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武侠小说欣赏

1、新派武侠小说“武功”的欣赏。 “武功”的描写是武侠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更是青少年欣赏者最津

津乐道的地方。“武功”和“侠骨”、“柔情”组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三大支柱,是欣赏武侠小说首当其冲的一个方面。

青少年朋友们在欣赏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时,首先必须区分它和现实中的中国武术的不同。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为了其艺术效果,自然而然会采用夸张的手法,用想象去展开其内容。因而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奇特、玄乎的超人武功,如写暗器,则是无奇不有,什么铜钱、棋子、银针、树叶皆可出手,而发放暗器的手法也玄乎其玄,什么天女散花,后发先至,回旋等等,写内功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掌力如排山倒海,掌风可飞沙走石,甚至可以击落飞鸟。轻功更是神乎其神,不但奔走迅捷,快若流星, 且只要有一力可倚,便能飞行于水上,横越天暂。此外象吸星大法,独门点穴,隔物传功,六脉神剑等,更是出神入化,高深莫测。这些和我们现实中的中国武术显然有天壤之别。

在新派武侠小说中,“武功”纯粹是一种道具,作者通过它将传统文化介绍给现代读者。新派武侠小说的“武功”尽管过于玄乎和夸张,但作者却能自圆其说,使你觉得可信,这是因为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在本质上是以东方的生命哲学为基础的超人武功的撰述,这些超人的武功描述以中华气功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八卦经络,太极无极等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为理论基础,进而加以不同程度的夸张、想象和神化。

把中国的儒、道、佛意识自然而然地和武功描述有机溶合一体,创造出一种武学境界和一套自圆其说的武术理论,这是新武侠小说描写武功的一大特征。在儒家伦理道德观和艺术思维中,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小说和戏曲所表现的往往是善与恶的道德力量的冲突。新派武侠小说中一些武功的描写也往往同人的精神品质和社会道德规范联系起来,武功亦有正、邪之分。侠义道德的是正宗武功,它不但可以功力超群,且可修心养性,延年益寿;邪魔歪道人物多练邪门功夫,虽然也能显示威力,但天长日久,难免毒性发作, 走火入魔,贻害终身。正派武功无坚不催,却是力道柔和,有如谦谦君子; 邪派功夫则往往霸道、阴毒,恰似险恶小人。对正、邪两派武功最为精通的是金庸,他的小说里往往表现出这类武功描写。《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是儒家文化的体现者,是为国为民的大侠。他心地善良、平和、宽厚,富有同情心。他的武功也是他人格的象征,是博采众家之长的中庸的“善的极峰”。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神功,追求的是道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意境;令狐冲的剑法无招无式,无敌无我,见机发挥,敌强愈强,则是受释家“无常”、“无我”观念的启示。古龙多次阐述武功的最高境界是“禅宗

的妙谛”,武功“要做到‘无人无我,物我两忘’时,才能达到化境,到达巅峰”。他的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往往如同一位禅师,他们的武功是以意贯之, 意在招式之先。

新派武侠小说“武功”描写的第二个特征是通过武功撰述去揭示一种人性的力量,表达一种象征意义。金庸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他的小说总是细致地写出各种神功的获得过程,这过程除了主人公的天生奇遇外,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人物的特殊的体验和艰苦的磨练,显示了人的纯朴坚实而又顽强的生命力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哲理意蕴。书中这些感人的特殊经历、体验和磨砺的描述,很具象征意义,犹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它是现实人生中伟大人物艰苦成长的真实写照。这是值得青少年朋友们好好品味的地方,生有涯而知无涯,练功是在有限中求无限。青少年朋友们读书学习也应当有这样的思想,不怕困难,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学到好本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新派武侠小说描写武功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这是最吸引青少年朋友的地方。知识的渊博精深是想象力腾飞的翅膀。博学多才的小说家能够别出心裁,巧妙地将琴、棋、诗、画、书法、医道、植物学知识,乃至现代科技知识都揉杂在武功中,写出的武功多姿多彩,趣味无穷。非但如此,一些优秀的小说作者还在打斗中增添趣味性和幽默感,使武功场面既惊险、紧张,又风趣、活泼,在情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

