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打片简介

武打片又称“功夫”片,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我国电影尚处于默片阶段,电影工作者们已将我国古代武侠中的很多典型人物和传说搬上了银幕。这在当时我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有其消极作用的一面,它力图以超现实的神功奇术,来刺激麻木人们, 不利于真正救国真理和道路的追求和寻找。但是,它又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促进民族电影业发展的一面。

“功夫片”的真正发展开始于五十年代的香港。当时香港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电影业的发展。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大胆将中国功夫搬上屏幕。他们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功夫片屹立于电影之林,并走向了世界。其中五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功夫片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讲求实战技击功夫的片集《黄飞鸿》;六十年代代表作有裸胸露肌,以古罗马式的大刀阔斧加上中国式梅花桩进行砍杀的《虎侠歼仇》;场面大动作多,集‘摔跤骑身’、闪搏、刀剑、谐趣、打斗于一片的《金鹰》;较重文学性剧情,独创凌空飞身击剑场面的《云海玉弓缘》等。七十年代则出现了以中华武术为主体,充满民间乡土朴素道义感的《路客与刀客》,维护民族尊严以铁沙掌击败日本武林高手的《龙虎斗》,以及李小龙的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门》等。到了八、九十年代,则是以成龙的《A 计划》和《警察的故事》两部系列片为代表,将功夫引入警匪片中。

在香港功夫片的发展及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李小龙和成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李小龙以真功实技,使功夫武打片走出香港,走出亚洲,迈进欧美, 并使华语片在市场占有观众份额上具备了与“好莱坞”对垒的实力和可能。

李小龙 1940 年生于海外的一个粤剧武打演员家庭,18 岁前一直生活在香港,他少年时代是个童星,演过多部粤语影片。李小龙从小就热爱武术, “嗜武入迷”,投身于一位泳春拳名师门下刻苦练武。曾是学校的拳击冠军。18 岁时,李小龙远渡重洋到了美国,中学毕业后,进入华盛顿大学就读。在大学里,他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练武不辍。大学毕业后,李小龙在西雅图开了一个武术馆。李小龙在美国生活了十二年,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返回香港,开始其功夫片拍摄生涯。李小龙曾说: “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决定把中国功夫搬上银幕,替中国武术争取光荣”。这可以看作李小龙拍功夫片的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这是李小龙每时每刻所不能忘怀的,也正是千百万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的心声。李小龙终于在《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这

些影片里找到了他自己,也找到了中华民族的魂灵,与其说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以激烈的实打场面激动人心,不如说一股中华民族的正气,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在震憾着世界。

李小龙 1971 年回香港后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唐山大兄》。影片描写了寄寓海外的华侨饱受歧视,李小龙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他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年轻的华侨,离开香港的母亲来到曼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与当地恶势力决斗。影片以李小龙被警方逮捕结束。在《唐山大兄》中李小龙第一次以坚强不屈、武艺高超的形象在银幕出现。真正令人长久赞叹的还是他主演的影片《精武门》。影片以中国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李小龙扮演一位痛悼亡师并为师父复仇的武林志士。影片中精武会师父象征着当时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压迫的祖国和民族。李小龙在影片中打碎了“东亚病夫”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随后以无所畏惧的气慨与日本空手道拳师及西方武师搏击,血战之后为日本暴徒枪杀。影片的编剧、导演并无特色,仅是李小龙发自内心的表演主宰了整部影片。此后,他又自编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影片以意大利罗马为背景。李小龙则又一次扮演了反抗当地欺压华人的黑社会势力的中国拳师。故事的结局不再是主人公被捕或死亡,而是一个胜利者。这一点明显地反映了李小龙坚强的自信心和反抗黑暗成功的强烈愿望。

李小龙所主演的功夫片首先满足了海外千百万漂泊异乡的华侨的渴望。一个中国人终于坚定地挺立在世界银幕之上,他不再是“宝玉式”的人物, 也不是通常西方影片中开赌场、妓院或者给西方巨商当保镖的卑劣角色,而是一个强者。在李小龙面前,风靡一时的欧洲明星黯然失色了。不分国别、种族的观众喜爱他。在广大西方社会中,从青年到老人都厌倦、孤独、困苦, 真希望有一双“铁拳”来打碎周围沉沉的黑暗,李小龙挥动双拳的坚强、自信的形象恰好使他们满足。因此,功夫片也受到西方广大观众的喜爱。

李小龙英年早逝,但他已为功夫片乃至华语片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李小龙之后,将功夫片推向世界的另一个人是成龙。成龙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把单纯的动作武打片推向综合。如果说,李小龙的武打片是靠真功实技征服中外观众,那么成龙以自身特有的诙谐、喜剧和幽默素质,使武打片除了武打外,还有喜剧色彩,增加了可观赏性和商业性。在《A 计划 》和《警察故事》两部系列电影中,成龙设计的许多武打动作,本身也具有相当的闹剧成分。二是把中国功夫引入警匪片,使“好莱坞”这一经久不衰的类型电影有了比本体更有滋有味的东方动作片“亚种“。由成龙主演的警匪片中,除了耍枪外,更主要的是成龙以不用替身的真实功夫的动作,像杂耍那样令人眼花缭乱地克敌制胜,也是一种带有东方神秘主义的超人形象。成龙的这两大贡献,已使香港武打片和警匪片成为香港电影的象征和代表,并拥有十分广泛的市场,成龙也成为一个超语系的全球性明星、谐星。大陆的武打片拍摄起步较迟,其起步的标志是《少林寺》的拍摄成功。

《少林寺》1982 年春节正式上映,不久即风靡全世界,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仅一年多时间,中国观众已逾五亿人次;日本票房收入超过三千万人民币;香港突破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纪录;在美国也一映再映。从此, 嵩山少林寺作为中国武术的圣地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少林寺也成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少林寺》的成功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当时的中国刚走过十年动乱期,开始打开国门,进行改革开放,在这种形势

下,《少林寺》得以顺利产生。《少林寺》轰动全球的具体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陆实景拍摄。以往的功夫片都是香港拍摄的,未能有机会在大陆实景拍摄。《少林寺》是首部全部内陆实景拍摄的功夫片,给广大观众一种真实的正宗中国武术的感觉。大陆的美好风景也充实了《少林寺》的内涵,增加了

《少林寺》的艺术性。二是武林高手上银幕,在拍摄中大量启用真正的中国武术的行家当演员。参加《少林寺》拍摄的著名武术家有李连杰、于海、于承惠等,片中的武打设计都充分显示了正宗中国武术。《少林寺》的成功使香港功夫片更上一层楼,也使大陆功夫片由此起步。其后大陆又陆续拍摄了

《武林志》、《武松》等一些高品味的功夫片,形成了大陆功夫片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