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教育思想

  1.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主要可以归纳为:
  1. “多闻”“多见”,以“闻见”为可靠的知识源泉。

  2. 学思结合。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不而不学则殆”的见解,还提出“视思明”、“听思聪”和“疑思问的具体要求。

  3. 虚心好学。他提出“毋忌,毋必,毋因,毋我”的原则,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不耻下问”,要“每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4. 启发思维。他主张“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不启,不悱(口欲言而不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变也”。

  5. “时习”“温故”他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6. “由博反约”。他提出了学习中博与约的矛盾统一,要以博为基础,然后归纳、约简成精要的认识或知识。

  7. 学行一致。他重视“行”,提出“学而不行,无可忧乎?

  8. 因材施教。

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教学思想归纳为“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矛盾,包含着矛盾统一的因素,他的一些见解是我国古代教育学中的宝贵遗产。但是, 孔子“教”和“学”的内容,主要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教学过程主要是进行伦理道德修养的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

  1. 《学记》。《学记》为《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是思孟学派关于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学记》写于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全文 20 节,1229 字,是世界教育史上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著作。其中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有:

(l)教学相成(即教与学相辅相成);

  1. 乐学善教(即好学与善诱相结合);

  2. 顺性量力(因势利导);

  3. 因材施教;

  4. 循序渐进;

  5. 循循善诱;

  6. 启发问难;

  7. 触类旁通;

  8. 反复练习;

  9. 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

  10. 长善救失;

  11. 尊师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