总之,武侠小说是一定要笼罩在刀光剑影、掌风内力之中的,“武功” 的优与劣,全在作者的功力,有的炉火纯青,有的走火入魔。真正好的武侠小说家,决不是为单纯的描写打斗。他们的“武功”描写只是一种载体,一个道具,巧妙地溶入小说情节中。这种“载体”不仅容纳了知识性、趣味性, 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还具有象征意义。这是青少年朋友不易正确欣赏到的较深层次。

2、新派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欣赏 “侠义精神”是武侠小说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也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道德中的一种理想。这种精神为我们所接受和认可。它在武侠小说里也以“武侠”这个具体形象出现。致使诸多武侠形象能够深入人心,尤其受到青少年朋友的崇拜。

侠的本义是甲士。所谓有武侠精神,本义原是一种崇尚武勇的精神。只是到了后来这种尚武的精神增加了重信义的内涵才成为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意思。“为己之凭,救人之危”(孟子语)。“其言必信,其诺必诚,不受其驱,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司马迁语)。“生而武毅不挠,久远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苟悦语)。总而言之,孔武有力,锄强扶弱,除暴安良,轻生重义,救人之急,言出必行,感恩图报,这便是标准的武侠形象。这种武侠形象在新派武侠小说里比比皆是: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神雕侠侣》中的杨过,《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李寻欢,

《绝代双娇》里的燕南天等等无不是标准的武侠形象。 “侠义”是一种入世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

矣”,“义之所在,生死以之”。应当做而不得不做的事,古人谓之“义”,

义也就是道义。这种尚义、重义、明道义、行侠义、舍身取义、宁死不肯背义的风尚是武侠精神的实质。青少年朋友在阅读新派武侠小说时会发现,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义侠,往往生活在一个人欲横流、罪恶滔天的世界上。他们往往是微渺的个人。然而他们往往不计利害地遵循着内心中这种道义价值的指引,在极为巨大的危难险阻下奋不顾身,挺拔奋斗。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中一种极为令人感奋的古典英雄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新武侠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具有一种正气磅礴的道义感。

3、新派武侠小说“言情”描写欣赏

在新派武侠小说中,至刚至猛的豪侠世界已被阴柔的女性温情渗透和改造。侠骨和柔情,如同筋缠丝绕般交织在一起,一起成为武侠小说情节结构、思想内容的灵魂。因此,新派武侠小说又可称为武侠言情小说。

新派武侠小说对男女之情的描写极尽赞美之能事。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号称新派武侠小说三大家的梁羽生、金庸、古龙“言情”的不同特点。

