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复关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影响

(一)机电工业

机电工业是中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 年产值为 9796 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8.6%。长期以来,机电工业是优先发展、受政府高度保护、实行进口代替的重点工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今计划经济的弊端在机电部门也暴露得比较突出。

机电工业虽然每年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整体的工业水平仍低,技术素质较差,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目前机电工业的整体水平约落后于国际水平 10—20 年。根据上海市机械局的调查,上海机电系统包括 80 多个行业, 能生产出 100 个大类、3000 多个系列、12000 个品种和 180000 个规格的产品, 在全部产品中,仅有 7.3%的产品相当于 80 年代中期的国际水平,相当于 70 年代后期水平的占 42.6%,其余 50%相当于 70 年代前的水平,其中 15%只相当于 50 年代水平。由于技术差距大,而且工厂分散、生产规模小,多数未形成规模经济、成本高、效率低、竞争力弱,复关后降低关税和逐步取消非关税的数量限制,机电工业受到外货的冲击将是相当大的,目前机电产品的进口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 1/5,今后随着现代化建设需要,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将进一步增加,外货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可能进一步加大。机电工业面临同国外厂商在国内市场上更加激烈的竞争。

另一方面“复关”对机电产品的出口则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得到更好的发展出口的条件。90 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大幅度增长。由于国际分工深化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很多以标准化了的中间技术的产品正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加工生产,中国当前的技术水平也适于生产这些中等技术的产品。因此,外部市场对我的开放和降低关税是有利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这是复关带来的机遇。1993 年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达 227 亿美元,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占的份额上升为 24.8%,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额中占的份额也由前几年的 0.5%上升为 1.7%。

(二)汽车工业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虽有 40 年的历史,但长期处于徘徊状况,生产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品种单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生产各种汽车,包括轻、中、重型车,轿车和一些专用车。1993 年中国生产各类汽车共 128 万辆,其中载重车占一半,目前裁重汽车和零部

件已有少量出口,小轿车的产量近 30 万辆,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小

轿车的进口急剧增长,据海关统计, 1993 年中国进口小轿车 18 万辆。目前进口的轿车(包括走私车在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 50%,如从轿车的占有量来看, 1993 年全国为 120 万辆,其中 70%是进口车。

汽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础是较薄弱的。无论在产量、质量、价格、成本、性能、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同国外汽车业比较,差距都很大,目前三大合资的汽车公司(桑塔纳、奥迪和标致)在中国汽车工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中国汽车工业一个最大的弱点是企业结构不合理,厂家多,技术力量分散,消耗大,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中国现有 120 家整车厂, 600 家改装

厂, 2400 家零配件厂,而 1993 年全国产量不过 130 万辆,还不到工业发达国家一家规模适度的汽车公司的年产量。

由于生产规模小,批量小,生产成本过高,国内小汽车的售价为国际市场上同类汽车售价的 1~2 倍,谈不上同外国汽车竞争,目前主要是依靠 110

%~180%的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数量限制措施保护的。复关后降低关税、减

少其他进口限制,则国外汽车必将大量涌入,对汽车工业形成的冲击波比其他工业都要猛烈。小轿车工业属于幼稚工业,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当保护。(三) 电子工业中国电子工业在 50 年代开始建立,但投入少,基础薄弱,进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发展加快, 1993 年产值 1600 亿元,为工业总产值的 3%。中国电子工业水平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技术上落后 10~15 年,在价格上,投资类产品比国外高 50%~100%。高档消费类产品高 30%,电子元器件高出30%~50%,集成电路的价格为国外同类产品的 1.5~5 倍。广播通信行业技术水平更为落后“电子产品价格高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1991 年中国电子工业人均产值为 52000 元,折合美元为 9122 美元,而同期

美国人均产值的 130000 美元,日本为 140000 美元,韩国和台湾为 45000 美元,只为日本的 6.5%,美国的 7%,韩国的 20%。电子工业的产品结构也是落后的,消费类占 50%,元器件占 36%,投资类仅占 16%,投资类产品不足,表明基础工业缺乏关键设备,只能依靠大量进口。目前进口的电子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高达 40%以上。很多投资类电子产品缺乏同外货竞争的力量,冲击最大的是半导体行业、电子计算机行业、广播通信行业。但一些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很高的电子元器件和中低档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如黑白电视机、21 口寸以下小屏幕的彩色 TV、录音机、收音机、电话机、电脑周边设备等受冲击较小,而且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增强,出口逐年增长,市场正在扩大,复关将为出口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四)化学工业(包括医药工业)

化学工业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有密切关联,中国的化学工业是在计划体制下,在高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保护下发展起来的,1993 年化学工业的产值为 2831 亿元,医药工业的产值为 690 亿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 5.4%和 1.3%。

中国化学工业当前的发展水平和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比较,差距也是很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消耗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性能差、品种少,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每年需大量进口,而且逐年增长,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 12%,进口化纤的占有率高达 34%以上。

