁路桥梁,摧毁铁路车辆,破坏铁轨和路基。他们动用了绝大部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以大中型轰炸机和战斗机混合编组,有计划、有
分工地对志愿军后方交通枢纽和重要目标,进行大规模的毁灭性轰炸,企图切断我后方运输线,摧毁后方设施,窒息全线供应,扼杀志愿军的作战力量。
为了同“联合国军”的“绞杀战”作斗争,志愿军后勤战线也采取了积极对策:一是组织对空作战,把掩护后方交通的高炮部队组织起来,重点部署在铁路沿线,保护车站、桥梁和兵站、仓库;派出部分高炮分队实施机动作战;同时在后勤部队中广泛开展利用轻武器打击低空飞行敌机的活动,创造出步枪打落敌机的记录,打得猖狂至极的敌机不敢肆无忌惮地低空低速飞行“查户口”。二是加强防空哨。在运输线上,分段设哨,严密监视敌机活动。一有空情,立即报警,能打则打,不打则防,变被动为主动。三是做好各种物资的保护工作。对各种物资进行疏散、隐蔽、伪装;设置各种各样的假目标,以假乱真,迷惑敌机,把各种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1952 年上半年, 敌人继续实施“绞杀战”。志愿军后勤战线大规模地建设地下仓库,挖掘开式的半地下库,能容纳 2000 节火车皮的各种物资。四是组织力量抢修运输线。随着铁道部队、工程部队入朝数量的增多,抢修力量的增强,凡是被敌机炸毁的铁路、公路、桥梁,都力求做到随炸随修,并采取开辟迂回道路, 架设公路便桥,组织漕渡等手段,保证把各种物资运到前线。
在周恩来的积极组织筹划下,为了夺取部分制空权,中央军委派遣年轻的人民空军入朝作战,担负保护平壤以北主要交通线的任务。到 1951 年 12
月,共出动 5 个师,同敌人展开争夺局部制空权的斗争,迫使敌机不得不缩小活动空域,以致转入夜间活动。志愿军年轻的空军在高炮部队的配合下, 夺取了清川江以北一定空域的制空权,使这一地区被美国人称之为“米格走廊”。
美国空军所实施的“绞杀战”,并没有使志愿军后方瘫痪,1952 年 5 月31 日,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汉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也不得不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难以令人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1952 年 11 月,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他声称要体面地结束朝鲜战争,一面高唱“和平”,一面策划美国侵略军在中朝军队的侧后方登陆,配合正面进攻,企图在停战谈判中取得军事上、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为了保证抗登陆作战的物资供应,中央军委决定建设从龟城,南经价川到殷山与平元线相接的铁路,和八面院经球场到长上里的铁路,其中首先抢建殷龟铁路。接着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新建铁路指挥局,负责指挥铁道工程部队,执行在战争期间抢建铁路的任务。
知人善任的周恩来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员兼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郭维城担任新建铁路指挥局局长。郭维城接到命令后,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立即人朝进行实地勘察。经勘察,殷龟铁路全长 129 公里,要穿过龟山等 4 座大山,力争取时间,即使不打隧道, 也要开凿 3 个坯口、4 个临江峭壁、3 个深路堑,还要横跨大同江、清川江、九龙江、大宁江、川坊江和东门江 6 条江河;时逢严冬,又有敌机轰炸扫射。在战火中抢建铁路,困难可想而知。郭维城向中央提出两条建议:一、要全部使用铁道工程部队;二、工期是否缓至 1953 年 5 月完成。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下达命令:l 月入朝,2 月开工,4 月完成。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命令作出决定:抢建铁路部队除已下令调上的 4 个铁道乓师外,再增调两个师,但工
期不能缓,一定要赶在敌人前面,做好反登陆作战的一切准备。洪学智对郭维城说,说严重一点,没有这条铁路,如果敌人从西海岸登陆,前沿部队就很难活下去。郭维城深感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他坚定地向军委表示: “请毛主席放心,我就是用身体铺路,也坚决按时完成任务。”
在中央军委的关怀下,经过广大铁道兵指战员的英勇奋战,新建的从龟城到殷山的铁路,提前于 4 月 15 日全线通车。经中朝新建铁路理事会验收,
工程按战时标准为良好,容许行车时速为 30 公里。为此,彭德怀亲自发来贺电,指出这条铁路是在敌机轰炸下和严寒季节中抢建的,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保证在敌人大举进攻下的后勤运输能力。
(四)努力改善武器装备,提高作战能力
抗美援朝战争主要是同装备现代化的美国军队作战。毛泽东、周恩来深知要同美帝国主义作战,光靠小米加步枪是不行的,要迅速改变志愿军武器装备极端落后的状况。在志愿军出国之前,中共中央就派周恩来到苏联去与苏方商量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地面部队作战的问题。战争打起来之后,周恩来继续抓紧改善志愿军装备的问题。他反复研究了志愿军作战的需要和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积极组织力量同苏联谈判,解决武器供应问题。先后派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率领航空代表团到苏联去谈判,进一步解决购买作战飞机,建立飞机修理工厂的问题,千方百计地争取志愿军空军能尽早投入战斗, 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支援。到 1951 年,中国有偿接收了苏联政府派来中国协助
防空的 12 个苏军航空兵师的装备,从而保证了空军及时投入作战。