梁羽生对男女情事的描写重理想,重社会道德。他往往有意制造二男爱一女,或二女恋一男的爱情三角,相爱之人总要产生一点误会纠纷,而结果是高姿态者退出情场,误会解除,有情人终成眷属。梁羽生还善于把“爱情的位置”提到国家利益,民族大业的高度,写出“国事为重,私情为轻”的爱情抉择。《女帝英列传》中李逸是唐皇室后裔,武则天称帝,他义愤填膺; 少年知己上官婉儿做了武则天的记室,他十分悲伤,失望;武玄霜与他情义最深,却又偏偏是武则天的侄女,为了恢复唐王朝,他挥剑斩情丝,忍受着情感上的折磨。武玄霜与上官婉儿都爱李逸,武玄霜看见上官婉儿的痴情, 长孙碧的哀怨,她竟牺牲自己的爱情去成全别人;上官婉儿在长孙碧死后, 自己面临婚嫁之际,本来可以选择李逸的,但她为国家大业,抛弃一己私情, 嫁给太子,辅佐朝政。梁羽生从“国事为重,私情为轻”的立场去“言情”, 便使“矛盾和抉择”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反人性和非人道的。这也正是传统观念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的异化,是广大欣赏者当予以批驳的地方。梁羽生这种“言情”的理想化难免造成一定的观念化、说教化和模式化。但这并非梁羽生“言情”的全部,梁羽生在《还剑奇情录》中就以出人意表的构想设置了一个几代人都无法拔足的感情漩涡。同父异母的兄妹偏偏相爱极深,苦苦相恋的心上人偏偏另有所爱,将身心都予以寄托的情人却是处心积虑地别有所图。而如此复杂的感情葛藤是攀附在极具戏剧性场面的情节构架上的,“情”能不悲乎?梁羽生于此侠情悲剧中写出了高尚的人性,如书中陈玄机所言“情是何物?那就是把她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更不要计较什么成败荣辱了!那是以心换心,在形骸上是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任教地裂山崩,风云变色,这挚爱真情总不能为外物所秽!”你说这仅仅是恋情,她有侠骨;你说她是侠骨,她有柔肠,这是真正豪迈凄绝的侠情。

金庸小说的“言情”世界,更是一个奇妙无比、深刻无比的艺术和人生世界。金庸小说里众多的青年女性,妩媚多姿,各逞风流,有的聪明灵慧, 有的玄静自然,有的任情使性,有的落落寡欢,然而她们在各尽各其态中却有一个共同点:相貌美丽,秉性痴情。她们的基调是“情”。她们在书中的主要作用是编织爱情彩带,吸引读者注目。就此点而言,金庸写情有一定的商业目的。女侠们在书中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她们总是在寻找意中人,无

论地位多尊,家产多富,武功多高,相貌多美,男子汉的影子总时时撩拔她们的芳心,她们自始至终都在寻觅爱的归宿。就这基调而言,金庸小说的“言情”描写沉淀着干百年来“女性依附男子”的文化心理意识。

爱而不得所爱,爱而不得所终,这是金庸小说“言情世界”的一大内容, 由此而达到一种悲剧情境。《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为“反清复明”的大业, 决心把心上人香香公主“让”给同胞哥哥乾隆皇帝,葬送了这个美丽纯真少女的性命。这种“以民族大业为重”的道德对女性是很不公正的,而这在中国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中却又是天经地义的。青少年朋友应认清这种文化糟粕。《连城诀》中的丁典与凌霜华,《射雕英雄传》中梅超风、瑛姑,《神雕侠侣》中李莫愁,《天龙八部》中秦红棉、甘宝宝、叶二娘,《笑傲江湖》中岳灵珊,《倚天屠龙记》中周芷若⋯⋯都因情生爱、生痴、生恨、生恼、生怨,生悲,甚至生残、生恶等,这是金庸对爱情悲剧的展示。

在金庸小说的“言情世界”里,最令人感奋的是充满着旺盛生命力和反抗精神的男女爱情。杨过与小龙女、赵敏与张无忌、夏雪宜与温仪他们不顾社会各种因素的刁难、阻挠,毅然相爱,达到了一种超越、理想、纯感情的情爱境界,其爱情考验的过程实际上表现为内在欲求与社会规范的冲突,表现为人类社会美与丑的冲突,表现为人性善与恶的冲突。在这类爱情描写中, 我们看到了人类情感的光辉,感觉到人格的伟大和崇高,是值得青少年朋友细细体味的地方。金庸小说的“言情”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对人类爱的悲剧和命运的深刻而真实的总结和表现,是对人性、本性和社会规范的评判与探讨。

