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鉴别方法

青少年朋友常在武术表演、比赛场地上以及电影、电视中,观看精彩的武术表演,看到拳打脚踢、刀光剑影,觉得煞是好看。但好在哪里?却不是每个人都说得清楚的。无论你自己演练,还是观赏别人表演,总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来评定。或者,从提高的角度来说,总得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古代和近代的武术比试中常采用这种形式,叫“打擂台”。或者由东道主来坐庄,让各路英雄上台较量武艺;或谁打胜,谁就站在台上接着打,最后的胜利者,武艺是最高强的。今天,武术中的散打、短兵、推手比赛仍然是以较量中的胜败论优劣的。但是目前这些技击类的比赛却有了很大的改进,有了规则的限制。技击项目胜负的判定主要可分两种情况:1、优势胜利。当一方技术、体力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时,或者一方倒地不起,或者因一方犯规受警告过多时对方就获得优势胜利。2、得分胜利。在没有优势胜利的情况下,就用运动员得分的多少来判定胜负。得分是以击中对方有效部位的效果和次数来计算的。

那么今天广泛开展的武术套路是如何评定演练水平高低的呢?采用前几种方式来评定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它是由每个人演练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即使是对打,也并不是真正的交手,只是通过双方你攻我防的默契配合来显示他们的技术水平。所以采用给运动员打分的方法来判定谁是最好的。它与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的评判方法比较接近,即看谁动作完成得好,干净利落,富有劲力,技巧和节奏掌握得当;看谁动作难、质量高。一句话,看谁的功夫深、功夫纯。

当然,武术与体操由于项目不同,评定的内容也不一样,就正式比赛来说,要从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布局、结构等方面来评分。而对于业余武术爱好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评定。

1、动作准确而稳健。

一个武术套路总是由许多动作有机连结组成的,动与静不断交替出现, 一般来说动则为招,静则为式。所谓动作准确,乃是要求每一动作由动到静, 无论动作路线、身体形态都要符合规矩,如同写大楷字一样,一笔一划都要符合标准,整体来说又是匀称、工整。拿静止动作来说,其基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收颏、沉肩、挺胸、塌腰、敛臀等;上肢动作要挺拔、舒展;下肢动作要求轮廓清楚,弓是弓,马是马,不能含糊。当然每个动作又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但总要成规矩,拳家们说要“五体”相称,才成规矩。

其次,动作要稳健。武术动作常常是在快速运动中嘎然而止,“一静无处不静”,做到“动迅静定”。也就是说动作成型要快,又要稳定,不能慢慢腾腾,也不能摇摇晃晃。比如我们看见有些优秀运动员在腾空旋转中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旋风脚,一落地便成了一个马步架打,纹丝不动,不偏不斜, 这种稳定性和准确性恰恰表现了很深的功夫。另外还有一层意思,除了准确、稳定以外,还要劲健,通常说动作的力度好,华拳中说要有“筋骨”。如头歪、颈软、拱背、弯腰、曲腿,动作松软,那就是既不美,也不健。武术中常常通过撑、拔、张、展、勾、扣、翘、绷等要求来使身体的各部位表现出刚健的姿态,犹如书法家的字写得既匀净齐正,又遒劲有力,有入木三分之感。

2、方法清楚而完整。

方法是每一个招式的内容和旨意,攻防技术的具体体现。一个人的武术动作很干净、工整、准确,但不讲究方法的表达和运用,则显得空洞、呆板、无味。

方法首先讲究要“清”。要交待得清楚,自己对这一动作的内涵就须很清楚,如手法中有推、叉、托、按、切、砍、劈、盖、挂、撩等掌法,又有冲、撞、劈、砸、弹、贯、崩、挑等拳法,以及顶、盘、磕、压等肘法,各有各的具体要求和用法。演练时,不仅路线要清,部位要到,力点要准,还要得法,符合它的运动规律。有的同学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一心想练得倏忽神奇,不讲方法地求快,将各种不同的手法、腿法、步法、身法混淆,那么这种快是无意义的。武术十分讲究眼疾手快,但是这个“快”是在清楚基础上的快,如同写字一样,楷书未练,笔法未弄端正,就练狂草,只能是自欺欺人。青少年朋友在观看武术比赛和表演时,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被一些运动员的所谓“快”所迷惑。武术中手、眼、身、步各部位,要表现踢、打、摔、拿等技术,可以说方法非常丰富,有的很相近,若要练得好,应能加以区分,准确无误的表现,才算方法清。

