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是从中国人看待和处理天人、道器、人际、知行。价值等等问题的传统思想观念中归纳出来的一门学问。它以《易经》的“阴阳八卦”、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博大的系统性、鲜明的主体性。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并吸取和借鉴哲学原理和用语,使武术理论和技法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色彩。

以拳种为例来看,太极拳与老子“重柔主静”思想相通,要求动作柔缓圆活,强调“以静制动”。八卦掌以易理为拳理,要求“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强调“拳禅一体”,等等。以拳式动作为例来看,武术动作要求意、气、劲、形四者和谐统一,一动俱动、一到俱到。这种“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规律,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武术动作的运动路线和节奏多表现为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起先伏、欲急先缓、欲重先轻、欲紧先松等。这种从欲达方向的反向着手开始动作的表现方法,可溯源自《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思想。另外,行拳换势时要“动中求静”,定势时要“静中求动”。运动追求“刚柔相济”,搏斗崇尚“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种既要细明事物对立双方,又强调对立双方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技法要求, 是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在武术技法中的运用。

从各拳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各家拳术都是先有了技术体系的基本雏形,才在其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哲理来阐述拳理,借助哲理化的拳理来规范拳技,指导实践,并且借用哲学名词命名于拳派和拳式,比附某身体部位。这类“借助”和“借用”的逐步发展和积累,奠定了“武术哲学” 的框架。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武术哲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拳家无极说、拳家太极说、拳家两仪说、拳家阴阳说、拳家刚柔说、拳家四象说、拳家五行说、拳家八卦说、拳家先后天说、拳家天人合一说、拳家自然说、拳家神形说、拳家体用说,从而形成了武术哲学、武术哲学的形成,使中国传统哲学又多了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