古龙小说的“言情世界”所表现的又是另一种风格和色彩。一方面,古龙信奉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信条,重视兄弟、朋友之义,轻视男女之间的感情,所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所以写“情”远不如写“义”高尚、感人。另一方面,古龙思想又过于“开放”,在“言情世界”里,欲和性大大超出了“情”,甚至淹没和排斥了“情”。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青少年朋友要正确对待。不过,古龙的“言情”描写,也有写得细腻感人的,如《欢乐英雄》中郭大路为了得到燕七的爱,跋涉千里,独闯龙王庙,不留恋别的美色,表现了爱的执着和崇高;林太平和玉珑玲为了爱情不惜牺牲生命,坚贞、美好的爱情化解了林、玉两家的世代冤仇。《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与林诗音的爱,《护花铃》中南宫平与梅吟雪的爱,《金刀情侠》中叶开与丁灵琳的爱,都写得十分感人。古龙小说“言情世界”里另一个特点是小说中的“情”往往成为美人计之类的圈套和陷阱,一着不慎即可引来杀身之祸。即便真心相爱的双方也免不了玩弄心术。这使读者看后产生一种人间陷阱四布、人心难测的感觉,很难从中得到一种美的升华和洗涤。主要是古龙过于注重情节的戏剧效果而对“情”的描写的削弱。

英雄至性加儿女情长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一般模式,青少年朋友在阅读新武侠小说时一定要正确对待,我们不反对青少年朋友去欣赏人类至性情爱的美,但反对青少年朋友们受其影响过早陷入其中。

4、武侠小说主题和情节的欣赏

看过几本新派武侠小说的青少年朋友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感受,即新派武侠小说在主题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极大的雷同性。进一步分析,我们便可将新派武侠小说的主题基本上概括为如下几大类:

  1. 寻宝或学艺主题。

关于寻宝的故事,是新派武侠小说用以结构谋篇的一种最为常见的主题。所谓宝,一是指宝物、宝图、宝藏;一是指武功秘术。如《神雕侠侣》寻找塞外藏宝图;《连城诀》中寻找剑谱和宝佛;《倚天屠龙记》寻找武功秘谱,《鹿鼎记》寻找《四十二章经》;《七剑下天山》、《无忧公主》寻找雪山宝藏;《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寻找宝刀、宝藏等。

  1. 情变主题

在新派武侠小说中,复杂变幻的三角恋以至多角恋,是情节发展变化的又一大主题。几乎所有的侠客英雄都与一些色艺双绝的女侠(常见又是其仇人和对手)发生奇特的爱情纠葛,由此而演化出情杀、情变的种种故事。此类故事最典型者如《甘十九妹》、《笑傲江湖》、《碧血剑》等。

  1. 民族斗争主题

在新派武侠小说中,通过写历史上的民族斗争,然后以此突出一种历史正义性的主题,也是极为常见的。名著如《书剑恩仇录》、《鹿鼎记》、《萍踪侠影》、《倚天屠龙记》、《碧血剑》等,都包含有这类主题。

新派武侠小说主题单一,使得新派武侠小说繁衍成两大模式,即古龙所说的两大类型:

一个有志气,天赋禀异的少年如何去辛苦学武,学成后如何去扬眉吐气, 出人头地。

一个正直的侠客,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武功,破了江湖中的一个规模庞大的恶势力。

这显然说明新派武侠小说的主题和模式成了俗套公式。

但这是武侠小说的特点决定的,只要是武侠小说就不得不将这些“俗套” 沿用下去。武侠小说的模式“俗套”,并没有赶跑读者,相反武侠小说总是有叫你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一气看完不可的魅力,这种叫你“欲罢不能” 的魅力,来源于新派武侠小说家们讲故事的技巧,即对情节发展变化的匠心设计。

