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宗教

数千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传衍着的武术与宗教,他们相互借鉴和影响。宗教徒曾以武术为延年、护身的手段,还曾借武术宣传宗教法力。晋代已有道士以剑为法器,执剑作法。唐代有所谓“圣剑成就法”,说能练剑隐身。清代民间秘密宗教借硬气功表演,宣称神助拳、刀枪不入,下面我们着重谈谈宗教对武术的影响。

原始宗教活动,促进了武术的萌芽和形成。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把那些生活依赖的、或强悍可畏的动物,奉为半人半兽的神进行崇拜,形成了一种较普遍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它对武术萌芽和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人们羡慕牛以角搏斗,希望借助牛角的功能来战胜对手,发展成模仿牛斗,以角抵人的格斗法。后世将徒手较力称为“角抵”。后来角抵逐渐发展成了徒手搏斗的总称,其中衍生成的手搏,就是后来的拳术。

道教促进了武术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太极、八卦等拳种的创立,对武术影响较大。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家学说为本,兼融阴阳、墨、儒、法诸家理论形成教理和教义,认为通过方术修炼,能获得长生不死、今生成仙的归宿。作为道教教理核心的“道”和神仙修炼方术.都曾影响过武术的发展。清代问世的太极拳和八卦掌,被认为是受道教影响最多,或说道教色彩最浓的拳种。太极拳和八卦掌在其产生时,就受到道家养生修炼思想的影响, 后来相继出现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流派,道家色彩更见浓厚。从它们的拳理来看,都强调任其自然,注重顺遂,与“道法自然”的教义一致。其次,太极拳强调以“柔”为体,以“不争”为用。逐步步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的境界。从动作要领来看,太极拳和八卦掌都要求练拳时排除杂念,意识只专注于动作,采用腹式呼吸法, 胸部宽舒(太极拳称涵胸、八卦掌称畅胸)、腹部充实。这些要领与道教修炼术的基本要求相同,与《老子·三章》所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不谋而合。道教教义和修炼术渗入武术、影响武术发展的例子,远不只此,这里不一一例举。

佛教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形成了拳禅一体的武术思想。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时传入中国,至中唐时,慧能对其进行改革,提出人人都可通过修炼今生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修炼方法以佛教戒、定、慧为本,兼融儒、道,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由于禅宗教义符合中华民族的自尊心理和传统文化习惯,逐步渗入社会各界,也渗入武术。可以说,禅宗对武术的影响,代表了中国佛教文化对中国武术的影响。这一影响在少林拳法中表现尤为突出。少林武术对中国武术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啊,因此佛教对武术的影响也是广泛的。

其中少林拳以“拳禅一体”为特点,是佛教文化渗入武术的集中表现。禅法与拳法相结合,后出现了以禅理解说拳理、整理拳技的现象。

佛教的诸多戒律影响到武术界,各门各派一般都有其戒律,如同道互助、尊敬师长、戒传暴徒,还有戒欺狂、偷盗、色欲、贪婪等都是借鉴了佛教的戒律而产生的。

民间宗教对武术的影响也很大。满清入关后,民间宗教林立,如白莲教、青莲教、罗教、清水教等,这些宗教,以反清复明和反抗外来侵略为宗旨,

他们以教拳为掩护,联系群众,发展教徒;以练拳为名,在教内设置武场, 形成武装力量。这无疑推动了武术的普及。与此同时,民间宗教的神秘因素也渗入了武术。例如,一些教门宣称其崇拜的神能保护教徒度过劫变,教内传习的拳棒就是神下凡、或附体、或转世传留的云云。于是伏羲转世传八卦拳、孙恒空下山传大圣门拳技、二郎神下凡传二郎门拳技等等神传仙授说也随之充斥武坛。可以说,清末民初大量涌现的何门传自佛主、何家得自道尊、何艺受自异人等附会传说,都是清代民间宗教神秘色彩对武术影响的后果。青少年朋友应该认清其不科学性与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