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与忏悔的观念

我们现在如果要找过渡到真正象征的转折点,在印度幻想里也就已可以找到它的萌芽。尽管印度幻想忙于把感性现象提升为许多神,而这些神在漫无边际和幻变无常这两点上是在其他民族神话中所见不到的。从另一方面看,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看法和叙述里,印度幻想总是经常想到最高神那个精神的抽象品,与这最高神相对立的个别具体感性现象却是非神性的,不适合的,因而是应作为消极的或反面的东西来看待而加以否定的。我们一开始就说过,正是这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交互转变形成了印度观照方式的基本特点,使矛盾得不到和解。因此,印度艺术总是不惮烦地用最多样的方式去表现感性方面的自否定③和凝神默想、收心内视的力量。属于这类的有关于长期忏悔和深刻内省的描述,不但最占的史诗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其它许多诗篇都描述了这种最严重的考验。这种忏悔确实往往受荣誉感的指使,或至少是祈求某种确定的目的,这种目的并不导致忏悔者与梵天的最高最终的统一或对尘世事物的抛舍;例如目的之一就是达到一个婆罗门教僧侣的威权,同时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坚信忏悔以及日渐离开一切具体有限事物的长久默想可以使人越过自己所出生的等级,还使人不受制于自然和自然的神。因此,神中之王因陀罗很反对严峻的忏悔者,总要设法诱导他们放弃这种修行,如果诱导不成功,就要呼吁最高的神们来支援他,免得天上完全陷于混乱。

在描绘这种忏悔及其不同的方式、步骤和等级方面,印度艺术是很富于

创造力的,不亚于它在描绘神的体系方面,而且以极端认真的态度从事于这种创造。

这就提供了一个出发点,从此我们可以对这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

① 后来的农神。

② Zentiman 待考。

③ 即禁欲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