新派武侠小说作家“讲故事”的第一个技巧是悬念的设置,通过这种悬念的设置调起读者的胃口,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看下去。比如《笑傲江湖》从福威镖局林家灭门之祸起,就暗示了一大疑案,从令狐冲在众人口中众星拱月般地描述中出场,就暗示了一个大英雄的诞生。《射雕英雄传》郭、杨两家惨祸的故事,就预示了两个孤儿郭靖、杨康的成长与复仇将是故事的主脉。《绝代双娇》双胞胎兄弟的分离,则显示了故事的结尾将是两个孤儿的最终撕杀或握手言和。但是,当林家辟邪剑谱的悬案还没有揭开,令狐冲还没有成为一代绝顶高手,当郭靖还没有建立丰功传绩成为天下武林盟主而杨康还没有伏法受诛,当双胞胎兄弟身怀绝技却还没有相认以致真相大白,你就会被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牵着鼻子走,在情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次次地追问:“后来呢?”。而故事的讲述者又不断地设置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打斗, 回肠荡气的恋爱,曲折、离奇的疑案,在一波三折中,利用你心理被“延宕” 而加强了的期待心理慢慢讲来,迫使你一口气看下去。

除了悬念的设置外,还要设置多种线索交义发展,这是新派武侠小说作家们“讲故事”的第二个技巧,就如章回小说中常见的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般。在故事的主线外,又常常设置一些支线,这样穿插进行,使读者进入一个复杂的情节之中,而加重你的期待感。特别是小说家们常常插进一些花絮,加入一点噱头,牵惹一丝爱情,关涉少许历史,紧要时打岔,关键

处闭口,于是读者就更加难以割舍不顾了。象《天龙八部》中段誉为主的一条线展开时,萧峰为主的一条线也同时展开,潜在的还有慕容那一条线,通过王语嫣等几个女子及各种江湖上的恩恩怨怨时而绞结在一起,时又各成一章,因而让人心挂几头,那时时断续之处的表面松驰反而孕育了紧张,人们便更急于知道下一步如何结局;《浣花洗剑录》中方宝玉正要独闯最神秘的水宫时,又突然插入海岛上胡不愁、水天姬的生死搏斗,而背后又还留下一个武林如何了断与白衣人决斗的悬念,于是使人更加急迫地要看下去,直到两头的故事都见了分晓而最后的结局出现方才罢休;而《笑傲江湖)}里正写到“曲洋与刘正风已逃得远了”便嘎然而止,又接写“令狐冲所受剑伤虽重”,使人们不由要问曲洋、刘正风的生死,正写到任我行大吼一声,令狐冲晕眩过去,却又将任我行轻轻放在一边转写令狐冲被囚,使读者禁不住要追寻任我行的下落和令狐冲是否脱困。这种连环悬念的设置,使读者“欲罢不能”,一直看下去。

新派武侠小说吸引人看下去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所设置的悬念都是“生死悬念”。武侠小说中故事一环又一环,都与性命(包括武林中人视为性命的名誉)相关,主人公生活中每一个片断的停顿处,都有一个关系着成败或爱情的悬念,这都决定主人公的生命荣辱,它不象人生道路上那些可有可无的支梢末节,而是人生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生死大劫,既然读者一开始就在期待着最能满足自己希望的结局出现,那么当这些生死悬念一个个出现的时候, 他就不能不带着好奇、兴奋、紧张、关切,去追寻故事的“后来”。令狐冲受到莫大冤屈,后来如何洗清(《笑傲江湖》);萧峰受到围攻,后来如何逃脱(《天龙八部》);张翠山等人打不过金狮王谢逊,后来怎么摆脱死亡的笼罩,被劫持到极北荒岛上.后来怎样求得生存,张无忌中了毒掌,后来又怎样解毒(《倚天屠龙记》)。武侠小说家设置了爱憎分明,大忠大奸的格局,编造了生活中罕见的变幻莫测,大起大伏的故事,他把大忠大奸的角色安置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利用阅读者对大忠大奸的极端爱憎心理,对生死荣辱的极端关注心情和“究竟谁最厉害”的极端好奇之心,大量设置生死悬念, 使读者“欲罢不能”。

故事结构的紧凑,故事脉络的复杂,故事内容的紧张,正是新派武侠小说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5、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传统

