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诗

② 即不相适合性。

③ 指希伯来民族,一般称为“优选的民族”。

① 因为诗运用语言,而语言本身带有抽象的普遍意义。

① 教科诗以韵文传授知识,如我国过去《三字经》、《千字文》、《历史韵言》之类。

如果一个意义尽管本身形成一个具体的融贯的整体,却还只是单作为意义来了解的,还没有用形象表现出来,而只是从外面附加上一种艺术的装饰, 这就产生了教科诗。教科诗不能摆在真正的艺术形式之列。因为在教科诗里, 一方面内容单就本身看是既已完全形成的意义,因此它的形式必然是散文的,另一方面艺术形式是完全从外面缝到意义上的,因为在未缝以前,意义已以散文的方式完全印到意识上去了,而这个散文的方面,也就是抽象的普遍意义,正是为着教学的目的而要表达出来,以便提供给理解和思考的。因此,在教科诗里,处在这种外在关系的艺术也只能涉及一些外在因素,例如韵律,提高了的语言,穿插的故事,意象,比喻,附加上去的感情吐露,较快或较慢的进展和转变之类,这些因素和内容并没有互相渗透,而只是一种附加品,用意在于惜它们的相对的生动性来减轻教科书的严峻和枯燥,把生活弄得愉快一些。凡是按本质是散文性的东西都不应转化为诗,只能披上诗的外衣;例如园亭艺术大部分都只是安排自然界现成的但本身并不美的地方景色;再例如建筑艺术是用外在雕饰,去使以散文性用途为目的的场所显得较悦目一些。

例如希腊哲学在初期就是这样采取了教科诗的形式。连赫西俄德①也可以引为教科诗的例子,不过真正的散文式的构思只有在一个条件下才显得特别突出,那就是要由知解力用它的思索、因果关系和分类之类去掌握对象, 而且从这个观点出发,用一种愉快的漂亮的方式去教人。卢克莱茨②在阐述伊壁鸠鲁派的自然哲学时以及维吉尔③在指示农艺技术时都替这种散文大的构思提供了例证,这种构思不管有多么熟练,是不能创造出真正自由的艺术形象的。在德国,教科诗现在已不很时髦了;在法国,德里尔④除了他的早期待《花园,或美化山水风景的艺术》和《乡下人》之外,在本世纪还写出一部教科诗,陆续讨陀了磁学和电学之类,仿佛是一部物理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