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技篇

教不严,拳必歪;学不专,拳必滥

这句谚语要求教师要严格教学,以防拳歪;学生要专心致一,以防拳滥。教师的“严”,首先要严格按照动作规格进行教学。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拳式。学生的“专”,首先要专心,专心才学得会,学得对。其次要专一,专一才能集中精力,学一得一, 练一精一。

拳为武艺之源,棍为兵械之祖

武术的技术内容可概分为徒手技术和兵械技术。拳术技术是学练兵械技术的基础,可将手持兵械的舞练,视为手臂延长的拳艺。因此,练好徒手拳术,再学兵械就容易多了。

兵械的种类有数十种之多,其形包括长的、短的、软的、有刃的、带刺的、装钩的等等。学练兵械应先学棍,因为棍不长不短,无刃、无刺、无钩, 既易制作、又易习练,不会因初学时身械不协调而造成重伤。棍练好了掌握了身械协调的基本规律,熟习了操作兵械的共性技法,再学习其他兵械就容易掌握了。这种从易到难地学习武术的程序;早在明代,就已由军事武术家们整理成文了。

要学拳,须站桩;欲习打,先练桩 “桩”即桩功。这两条谚语强调桩功是习武的基础,不论学练拳路,还

是习练散打搏斗术,都必须把桩功放在优先练习的位置,锻炼学拳习打的稳固根基。

眼无神,拳无魂

在武术运动中,讲究“眼是心之苗”,“眼为心灵之窗”,要求以眼神表达动作的攻防意识,展示个人的个性。而动作的攻防意识、练习者的个性, 正是拳技的内涵所在,恰如人之灵魂。故言“眼无神,拳无魂”。

手眼相随,手到眼到 “手”,泛指表现动作攻防意图的主要部位,意思是拳式动作过程中,

眼睛要“随视”动作的主要部位。例如左冲拳,眼即需随视左拳的出击,此

为“手眼相随”。当动作主要部位达预定位置时,眼光亦同时到达预定位置。如冲拳击中目标时,眼亦正好“凝视”目标。此即“手到眼到”。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六路指前、后、左、右、上、下。八方指四正方(东、南、西、北)、四斜角(东南、酉南、西北、东北)。“六路”、“八方”亦泛指自身的周围。眼观和耳听是泛指利用感觉器官来洞察周围变化。简单地说,与人格斗时,既要用两眼专注对方某部位,还要用眼的余光,耳的听力,皮肤对外周气流变化的感触,与对手接触部对其力向、力度和虚实变化的感知等,综合察觉周围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作出相应反应。

只压不遛不中用,只遛不压笨如牛 “压”指压腿、耗腿、撕腿等腿部柔功静压法;“遛”是摆腿、踢腿等

腿部柔功动转法。“压”能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加大关节活动幅度。“遛” 能提高肌肉快速收缩的爆发力量,以及舒与缩快速交替的灵活性,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攻防意图。压腿与遛腿,都是腿功练习的基本方法,缺一不可。只压不遛,腿软而无力,因此“不中用”。只遛不压,腿重而不活,因此“笨如牛”。只有将注重发展伸展性的“压腿”与注重发展弹性的“遛腿”结合练习,才能获得幅度大、速度快、力度强的高超腿技。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遛腿指腿功练习中踢摆腿等“动转”练习法。遛腿具有锻炼提高下肢动转幅度和变换灵便的作用,还可作为每次练拳开始时的专项准备活动内容之一。如果练拳前不通腿,由于下肢没有得到大幅度的动转,练拳时突做踢腿和腾空腿法等动作时,就可能拉伤肌肉。如果练习拳术者始终不遛腿,下肢动作幅度得不到提高,就会使行拳和攻防格斗时,下盘不灵活,起腿和迈步感到勉强,导致支撑脚站立不稳,甚至出现失势或倾跌。因此,“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

此谚出自形意拳家,亦作“迈步如行犁,落地似生根”。指迈步时,腿贴近地面(不能高离地面),似排开阻物般向前推进,犹如犁地行犁一般。落步时,全脚掌着地,五趾抓地,沉稳踏实,如树生根一样。

进步宜低,退步要高

与人徒手搏斗时,进步要降低重心,以加强自身稳沉,加固进攻发力的根基。同时,以此使身肢紧凑,防止对手采用防中有攻的打法。退步要升高重心,重心高则步法灵活,能快速闪离对手并变换步法。

