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篇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武术运动的锻炼步骤包括学、练两步。“学”是为了学会武术动作,掌握锻炼方法。教师(师父)的责任,就在于此。学生学会和掌握了,就算“进门”了。“练”是掌握武术技术动作,获得武术功用的根本手段。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锻炼,才能将教师传授的技艺变成自己的功夫,并且在坚持不懈的“修行”(修习)过程中,体验技法、领悟拳理,步入“青于蓝而胜于蓝” 的境界。也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锻炼,才能获得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功效。从学习攻防技艺来说,只有通过亲身的反复实践,临阵才能运用教师传授的攻防打法,进而举一反三,随机应变地发展出自己的打法。

学道容易,修道艰难 “学道容易”,指初涉武坛,从师学会一些武术的技艺和练习的方法,

甚至较系统地掌握某个门类的拳艺,并不是一件难事。 “修道艰难”,指要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不因事务的繁忙、季节的变

化、成效的高低等客观原因中辍和荒疏拳艺,并将武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精研深求,尊德重道,却不是一件易事。

学拳容易,改拳困难

这里的“易”和“难”是相对而言的。初学拳艺时,犹如在白纸上写字, 落笔即成。如写错了要改,先得将误笔涂抹去,才能再写。当然前者为“易”, 后者较“难”。而改拳却比改字要更为困难。因为初学时不严格,不求甚解, 不明细节,不按规格、要领去做,反复重复错误动作,一旦按错误动作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即错误动作已成为习惯动作),要消退错误定型,重建正

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就非常费劲了。

所以,这条武谚要求学拳时,要严格遵照正确的动作规格,一步一步地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掌握一式,再学下式,力避囫囵吞枣。

一处磕头,百处学艺

类似的谚语还有“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是说习武要广学博通。武术的流派众多,技法丰富。一位老师一般只能精其一类,通其几种,全精全通者几乎没有。因此,要经过多从师、广求学,增长见识。以多位老师传授的拳理拳技和个人擅长为基础,我们就可能耗费较少的时间,了解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所以,过去习武者从师学到一定程度后,要离师出游,广访名师,以武会友,就是这个道理。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拳”指拳技、招法和套路。“功”指武术功法、功力。练拳是为了学

习和掌握武术的功防动作,提高演练武术技能——技巧。练功是为了提高武术运动所需的体能——功力。如果只练拳,不练功,虽然也能记得些拳路、招法,却会由于缺乏桩功练习而下盘不稳;缺乏柔功练习而伸展不开;缺乏硬功练习而击中对手无攻击力度等等。因此,练武者既要习练拳技、招法和套路,又要练习所习拳技必须的基本功和辅助功,才能使技能和体能都得到发展。

练拳不习打,临阵少方法

武术锻炼以攻防搏斗动作为基本内容。习武人练习拳术套路,也能掌握些攻防动作,了解其攻防含义。但是,如果只单练,不进行与人实战格斗的练习。那么,遇人对博时,会因没有攻防意识,缺乏攻防距离感或掌握不准攻防时间差,以及见人击来自先忙乱,缺乏实战经验等等。而用不出单练纯熟的攻防招法。故说“练拳不习打,临阵少方法”。

未学打人,先习挨打

此谚的意思是初次以武会友和与人交手时,难免不挨打。如经不住打, 就不可能在格斗实践中体会武术的攻防技法,提高搏击能力。另外,即使是高明拳手,也不是“长胜将军”,而且“强中还有强中手”。因此,要学技击,先得学挨跌、挨打的功夫。这类功夫主要是采用硬功来锻炼承受和抵御外力刺激的能力;通过跌扑滚翻练习提高倒地时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包括通过各种基本拳法锻炼,提高闪躲和防御的能力。由于武术硬功和跌扑练习, 都是自身承受外物击打或主动撞碰外物的练习,因此说“未学打人,先习挨打”。

月棍年刀,久练的枪

这是根据棍、单刀、枪这三种兵械技法的难易程度,指明棍较易练、刀次之,枪最不易练好。“月棍”,喻练好棍术,用时较短。因棍身不长也不短,又无刃无刺。且棍法较为简单,把、梢、中段皆可握持,任意使用,极为灵活。因此,棍是较易练好的一种兵械,常作为学练兵械的入门之艺。“年刀”,喻练好刀术需要比练棍更长的时间。单刀虽然较棍短,但一手握刀, 需一定的臂力,还要求另一手协调配合,如果身械不协调,有可能被刀刃损伤。而且因刀短,需以“长用”相辅,要求步快身灵,进退迅速,故刀较棍难练。“久练的枪”,喻练好枪术极不容易。枪较棍长,增加了身械协调的难度。枪法又主要集中在“枪头”和枪头段,技法较为复杂、多样。而且因其长,需以“短用”相辅,要练至枪似梭在手,忽长忽短,忽以枪头扎,忽用枪把打。所以,枪较棍、刀难练。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筋骨皮”指人体的肌肉、肌腱、韧带、骨骼和皮肤,引申为人身的体

