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型艺术的解体

浪漫型艺术在本身上本来就已包含瓦解古典理想的原则,现在我们还要更详细确定的最后的一点就是这种瓦解在实际上是如何实现了。

这里首先要研究的就是艺术活动所掌握和表现的那种材料的完全偶然性和外在性。在古典型艺术的造形艺术风格里,主体的内在世界和外在肚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外在世界就是内在世界所特有的形象,并不离开内在世界而独立。在浪漫型艺术里却不然,主体对内在世界静观反省,闭关自守,外在世界的全部内容就获得自走自路的独立自由,就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和特殊情况存在下去。反之,主体的亲切情感既成为艺术表现的基本因素, 心灵究竟要沉浸到哪种外在现实界和精神界的内容里,也还是同样要听命于偶然性。所以浪漫型的内心活动可以表现于一切情境,展转投合成千上万的机缘,情况,关系,歧途和迷径,冲突和满足,因为所寻求的并且使它生效的不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生效的内容意义,而只是心灵对它本身的主观的反映,即心灵的表现方式和领会方式。所以在浪漫型艺术的表现里,一切东西都有地位,一切生活领域和现象,无论是最伟大的还是最渺小的,是最高尚的还是最卑微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和丑恶的,都有它们的地位。特别是艺术愈变成世俗化的,它也就愈来愈多地栖息于有限世界里,爱用有限事物,让它们尽量发挥效力。对于艺术家来说,他在这有限世界里也感到如鱼得水,只要他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去描绘它。例如莎士比亚就是如此,在他的作品里,动作情节一般都是在最具体的有限的生活关系中进行的,分化为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一切情况都各有它的价值,最高的境界和最重大的旨趣和

最不重要的或次要的东西摆在一起,例如《哈姆雷特》里有王宫也有岗哨,

《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有仆婢,其它剧本里有小丑、粗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例如小酒馆、搬运夫、夜壶、跳蚤之类,正如在浪漫型艺术中以基督的诞生和三贤王礼拜婴儿基督为题材的宗教画里就有牛、驴、牛槽和饲料之类。这种情况是到处可以看见的。我们可以说,《圣经》里有一句话在艺术里得到了证实:“凡是卑微的都要得到提高。”

这阶段所用的偶然性的题材有时固然只是对一种本身重要的内容作陪衬,有时却独立地表现出来,正是这种题材的偶然性造成了我们在上文已提到的浪漫型艺术的解体。这就是说,一方面从理想的观点来看,现实肚界只现出它的散文性的客观情况:平凡的日常生活的内容不是就它的实体或伦理的和宗教的意义来理解的,而是就它的变化无常的有限的方面来理解的。另一方面主体性凭它的情感和见识,凭它的巧智的权利和威力,把自己提高到全体现实界的主宰的地位,不让任何事物保持一般常识都认为它应有的习惯的联系和固定的价值;只有等到纳入艺术领域的一切,通过艺术家凭主体的见解、脾气和才智所赋与它的形状和安排,都成为本身可以分解的,而对于观照和情感来说,则显得确已分解掉了,这时主体性才感到满足。

我们在这里首先要谈到描绘眼前平凡事物和外在现实,做到接近蓝本的许多作品所遵守的原则,这就是一般所谓摹仿自然。

其次就要谈到主体的幽默或脾气,这在近代艺术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有许多诗人的作品就以它为基础。

第三,在结论部分还要谈到从什么立足点出发,艺术在今天还可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