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这个根本,保证出口持续不断的增长

要按照 GATT 的基本原则,保持一个开放的外贸体制,就要保证出口能力的不断增强。而保证出口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即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是日本入关后有计划的逐步推行贸易自由化,加速其经济成长的一条重要经验。

1960 年日本《通商白书》曾这样论述过:“出口的稳定增长,是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作为保证出口稳定增长的基本课题,我们希望强调下述几点:

第一,提高产业结构水平是提高竞争力的基础。⋯⋯国外需求的动向是不断变化的。今天有希望的商品,不一定在明天还有相同的美景。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出口长期持续地稳定扩大,必须适应国内外条件的变化,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不断地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才使后来的日本进出口贸易有了飞跃的发展。”

日本入关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都在较短的时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日本产业结构而言, 1955 年时,在制造业中占前三位的是食品、纺织及化学工业,比重分别是 17.3%、 16.3%和 11.2%。但是到了 1961 年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食品工业的比重从 1955 年的 17.3%降到了 11.6%; 钢铁工业替代了纺织工业跃升为第二位。一般机械、电气机构及运输机械迅速发展,其成长率在日本高速成长初期分居制造业前三位。由此可见,日本入关后,产业结构有大幅度的提高。从出口结构看, 1955 年日本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占 1/3,机械类产品约为 25%,钢铁则为 1/3 左右。经过十年的发展,到 1965 年纺织品出口比重急剧降至 20%以下,机械类出口比重较 1960 年上升 10%,超过 35%。钢铁超过 15%。随着国民经济中重化工业比重的增大, 60 年代前期出口数量指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7.9%,后期为 15%, 几乎是世界进口贸易增长速度的 2 倍。整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出口总额在

20 年内约增长了 32 倍。从 1964 年开始,日本贸易收支扭转赤字局面,一直保持顺差,而且逐年扩大,从不同工业部门看,钢铁、化学及机械等重化工业的出口贡献率达到 75%,机械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小汽车、化学产品、办公设备、金属加工机械都转为贸易盈余。相反,食品、纤维非金属矿物制

品等传统出口商品的比重急剧下降。这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出口方面出现了产业交替的产生与贸易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

从日本发展产业与出口的经验看,我们应充分认识培育战略产业的重要性,根据产品的需求弹性、劳动生产率增长潜力和技术进步的可靠性,选择、培育我国的战略产业。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发达国家先进产业的移植,不能只把发展产业和扩大出口寄托在发达国家的“优势”转移上。

日本的成功在于发展其产业和出口不拘泥于短期内比较利益的得失,而着眼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增进财富生产力的质。日本在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依据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选择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出口的战略产业而是充分利用后进国的“后发性利益”优势,一开始就把需求收入弹性大和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扶植,并根据国内外不同条件的变化,采取灵活而又切实可行的对策,保证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业接替产生,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水平,达到保证出口能够长期稳定增长的目的。

过去我们长期固守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传统观念,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夕阳工业”的转移。以为这就是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的确,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是相关联的,但是,确定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以动态的比较优势原则作指导,同时,重视现实的比较优势基础。我国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比较优势产品或产业,这是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但要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起飞,就必须以动态的比较优势原则为指导,发展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坚定地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扩大出口的支柱产业。

日本扩大出口的经验和中国的现实表明,产业是基础,产业的素质和规模决定着贸易的形态和出口扩大的速度。要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必须使产业结构尽可能向易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前景广阔,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群转移。这是中国振兴出口的重要前提,也是适应贸易自由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