武侠小说能够得到天下各层次华人的偏爱和接受,除了上面所谈的几个特点外,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的文比特产反映了已经融入到我们炎黄子孙骨骼和血肉里的中国文化传统。这使我们欣赏时激起强烈的共鸣感,欣然接受它。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基础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门派众多,真可谓“百家争鸣”。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而仍屹立不倒的是儒、道、佛三大体系。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和孟子, 其主张“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积极人生观。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几千年来一直为广大知识分子所信奉,也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思想体系。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其主张是“回归自然”, 崇尚“无为”、“逍遥”、“顺乎自然”。佛家最先是从印度传入中土的一种宗教。现已成为地道的中国文化。佛家信奉“因果循环”,崇尚“与人为善”。追求“无欲”“无我”“无相”的境界。这三大派系组成中国传统思

想体系,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武侠小说反映的也正是以这三个哲学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传统。下面我们具体赏析其中一二。

武侠小说反映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明显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儒、佛、道三家都接受的思想。欣赏武侠小说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节模式:主人公少年时代遭遇不幸,后得遇奇缘,练成绝世武功,遂步入江湖,几经磨难,终于大仇得报,并挽救了武林的浩劫,最后与丽人偕隐而终。在这个交错着入世与出世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武侠小说表现出了一种顺应天道的思想,即强调人事与天理的合一,人性与天性的合一,天理昭然,因而主人公遭遇不幸后自有奇缘,人的活动要合乎自然运行的规律, 因此主人公总是功成身退。在武侠小说中,习武行侠也都非常讲究人和与天和。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一代大侠,必然是武功盖世,行侠仗义之人,而武功盖世与行侠仗义的标准是什么呢?拳、剑、功(内功和轻功) 是综合衡量一个人武功高低的主要标准。精于拳者,如周伯通能左右互搏; 精于剑者,如布狂风能以意御剑;内刀精湛者,如太虚神僧能摘叶飞花,凡此种种,都要求做到人性与天性相沟通和人力与天地之灵气相呼应。因此, 侠客们往往在高山深谷、冰天雪地中练武,因为那些地方人迹罕至,一片原始的纯真,更有利于他们去获取天地的灵秀之气,领悟天地的本真之性。并且,武与侠往往是相得益彰的。一个侠客,如果他不能忘记小我,破除自我中心,以自然为宗,那么,他的成就便会是有限的。所谓“仁者无敌”,一个人只有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方能认识人所固有的本性,也才能认识天道, 而“替天行道”是无所不敌的。因而,在武侠小说中,功高盖世的都是那些追求逍遥游、齐死生、忘物我而餐天地之气的世外之人。他们无论僧、道、俗都以求得个人身心和谐、与整个环境谐调为人生最高理想。让人生在人类的纯真本性中徜徉,以此发掘出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达到与天性合一, 因而升华于自由的宇宙世界。

除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外,武侠小说反映文化传统的另一个方面是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所谓伦理,就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规定并宣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主要有五种,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君臣关系在武侠小说中主要表现为“忠”, 这一点在清末武侠小说中尤为突出,而在新派武侠小说中也是如此。至于夫妇关系,则通过“娥皇女英,共效于飞”以及“三贞九节”等情节,从侧面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从属地位。另外三种关系在武侠小说中有着更为突出的体现。而集中表现这三种关系的一个情节模式——复仇,更是有着复杂内涵的作品主题性线索。武侠小说中的复仇,往往是一个由纷繁复杂的爱恨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伦常漩涡。这种漩涡常常使侠客们感到痛苦、困惑。但是,由此展开对侠客们处理这些关系了结各种恩怨的经历进行丰富多彩的描写,便不仅能使小说引人入胜,同时更能生动地体现出制约并引导侠客们行为的伦常标准。许多复杂而残酷的际遇是封建伦理观念的极至表现,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它充分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虐杀,这是青少年朋友要正确认清的地方。传统的伦理观念有抹杀人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强化社会秩序的作用。无论是“亲仇”、“师仇”还是为朋友报仇,其实都只不过是这些伦理观念的种种突出表现,都是对这些维系人群关系的伦常标准的充分肯定。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大多非“等闲之辈”,就算不是绝顶高手,