周恩来派出以总参谋长徐向前为团长的兵工代表团,同苏联签订了有偿转让 8 种轻武器制造技术的协议,同时进口了约 60 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和
36 个师的轻武器。从而大大改善了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既加强了火力,也给后勤保障减少了许多困难。与此同时,周恩来对军工厂的改建工作抓得很紧, 使进口的技术装备能够迅速投入生产,为前方提供武器弹药。他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前线,根据战场需要,自行研制一些急需的武器,并组织力量改进了一些武器的技术战术性能,进一步改善武器装备,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为了对付敌人的坦克,中国自行研制了反坦克火箭筒,增加了对付敌人坦克的作战手段,受到前线指战员的欢迎。
(五)全力解决前线部队的实际困难
为了扭转“联合国军”空中优势给志愿军后勤供应带来的被动局面,后勤战线的广大指战员遵循周恩来关于边打边建的指示,与敌人的封锁进行了坚决斗争。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转入夜间工作,美机虽然昼夜出动, 但夜间比较少,相比之下,夜间威胁比白天小,因此,志愿军各级后勤部门和部(分)队把主要工作转入夜间进行,从而减少了被炸的危险性。二是供应部队炒面,解决吃饭问题。三是设立防空哨。从 1951 年二三月份开始,一、三分部在几条运输干线上设置防空哨。一听到敌机声音,立即鸣枪报警,运输车随即闭灯隐蔽;敌机飞走后,防空哨再发出解除警报的音响,运输车再开灯前进,从而减少了损失。这一做法受到彭德怀的表扬,并加以推广。不久,在志愿军管辖的 2100 公里长的运输线上,设置了多达 1650 个防空哨位, 形成了一支专司对空监视和报警的大军。四是实行重点保障。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只能保障重点,即先运粮弹和油料,后运其他物资;先保障主要作战方向,后保障次要方向;先前方,后后方;先部队,后机关,使有限的物资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在中央军委和周恩来的领导和关怀下、在战局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随着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建立,分区供应和建制供应相结合体制的逐渐形成;随着铁路、公路的新建和修复,运输工具的增加和供应经验的积累,整个后勤战线的防卫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日益增强,逐步适应了现代战争的需要。
到 1951 年底,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就开始好转,改变了入朝初期的被动局
面。到了 1952 年,后勤战线不仅保证了日常供应,而且日益改善。经周恩来亲自批准,志愿军各部队开设了供销社,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大为好转。组织部队在战斗空隙开展战地种菜和副食品加工,使部队能够吃上新鲜蔬菜和豆腐、豆芽。国内运往战区的物资也逐渐丰富,干部、战大不仅吃得饱,而且逐步做到吃得好。“四川榨菜到朝鲜,黄河鲤鱼上了山,生活不断有改善, 后勤真是不简单”,就是当时战地供应的缩影。
从 1952 年冬到 1953 年春,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关于做好抗击敌人大规模登陆准备的指示,整个“志后”系统连续奋战一个冬春,抢运储备各种作战物资,使战役战术地幅内储备的物资,足够作战部队使用半年,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登陆计划,同时也为进入阵地战阶段的各个战役做好了准备。
在闻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志愿军后勤总共供应各种作战物资 1.6 万吨, 平均每天出动 180 辆汽车,8566 人担任人线运输,把弹药、粮食送到每一个阵地。志愿军依托坑道作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住了阵地, 歼敌 2.5 万人,击落击伤敌机 274 架。1953 年 5 月 13 日至 7 月 27 日,志愿军为配合停战谈判,促成停战早日实现,发起了夏季进攻战役。这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投入兵力 53 万,火炮 4000 多门,在
宽达 200 公里的正面战线上,发起大小战斗 133 次。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
在 75 天中,共供应各种作战物资 6 万吨,其中弹药消耗 3 万吨,平均每天
400 吨。由于有足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战役按计划进行,达到了预期的目
的,歼敌 12.3 万人,攻占敌阵地面积达 238 平方公里,造成了有利态势,促成了停战的实现。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就后方保障而言,由国内向朝鲜战场运送物资9600 多种,260 多万吨;补充枪械 48 万多枝(挺),火炮 1.3 万门,汽车
2.1 万辆;抢救伤员 38.3 万名,病员 45.5 万名;修复和新建铁路 996 公里, 修复和新建公路 1.06 万公里,修建仓库 1.53 万个(座),病房 6900 幢,简易营房 7.06 万座。从而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
在周恩来的领导与关怀下,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逐渐变被动为主动, 并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战争的比较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这些做法和经验, 对志愿军加强后方勤务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