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曾过多地强调了“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对外贸易规模有限,主要是作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手段。可以说,中国当时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事实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1978 年底以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17 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国际化不断深入。从地域上看,

在 80 年代,中国已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

带——内地”这样一个从东到西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进入 90 年代以来,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的进展,开始向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发展。

从对外经贸的各个领域看,中国的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1978—1994 年间,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 17.1%和 15.9%,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1994 年进出口总额达 2367 亿美元,其中出口为 1210 亿美元,进口为 1157

亿美元。贸易额在世界上所居位次由 1978 年的第 32 位跃升至第 11 位。除对

外贸易之外,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截止 1994 年底,

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22 万多个,实际投入外资金额 955.8 亿美元,已开业

的外商投资企业达 10 万多家,就业人员达 1400 万人;此外,还使用国外贷

款 722.7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签订合同总额累计为 403.8 亿美

元,完成营业额累计为 255.7 亿美元,输出劳务人员累计 91 万人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互接互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推进经济的国际化,中国积极进行了外贸管理体制改革。16 年来,中国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基本上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管理体制。1991 年以来,取消了出口补贴。1994 年实行两种汇率的并轨,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几年来多次降低进口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逐渐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提高了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逐步建立起与国际规则相吻合的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制定了涉外投资法,对外商投资的组织形式、鼓励措施、保护办法、自主经营权、争议解决途径等都按国际通行的规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制定了对外贸易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计算机软件以及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制定了涉外合同法, 明确规定了国际通行的合同自由原则,使中国企业与外国当事人的合同,一开始就建立在国际通行的做法之上。

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外经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外经贸交流,不仅引进了重要的生产物资、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不但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而且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取得了比较利益,促进了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国际经济的整体效益。可以说,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条件下, 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对外经贸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不但促进了对外经贸的发展,还促进了国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进程。

今后 5 年和 15 年,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对外经贸将

继续以适当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到 2000 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要

达到 4000 亿美元,出口和进口都要突破 2000 亿美元。同时,与世界各国的投资、劳务、技术交流与合作也将迈上新的台阶。中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经贸制度。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从国际环境来讲,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稳定增长,世界贸易将有较快的增长,市场容量扩大,世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亚大地区经济的快速成长等, 这些都是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在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政治化的倾向继续存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常滋生,科技进步将使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步丧失,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趋向激烈。最后,中国至今还没有实现“复关”和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目标,也就是还未能正式参加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这里所说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主要是指以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体制。关贸总协定自 1948 年成立以来,通过前后 8 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促进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1993 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决议, 1995

年 1 月 1 日,新的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关贸总协定这个临时性的国际贸易协定,经过一年的过渡之后即将结束。

乌拉圭回合谈判经过 7 年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乌拉圭回合协议要求各缔约方的关税在前几轮多边谈判削减的基础上再削减 33%,要求各缔约方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和限制,规定纺织品在 10 年内分期分批取消配额限制。此外,还制定了有关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等方面的一系列新的规则,这样,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内容就更加丰富、领域也更为广泛了。当然,乌拉圭回合之后,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并非完美无缺。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没有很好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其结果是很不平衡的。关贸总协定原有的一些弊端也没有得到克服,如有一个贸易大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不顾多边贸易体制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原则,动辄向别的贸易伙伴实行单边制裁措施,并以国内法高于国际法为借口,不执行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些协议,而多边贸易体制对其缺乏制约能力。但是尽管有这些缺陷, 今天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毕竟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自由贸易制度方

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的国际化,与世界经济接轨,就不能不参加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在中国以往的对外经贸关系中,主要侧重于在双边一级发展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贸易合作。中国迄今与 100 多个国家签订了经贸协定,与 60 多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都是建立在双边的基础上。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认识到参加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中国认为,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争取重返关贸总协定和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这是大势所趋,是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