至少也是称雄一方或有几手“绝活”的。但是除了大奸大恶之人外,武功与伦理关系也体现出一种正比关系。此外,武侠小说以武侠为中心,侠客们在“功德圆满”之前总是要拜师学艺的,因此总得涉及师门关系,这也是个集中表现伦理观念的情节模式。一进师门,徒弟们不但要将师父视为父君,言听计从,“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而且不得随意改投或改学他派,至于“叛师”则更是为天下武林难容的罪行。而师父们也有“祖训”、“门规” 等诸般法宝。对于违者,轻则责打罚跪(面壁),重则逐出门墙。对于背叛师门者,更是合一派之力,务将其歼之,以“清理门户”并“谢罪天下”。这些代代相传的“门规”实在有些使武林变得象个国中之国,而“门户之见” 更是使得江湖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对于侠客们来说,这些条款恰恰使他们增添了责任感,使他们的品性受到了严格的磨炼。重视考究师门关系则是他们英才辈出、气象威严、屹立于江湖不败之地的一大要诀。可以看出,约束这个虚构的江湖的条条框框,与真实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社会规范如出一辙。

还有一个武侠小说反映得比较明显的文化传统方面是传统道德观念。“江湖有江湖的规矩”。在这个“谈笑皆豪侠,往来无书生”的虚幻世界中,江湖道义便是道德观念的化身。作为一个侠客,之所以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正在于往往他便是遵循和维护江湖道义的典范。武侠小说中有两个比较固定的集中体现江湖道义的模式:恩怨关系和待节守信。恩怨是武侠小说中的大话题,武林侠客素来讲究恩怨分明,但又绝不随心所欲地快意恩仇。如若帮助别人,则言“施恩不图报”,若受人扶危济难,则是“受人点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即便是报仇,也要讲究“君子不趁人之危”和“怨有头,债有主”,决不妄杀。而忍辱负重,以德报怨,则更是被竭力宣染的大侠风范了。在这一点上,《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堪称典范。杨康认贼作父,卖国求荣, 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几次三番地想害他,但他始终以诚相待,克己恕人,直到杨康自遭报应。虽然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一直未能使杨康回头,但在

《神雕侠侣》中,他一如既往地对待杨过,却终于感化了这个恶人之子,并使杨过成为一代大侠。在此传统道德观念可以说得到了极其充分和鲜明的表现。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是“持节守信”,这一点更是江湖中人扬名立世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望重武林的豪侠,他们往往将此视为重逾性命的名誉。哪怕是刀剑加身,也决不会稍有迟疑。至于他们与人所许的诺言以及自己所发的誓言,更是促使他们刀山敢上、火海敢入的“金口玉辞”。茅十八身受重伤仍然拼死赴约(《鹿鼎记》);江南七怪和丘处机订约十年之期,虽然其间七怪之一的张阿生遇害,他们也还是如期而至(《射雕英雄传》)。甚至魔道中人,虽然残暴凶狠,也不乏重于然诺,不求苟活之人。至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暗箭伤人等等更是武林人所共忌的江湖道义。这些不成文的民间约定俗成的观念,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正义观和价值观。显然,从侠客们身上体现出的并非仅仅是对观念本身的遵从,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此为规范,从而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这个价值就是维护武林正义,完善自我品性。这种克己奉公的价值观,实际上与中国封建社会所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有着相同的本质。

作为青少年朋友,在对武侠小说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欣赏时,一定要持着辩证的否定的观点,对于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要认清剔除,对于其中的精华,则要认真吸收,增进自身品性的修养,更好地适应祖国和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