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致命的弱点是长期以来依靠仿制国外产品来推动技术发展,自我开发的能力很差,尤其是药品,根据上海市调查, 97%以上的药品是仿制品,农药 95%产品是仿制,化学试剂行业中有 50%以上产品是仿制,塑料行业有 66%产品是仿制,染料行业有 80%产品是仿制品。复关后, 这些产品所受的冲击将是十分强烈的。乌拉圭回合达成协议,已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关贸体制,将加强专利保护,继续搞仿制是没有出路的,应以复关为转折点,由仿制转向开发研制。否则,别无出路。化肥业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遍及全国各地的小化肥厂消耗大、效率低、成本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均未能满足国内需要,长期依靠大量进口,复关后会进一步受到外货的冲击,还有一些化工行业如感光材料、化工颜料、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和日用化学工业等,由于价格大大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石油化工产品也由于进口价格低于国内同类产品价格,将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五)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过 40 年的发展,已建成拥有宝

钢、武钢、鞍钢等一批技术装备比较先进的钢厂,近年来,产量明显增长, 质量也有了改进,普通钢材的自给率已达 90%以上,1993 年钢铁产量已超过8000 万吨,产值达 2080 亿美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 5%。虽然我国钢铁业发展很快,但整体水平同先进工业国家比较,差距仍然不小。长期以来钢铁工业是作为优先发展,在国家高度保护下的重点产业,同时国内建设对钢材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成本、价格盘旋上升、使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到低点。

除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外,当前中国钢铁业主要的问题是:多数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滞后、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集中表现为产品质量低、品种不足、成本过高。我国生产的大都属于普通的线材和型材,板材和管材少,高档钢材缺乏,至今仍未改变管、板材和高档钢材大量进口的局面, 1993 年钢材进口达 109 亿美元,大大高于出口。在质量上性能不稳定,成份波动大,成品精度不够,尺寸规模不符要求,因此, 出口竞争能力薄弱。

复关对钢铁工业的挑战首先表现在质量、品种和价格上。现今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水平,一旦开放,势必对钢铁工业产生猛烈冲击。复关对钢铁工业也有积极的影响,主要是:可利用国外资源,弥补我国铁矿石资源不足,可扩大铁砂、废钢进口,保证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其次是为扩大钢材出口创造条件。

(六)纺织工业(包括服装)

中国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3 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为 3521 亿元,服装业为 993 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6.7%和 1.9%。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也是一个出口的大国。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值居第三位, 1993 年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额达 271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29%。是中国出口创汇最大的产业。在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分别为 6.26%与 13.76%。

目前,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加强。中国纺织工业生产的产品约有一半是要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去,但长期以来,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受到歧视和限制,西方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种种障碍,主要是进口配额的限制,使纺织品出口处于不利地位。复关将为纺织工业带来机遇,可享受多边最惠国待遇,获得平等竞争地位,国际环境得到改善,为扩大出口创造有利条件,也有利于纺织工业体制的改革和加快技术改造。

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自 1995 年起经过 10 年过渡期纺织品由多边纤维协定(MFA)转到 GATT 体制,分阶段取消现行的配额限制,最后达到取消一切限制,完全纳入 GATT 体制。过渡期内未取消的配额部分,在 1992 年 MFA 双边协定的年增长率基础上分阶段增加增长率。纺织品协议规定,只有进入 GATT 并为协议的出口方才能享受这种好处。在协议生效前

(1995)中国尚未成为 GATT 的缔约方,享受不到过渡期提高增长率的好处, 必将严重影响我纺织品出口。因此,中国复关对纺织品出口是一个十分紧迫问题。

世界纺织品贸易逐步取消配额限制,进入自由竞争,对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更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为中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一是技术落后,设备普遍严重老化,大多是 50 年代未至 70 年代初的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 15~20 年,这种陈旧设备很难生产出优质高档和更新换代的产品;

二是纺织原料短缺已愈来愈突出,原料价格节节上涨;三是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因素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和过时的低档产品失去市场,企业普遍亏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迫使纺织工业作出新的抉择,应以复关为契机, 全面调整纺织品的发展战略。

(七)日用消费品工业

1993 年中国日用消费品工业产值达 4350 亿元,出口额为 300 亿美元,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1/3,约占日用消费品工业产值的 38%。目前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产品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出口迅速增长,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种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出口产品,如鞋、玩具、箱包、日甲工艺美术品、金属制品、自行车、电风扇、皮革制品、电他、香精香料、陶瓷、文教体育用品等,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出口国,已取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复关后中国将享受多边最惠国待遇,获得进一步拓展出口市场的机遇,同时还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原料的不足,以及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在另一面,复关对消费品工业也是一次挑战。目前国产的消费品多属于中低档产品,造型陈旧、功能单一、质量不稳定、高档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今中国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居民求购质量可靠的高档消费品,进口优质产品的示范效应刺激居民超前消费,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明显增长,复关后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的进口限制,将有更多优质、新潮的外国消费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产消费品形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