其次要做得完整,所谓“招要圆”正是指完整而言的。它不仅要求做得有头有尾,过程也清楚,而且要求身体各部位达到高度的协调,因为一个完整的动作常常是综合性的,要有手(腿)法、步法、身法、眼法的协同,武术中称为“八法”中的“外四法”,如手持器械的话,还有该器械的方法。要作到协调配合、完整统一。如《强身拳》中的第十五动击步搂手贯拳,不仅要求出步轻快,步法走出弧形来,同时在击步中左手虎口张开由右向左平搂,紧接右手由右向前向左横贯拳,右脚上步也刚好完成。通常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正是说步与拳紧密配合的道理。除此而外,躯干的活动要跟上,“身到步到”,“步随身转”,如上述动作,身体还要有在迂回闪让中进击的旨意,身体不能直板板地朝前,微微侧身,极其微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法”要活。还有,眼睛要随着运行,“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动作停了,眼睛在运动中也止住,注视于一点上,这样才算把一个动作方法表达完整了。

“外四法”中要数身法最难表达,“打拳容易身法难”,身法是最见功力的一法,要做到“腰似蛇形”,自如地配合四肢的攻防动作变化,表现出吐、吞、闪、展、冲、撞、挤、靠的身法,是很有奥妙的。只有在动作准确、完整,练到纯熟的基础上反复琢磨,才会有富有神韵的身法。

3、劲力顺达而充实。力度和劲力不是同一个概念。力度是人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内含的劲,相关的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使人感到劲健有力。武术中的劲力通常指发劲,尤其是在击打动作中用一定方法打出来的力量,武术中常要求具有“寸劲”,也就是讲究爆发力。不同的拳种发劲方法不同。诸如刚劲、柔劲、化劲、崩撼劲、翻扯劲、缠丝劲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求劲力要顺达,讲究发力顺序,武术中有“三节”、“六合”的说法,手和脚为梢节、肘膝为中节、肩和胯为根节,这六个部位在运动中相和谐,称为“六合”。比如一个冲拳动作,它常常不是单凭上肢肌肉的力量来打的,而是“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顺于肘、达于手”,若是靠提肩甩肘来打拳就显得很不活顺。有些动作起于根节,而有些动作则是起于梢节, 如云手、翻腰等动作,两手常常要积极带动身体的转动。

其次是劲力要充实,假若一出拳、一踢腿软绵绵的(个别拳种除外), 人们会摇头,怀疑你到底会不会练武术。长拳中发劲在“顺”的基础上要“达”, “达”就要在末端使力量显示出来,冲拳要力达拳面,弹踢要力达脚尖,打出来要有“蹭”、“蹭”的声音,铿锵有力。要使动作力量充实,除了讲究顺序之外,还要看是否会用刚柔法,许多动作都是开始起动要放松,逐渐加速,力达末端时达到最高速,这种动力既速敏又有弹性。如果开始就使足全身的力气,该放松的骨肉也过分紧张,劲力不但发不出来,而且显得笨拙, 武术中称为僵劲。俗话说:“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生铁虽硬却太脆,不堪一击,而合金钢则硬中有韧性,才坚固。青少年朋友在观察运动员用力是否顺达时,主要抓住其打拳、踢腿的力点是否准确,也就是说力顺达的关键是力点准确。

4、节奏鲜明而多变。

古书《礼乐记》中说:“节奏,谡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这种间律上或奏或停的变化体现了节奏,其实表现节奏远不止如此,时间、空间中的一切运动变换构成了更广义的节奏。表现在武术中除了动与静,还有轻与重、快与慢、起与伏、长与短的变化。

武术中动与静变化,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节奏,它要求要么不动,动则快如疾风;要么不停,停则骤然止住,周身无处不停。应当说动静分明是武术最基本的节奏特点。

在整个套路中往往不都是拳拳到肉的实力,常常是有重有轻,犹同歌曲中的重音、弱音符号一样,时重时轻,使节奏更加跳荡悠扬,武术中十二型中有“重如铁”、“轻如叶”之说,如震脚、砸拳、踏步等动作力沉千钧, 而弧形步、“燕子抄水”则要轻巧,若风飘柳絮。就一个动作来说也常常包含轻与重两个方面,或先轻后重,或先重后轻,强烈对比,则显得重者更重, 轻者更轻。

