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小农经济的影响, 由于建国后“左”倾思想的干扰,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够正常,使得许多人思考问题以求同性思维方式为主,很少或不习惯于用求异性思维。
从心理学来讲,求同性思维,是从已知的条件和目的中录求唯一答案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而求异性思维,则是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以红砖的用途为例,一个说“可以用来盖房子、建教室、修烟囟、铺路面⋯⋯”另一个说:“不!还能压纸、垫书架,甚至还可以充当自己的武器⋯⋯”显然,前者的回答把红砖的用途局限于“建筑材料”的范围,属于求同性思维;后者回答的系红砖的非常用途,属于求异思维。
习惯于求同性思维的人,容易墨守成规,四平八稳,只注重演绎,忽视归纳,一切结论都需要找出老祖宗的经典做依据,不敢或不善于在对大量的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假设和构想。习惯于求异性性思维的人,不大容易受既成理论的影响,不囿于旧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能够提出超常的构想和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这种思维方式和习惯,一是把思维从狭窄封闭的体系中解放出来,使之具有多端性,敢于独立思考,提出新的假设,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现成结论的注释和记证;二是改变思维的对比参考系,使之具有伸缩性,改变思维方向,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这样往往可以发现和认识别人尚未注意到的问题;三是能冲破旧的、传统的模式,标新立异。当然,强调求异性思维,并不意味着对于开拓型的人才来说求同性思维
就不重要了。但是,应努力培养和训练青年一代的求异性思维能力和习惯, 这有助于克服和解决目前我国教育上存在着的“高分低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