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校
学校来历
学校,是授课求学、培育人才的地方。在我国,学校的设立源远流长, 一直可以追溯到夏朝。历史上,学校的名称变更颇大,《孟子·滕文公上》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的记载;《礼记·学记》又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术)有序,国有学”,故而,塾、庠、学就都是学校的名称。
古时的学校,最高一级称为国学,西周设于王城或诸侯国都。据《礼记》、
《大戴记》、《周礼》所述,国学由前代学制发展而成,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周时称为“辟雍”和“太学”,《礼记·王礼》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一作“泮宫”)。”辟雍之名,是取“其四面周水, 圆如璧”,是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大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曰辟雍,而以辟雍为专称。太学之名也是周朝所有,“帝入太学,承师问道”。但太学之正式命名还是汉朝的事。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设五经博士,弟子 50 人,这是西汉太学建立的开始。东汉时太学发展很快,质帝时,太学生达 3 万人。公元 276 年,晋武帝咸宁二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一直到隋文帝设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炀帝开始直至明清,都设国子监,这些最高学府的教育对象都是属于更高层统治者的子弟。
学有高低,普通学校周代称为塾、庠、序。那时候,百里之内,25 家为闾,共处一巷,巷头有门,门边有舍,人们朝夕出入,受教于此,称为塾, 如私塾、义塾,为小学的范畴。当时以 520 家为“党”,相当于现在的乡,
“党有庠”即为乡学。而 12500 家为“遂”(又作术),“遂有序”,也是乡学,后来以“庠序”作为学校的概称。
为了使学童有识字习字的处所,汉代设立了“书馆”,这是一种启蒙学校,又谓之“蒙馆”,相当于现代的小学。据《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记述,“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其书用《仓颉》、《凡将》、
《急就》、《元尚》诸篇。”教读的书馆还称为学馆,学馆类似古时的私塾。北朝时,“置馆于私第,集群以子弟,昼夜讲读,并给衣食,与诸子同。” 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守文翁提倡教化,在成都市设立学校,称为“文翁学堂”, 教育下县子弟,入学者免除徭役,并以成绩优良者为郡县吏,这对当地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学堂作为学校的称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到了唐代,设立书院以培育人材,开元六年(公元 718 年)设立丽正修书院,7 年后改称集贤殿书院。贞元年间,李渤隐居庐山,在白鹿洞读书。南唐时在这里建了学馆,称为庐山国学,接收学生攻读,宋时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与石鼓、睢阳、岳麓合称四大书院,是藏书讲学的处所。朱熹为南康军守时,在这里手订学规,亲自讲学,使学院在宋代特别盛行。
唐宋的时候,还有专门培养书法人材的学校,称为“书学”。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宋史·选举志》则说:“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并需要学习《说文》、《字说》、《尔雅》、《大雅》、《方言》,而且兼学《论语》、
《孟子》的基本内容。
以后几百年,学校都以书院相称。元代各路、州、府都设立书院,明清书院仍十分盛行。由于清代科举兴八殿试士,多数书院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 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书院改为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1913 年,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一直沿用到现在。
现在,我国的学校按程度高低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幼儿园一般为学龄前儿童的教养机构。国外以 1802 年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所办的幼儿学校为最早。1837 年福禄培尔始创幼儿园。19 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设立。我国 1903 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蒙养院,收 3——7 岁幼儿。最先设立在为武昌模范小学堂的蒙养院和京师第一蒙养院。1912 年改称蒙养园。1922 年定名为幼稚园。现称幼儿园。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 逐步进行有组织的作业,如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等,并注意养良好生活习惯。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小学是对学龄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近代小学创设于清末, 1878 年设立的上海正蒙书院小班是小学的萌芽,公立小学则为 1897 年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开始的。中学则是实施中学普通教育的学校,1538 年德国斯图谟创设的文科中学是近代中学之始。1897 年南洋公学所设的中院即为我国的中学的雏形,1903 年我国正式设立中学。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分为综合大学和专科学院,主要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型的专业人才。1898 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大学的开始。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是公元 859
年创立的摩洛哥非斯城的加鲁因大学,创办至今已有 1100 多年的历史。欧洲
大学开始于 12 世界,最早的有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