起与伏,则是从动作的空间运动来讲节奏变化的,它象乐曲中的音调一样,时而高昂,时而低回。武术中的动作大致分为高、中、低三种动作,叫“上盘”、“中盘”、“下盘”,从动作结构上说,要求“三盘”错落,起伏跌宕;从技术要求上说,高的动作要挺拔,有顶天立地的气概,低的动作要低得下去,有鱼翔浅底的本领,而中盘动作则稳如磐石。这种高低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健身效果,而且从美的角度,高低呼应,相互衬托,才激荡人心。

快与慢也体现一定的节奏变化,象乐曲一样,时而激昂奔腾,时而徐缓舒卷,武术总的节奏是快的,但却不是那种形同木偶般地快一快一快,一快到底,优秀运动员为了充分地表达身法和动作的韵律,常出现以慢带快或快后转慢尔后更快的生动节奏,增加了动作的生动感。谚语中说:“快而忌毛”、 “慢而忌温”,正是从快慢上提出的要求。

长与短的变化,也体现了节奏的变化。说得再简单些,它象写文章点标点似的,有时是长句,有时是短句。运动员在练套路时根据动作结构的有机联系,有时连续做四、五个动作,有时则做一、二个动作即停,使用长短相参,使节奏多变,否则就会象读破句一样,把应当紧接在一起的动作分离开; 或者象小学生背书一样,分不出那里有标点符号。武术中的“长句子”称挂串动作,似珠炮连发,似急浪翻滚,浩荡奔放;武术中的“短句子”称顿挫动作,一顿一挫,简明有力、生动活泼,又有一种味道。

如上面所讲,武术中鲜明而多变的节奏通常在较高水平的运动员中才显示出来,对于初学者则主要是强调节奏鲜明,一动一静干净利落,动静分明就可以了,随着套路技术的复杂化再进一步强调节奏的多变性。在观赏表演时,则要看他动与静、快与慢、长与短、轻与重、起与伏处理得是否恰当、生动,是否符合武术内含的技击意义和运动规律。

5、精神饱满而贯注。

武术中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说法,一口气是一种内在东西的表现,其中也包含精神。精神既要饱满又贯注。

所谓饱满就是从一上场、一起势开始,就精神抖擞,毫无倦怠,兢兢业业地练好一招一式,自始至终。快而不躁,慢而不松,诚如蔡龙云先生所讲的“心力要坚强”,“要把自己摆进一个战斗的场合”,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斗志,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样,不但有外在的激烈刚勇的动作,也有内在的奔涌激荡的气血,才能达到“内外合一”。如果练武术时心灰意懒, 充满倦意,断然是不能称作是练武术的。当然也不可龀牙咧嘴,横眉怒目, 要“怒”在其内。

所谓贯注,则是指精神贯注于动作的一招一式变化之中,通过眼睛的传神会意表现出来。眼神的表现有各种眼法,而最基本的是“随眼”和“定眼”。

要“眼随手动”,随着运动中的一攻一防,一架一挡,一个上步进击,一个退步格守,眼睛都在贯注中紧密配合,左右顾盼,传神会意;要“目随势注”, 当动作嘎然而止的时候,眼睛全神贯注、神采奕奕,透出一股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样,通过传神会意来体现人的精神面貌,才会使动作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形断气不断,势停意不停。外形的运动暂停时,内心的精气神仍在活动,令人感到静中生动,虽静犹动。这种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演练,时常令人达到忘我的境地,感到练武者的动作简直一气呵成,使你目不转睛地一看到底。等到他练完时,你却又有回味隽永的感觉。

当然精神与气不无关系,武术常称为精气神。如果不善于运用丹田之气, 使气血上涌,造成气促力衰,则既不可能气脉贯通,也不可能气势雄壮,精神势必大减。武术中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正是这个道理,在激烈运动中善于运用呼吸、调节气息,使气盈而劲刚,才会表现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

6、风格突出

武术有众多的流派,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流派风格。因此,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在表演中还能充分表现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如华拳的潇洒大方,查拳的紧凑敏捷,八极拳的浑厚有力,通背拳的苍劲舒展, 太极拳的柔和优美等等。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不仅能表现出拳种的风格特点; 还能表现出个人的风格特点,尤其是自选拳,更能充分表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创造出神采奕奕、气韵生动、精神焕发的美的意境。

以上六个方面虽说还不够全面,然而若能做到,应算是有较好的功夫和意识了。同学们练习后,不妨用这六个方面去衡量一下,那些做到了?那些还没做到?你在观赏别人和优秀运动员表演时,也可以用这五个方面去衡量一下,品评运动员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