枪怕摇头,棍怕换把

枪的基本技法集中于枪头,摇动枪头能完成拦、拿、缠、绞、圈枪等枪法。这类圆弧动作属枪的主要的革防动作,运用中可乘枪头圆行压住对方兵械而进,也可乘枪头圆行挑起对方兵械而进。还可使枪头圆转闪开对方兵械攻势而进。如果对方以械硬碰我,则可借枪的弹力而进。显然,摇摆枪头的枪法,对手不易对付,故说“枪怕摇头”。

棍的技法颇丰,关键在于把法。握持把的一端,可以将根放长击远,扭持棍的中段,又能把、梢兼用,一攻一防,上挑下撩,左拨右打。此外,双阴把与阴阳把交换握把,能使棍运至似已势背时(关节不便变化,肌肉不便发力时),突又绝处逢生,灵活变转而击。所以,与持棍者对搏,要注意其把法变化,谨防其换把变化的招法。

一寸长,一寸强

长是相对于短而言。在搏斗中,两方相距较远时,出击长的一方,可击中对方,短者却可望而不可及。“长”有肢体和器械之长和通过武术技法加长出击距离之长。例如高个较矮个的四肢要长,长枪较单刀要长。这种长度在技击中既有抢先击中对方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人的身高并不能随心所欲增长,器械过长则运转不灵,出进迟缓,因此,拳家追求的长,主要是通过武术技法加长出击距离。在身高相近,器械长度相近的同等条件下,追求招法出击较对手长。例如,长拳的冲拳,通过拧腰、顺肩、送膀,以求加长冲拳的距离。通臂和劈挂拳,通过探腰拔臂,以求放长击远。又如“执枪必尽根”,不能留把,以增加出枪远扎的距离。

一寸短,一寸险

短是相对长而言。在搏斗中,双方相距较近时,器械短者能自如运用, 击伤对方。器械长者,因械梢已超过对手体外,失去了枪刺刀斩之效。对于长得不便两头换使的长械来说,短兵逼近,则变转不灵,连招架也成问题。在徒手搏斗中,身体矮小者靠近身材高大者时,高者肢长的优势即失,还会被逼得手脚施展不开。矮小者则易于变换招法。在两人身高条件相等时,一旦靠近,采用短打技法,发短劲者,就较采用长击技法、发长劲者有利。由于贴近身体易于准确地击中目标、打中要害,短劲又较猛促,能致重创。故说“一寸短,一寸险”。

一寸小,一寸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指小兵器技法尚“巧”,在兵械对搏中,小兵器以巧见长。

兵械中的匕首、点穴针、峨眉刺等,都属于小兵器。小兵器便于携带, 便于藏匿。运用时,因无长兵重械之累,可以随心所欲地以敏捷的动作避让对方的攻击。得机得势时,又能突然出击。故说“‘一寸小,一寸巧”。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

此谚强调在徒手搏斗中,以手发挥防护、引诱、掩蔽的功用,以腿发挥攻击对手的功用。人的上肢运使灵便,以其喻门,开可诱敌深入,掩蔽腿法; 闭可防敌进攻,同时以腿迎击。用腿击敌力度强,幅度大,动作猛,能发挥出比上肢更大的攻击力。但是,“起腿半边空”。因此,运用时,应注意控制身体重心,腿要急出快收,不宜用腿处不要勉强,防止对方抱腿摔。

手打三分步打七,胜人重在手步齐

此谚强调与人搏斗时,要重视脚步的技击功用。首先,脚步有运载之功。手要能远击对手,须依脚步远出;身要能避开对手攻击,须靠脚步闪移。其次,脚步还有勾绊之能。例如太极拳的“野马分鬃”,手臂由前向外横靠, 能使对手向后倾倒,靠的就是此式弓步之前脚置于对手脚后,绊住了其脚步的移动所致。因此,称“手打三分步打七”。值得注意的是,仅靠“步打七”, 并不一定能击倒对手,欲击倒对手还需“手打三分”的配合。而且“手打” 与“步打”要同时发力击中对手,同时达到一定的攻防位置,才能奏效。此即“胜人重在手步齐”。

远拳近肘贴身靠,远脚近膝挨身靠

和这条谚语类似的,还有“远用拳掌近肩胯,不远不近肘膝打”、“远则手足上中下,近则肩肘背胯膝”、“远则拳打脚踢,近则擒拿摔跌”。它们的含意一致。说明武术技法中有运用身体任一部位攻击对方的技术,关键在于掌握好攻防距离,随机选用。对方离得远,就采用拳打脚踢,攻击上、中、下各部;离得近些,可以用肘顶、膝撞,或者采用擒拿法制敌;如果双方挨得很近,甚至贴靠一起,就应采用肩挤、背靠、胯打以及摔跌法制敌。