表。“气”指呼吸之气和意识支配在体内运转的“内气”。这一谚语要求练武者既要“外练”又要“内练”,“外形”与“内气”协调。练外与练内的统一,在硬功练习中特别突出。练功时以意领气,意气到处或承抗外力.或发力攻坚。这样内外兼顾地练功,可达到内壮外强之目的。在一般拳技练习中, 则是在“以体导气”、“以气运身”的要求下,使“筋骨皮”和“内气”同时得到锻炼,也有练习者,采用注重练气的功法,配合注重练外的功法或拳技进行练习,达到内外俱练的目的。

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

类似谚语还有“外练手眼身腰马,内练心神意气力”、“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念足”。都是强调武术训练既要注重练人体外形,又要注重练人体内意和内部器官,以求内壮外强。其中“外练”的要素包括:手法、眼法、身法(主要通过腰来体现)、步法(南拳将步型、步法称为扎马、走马)。“内练”要素包括:属于神经系统的心(指思维器官)、精神、意念, 属于呼吸系统的气息与内气(内呼吸),属于运动系统的力与功。这些谚语含义还有,外部要素须协调一致,内部要素也要协调一致,并做到内外要素协调一致。即所谓“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 “百看不如一练”,是强调武术运动的实践性。因为武术是一项要通过

亲自实践锻炼,才能达到健身目的,掌握自卫本领,领略其中情趣的运动。拳再好,招再绝,如果只看,虽看百次之多,也只是观赏悦目而已。因此, 好武就应练武,只有立足于练,才能掌握它,受益于它。

“百练不如一专”,是强调练武术不要朝此暮彼,东练练,西学学,什么都练,什么都学,这样什么也练不熟,练不精,甚至可能由于拳技的细节不清、拳理不明,学得不伦不类。应该围绕所好拳种认真学习,逐步深入, 系统掌握后,再学练其它。这样才能练熟,练精。练一点得一点。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此说明强调武技以熟为要。只有招熟,在对敌时才能得心应手,攻防得当。为了熟,训练中就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在广学千招的基础上,应以“博而约”为原则,精练几招,至“熟”为主。如果时间条件不容许学练很多招法,则应避免贪多嚼不烂,以少而精为原则,只熟练几招、甚至一招成“绝活”。精于技击的武林前辈郭云深、尚云祥,都是以能精熟地应用“半步崩拳”克敌制胜而享誉武坛的。

拳练百遍,身法自现;拳练千遍,其理自见在武术练习中,拳打脚踢较易掌握,而作为以胸的吞吐、腰的折叠拧转来表现的身法,历来被许多习武者视为较难掌握的技法,也有不少人为表现身法的灵活,刻意追求之。此谚则强调,只有反复、多次练习拳术,才能通过拳法的娴熟,使动作上下协调, 连贯自然,劲力顺达,充分表现出腰节动,四肢随;根梢动,腰节随等身法特点。如此,身法的灵活也就自然体现在拳式之中,其道出了“身法贵在自然”之理。

不少习武者练拳,也总不愿出傻力气,总想明拳理,找窍门,寻捷径。此谚又强调,只有通过千百次亲身演习拳术,才能真正领悟拳理。即便从老师或书本中了解了拳理、技法,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动作技能。其道出了“实践出真知”之理。

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经常坚持运动量不大的武术锻炼,能在轻松愉快的运动中,获得以武健身、陶冶情操的效果。如果要追求“拳打猛虎,脚踢蚊龙”、“横掌可断牛头,直掌能穿牛腹”,或在赛场上角逐夺魁、在表演中技压群芳的惊人技艺, 就须下苦功,训练的难度、强度、总运动量,都应超过一般健身锻炼的负荷。但如果为获得“惊人艺”而不惜“下苦功”到身体受到摧残的地步,这样的“惊人艺”,虽也常艺惊四卒却是不可取的。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此谚强调练武必须常年不辍,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才能使动作在反复强化过程中,形成动力定型;使机体在不断接受刺激的过程中,提高运动素质,或者增加某些部位攻击和抵御的能力。一般说,能坚持适量的锻炼,练一日就有一天的功效。但对“一日不练十日空”,也不能机械理解为一日不练就有十天白练了。据有关研究得知,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有一个保持阶段, 已获得的运动素质也能保持一段时间。只要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对待锻炼,那么由于社会和个人身体状况等原因偶尔停练一、二天,并没有“十日空”的危险。如果在工作和锻炼过于劳累时停练(休息)一、二天消除疲劳,在身体获得超量恢复时再练,效果将更好。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艺”指武术技艺,包括掌握、运用武术的技能和体能。“胆”指不畏险阻,一往无前的意志品质,包括胆量、胆力、胆气。此谚强调艺是胆的基础,胆是发挥艺的保证,习武者应艺、胆兼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