巧拿须防痴打,妙摔谨防赖拼

运用拿法时,须以两手才能拿住对方的一节。而对方还可运用未被拿住的其他部位拼命进行远击。例如,一手被拿,另一手、头、足,甚至肩、背、臀、膝等部,任一尚能自由运转部位都可“以打解拿”。或者其不畏疼痛. 你拿你的,他只趁近身反击要害,则拿他不住,反受其害。因此,如果不能“拿其一点,制其全身”,就不能轻易运用拿法。

运用摔法时,多需贴身搂抱。如果被摔者不重武德,或是为非作恶的亡命之徒,有可能乘贴身之机,戳眼抓阴,攻击要害。因此,如果不能快速摔出敌手,最好不要轻易搂抱施摔。

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 往下斩;不高不矮,左右排拦

此谚指搏斗中直接拦档的基本方法。正如《少林拳术秘诀》所述:“高来则挑托,平来则拦格,低来则砍切。”意思是:对方攻我上盘,就用向上格挡的挑、托等法;对方击我中盘,就用向左右格挡的平拦、横排(格)等法;对方打我下盘,就用向下格挡的砍、切、截等法。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此谚强调与人搏斗时,肘部要靠近肋部出入,手应占住心胸前方,出入不离正中线。这样的姿态紧凑便捷,以肘护住两腋、两肋;有利于以手上防头、中防心、下防阴。此外,手占正中,出击路线近,有助于采用以快打慢, 直击其要害的打法。

有力夺正中,无力闪两旁 “有力”、“无力”是相对而言的,乏指力大与力小。与人搏斗时,遇

到对方力量不如自己,可直攻对方正中,击其要害,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如果遇到的对手比自己力大,则应闪开对方正中,而绕至对手的两旁,攻其侧方或背后,后发制人。

拳打不知,脚踢不防

此谚强调与人格斗时,不论拳打还是脚踢,都要快疾,以快打慢,进攻对方无防备的部位。“快”既需以反应速度快、运动速度快为基础,又要注意运用“攻其不守”、“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类兵家诡道。这样,对方发觉我攻击意图,再发动守势或反攻,在时间上已慢我一拍,我可取“先发制人”之效。

出手软如棉,沾身硬似铁

此谚强调出手发招时,先要充分放松肌肉。至接近攻击目标时,才突然加快出击速度,收缩肌肉以爆发力击中目标。术语称此劲为“寸劲”;俗语称此发劲时机为“沾衣发劲”。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

此谚中的打拳,泛指进攻对方的动作。在攻防格斗中,“一寸长,一寸强”,差一点就击不到对手,因此要力求长手远击。但发劲要力求短促,应在出手接近目标时,才爆发“寸劲”击中对手。

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 “千斤力”喻对方进攻力之巨大;“四两功”喻我用于还击的巧劲很微

小。此谚是说会运用巧劲乘势借力,就能以小力胜大力。在与人搏斗时,对

方用大力或猛力击来,我只需闪开其进攻方向,顺对方劲路去向加以小力牵带,就能促其继续顺力前倾而跌倒。对方进攻越猛,跌得越重。对方前倾跌倒之力,实际上是他自身之力加上我附其上的牵带力。所以这是乘他之势, 借他之力反击于他。这正如“顺水推舟”一般。

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 手脚一起到,金刚也跌倒

这一谚语要求手和脚的动作要同时到位。例如“上步弓步冲拳”,上步过程正是冲拳的伸臂过程;移动脚落步与后脚蹬地时,正是冲拳爆发寸劲时; 下肢做弓步时,也正是冲拳击到目标时。按谚语的文意,如果手脚不能同时到位,攻击力很小,连无多少能耐的“小鬼”也打不倒。反之,如果手脚同时到位,攻击力就大多了,就是威能摄“鬼”的金刚也能击倒。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出功

此谚指练功时的精神和运动负荷的安排要顺乎自然,紧了、慢了都练不出功夫。就练功时的精神来说,如果神经紧张,会使反应迟缓,应答不准, 肌肉僵紧,变化不灵。如果精神散漫,动作就会显得疲沓,肌肉无力,拳式松散。因此练拳时,精神要自然提起,既不紧张,也不怠慢。就训练负荷的安排来说,训练次数过多,每次量过大,意欲急功早成,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或疲劳过度,以至“欲速则不达”。如果训练间歇太久,运动量过小,则由于对身体刺激甚微,达不到锻炼的作用。因此,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力所能及的训练,科学安排运动量,才能逐渐积累锻炼效果,练出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