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

目前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重返关贸总协定,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需要以平等身份,按照统一的国际规则发展国际贸易。入关,使我国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更加复杂、更加激烈的竞争,因而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具体到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我们认为还是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主要是:

(一)入关和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争取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

长期以来,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激烈,保护主义盛行,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发达国家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种种限制,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另外,由于我国主销市场集中在香港、日本、欧洲、美国, 使得一些非经济因素所造成的贸易环境恶化问题时有发生,常常受制于人。重返关贸总协定加入世贸组织后,原则上可以无条件地享受缔约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这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工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我国可以利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规则解决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争端,维护我国经贸权益。

(二)有利于拓展纺织品出口南场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 1993 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香港出口 83.41 亿美

元,对日本出口 51.15 亿美元,对美出口 33 亿美元,对欧洲联盟出口 27.9 亿美元,对以上四大市场出口额占我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的近 80%,这表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别和地区过于集中,如果这些主销市场一旦发生什么变化,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将构成较大威胁。因此,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实施纺织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但收效甚微。重返关贸总协定和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谈判将由双边谈判为主转向多边谈判为主,并在多边基础上享

受所有缔约国的优惠,这就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开拓新的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的进入方面将会因多边的最惠国待遇和普惠制而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不但如此,制约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的《多种纤维协议》将被乌拉圭回合产生的新的《纺织品服装协议》所取代,该协议规定在十年之内完全取消现行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限制,这不但符合关贸总协定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而且将减少贸易的扭曲。导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的扩大, 因而对中国意味着更多的贸易机会,更大的贸易利益。首先从取消数量限制着, 1991 年 7 月瑞士取消了所有纺织品进口限制,次年该国服装从 EEC 的进口比重从 1990 年的 57%降到 52%,从中国的进口从占总数 5%上升到 12

%。这表明产品一体化有利于在平等条件下发挥我竞争优势产品的出口潜力。其次从增长率方面看,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新的纺织品服装协议规定的十年过渡期三个阶段的配额基数增长率,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更为有利,鉴于我国目前的出口的基数较大,同一比例的增长幅度意味着较大的贸易利益。但是,入关同时会给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出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开放国内市场所要承受的压力。

(一)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配额逐步取消,市场准入不断放宽虽然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并不等于中国的份额会相应扩大。

  1. 发达国家并不情愿放弃对工业的保护,他们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工业的竞争力,完善保护机制

如鉴于旨在逐步取消数量限制的乌拉圭回合纺织品服装协议正在酝酿成熟, 1991 年 10 月欧委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交了一份报告,题为《改

善共同体纺织服装工业的竞争力》, 1992 年 6 月,理事会通过了《关于纺织和服装业的决议》,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A:改善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为此设立了两项计划:一是推动出口计划,以服装高级时新的式样来促进扩大出口, 1991 年基金 75 万美元, 1992 年基金 100 万美元。二是 PETEX 计划,旨在帮助落后的成员国或地区调整纺织品工业结构, 摆脱对纺织业的严重依赖性,实现纺织工业的现代化。该项计划共有基金 5 亿欧洲货币单位。欧委会提出使纺织工业结构现代化的三要点:加强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垂直配套合作;形成电脑网络;协调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B:对外扩大国际市场完善保护机制。对此,欧共体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通过双边协议或双边安排,对不同国家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二是以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为条件,通过国际谈判,要求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的让步,如进一步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则要求在减少配额限制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保护机制。例如,要求关贸总协定修改反倾销和反补贴有关规定,以适应纺织品贸易的需要,并要求欧洲纺织工业尽快配备反倾销力量。欧共体还要求 GATT 对纺织服装方面的工业产权保护作出具体规定并确保实施,特别是对有关服装的新设计、新款式和新标签的保护,使欧共体得以保证它的优势和竞争力。鉴于纺织工业对发达国家来讲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十分重要。因此,可以肯定他说,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对该行业的保护,要进一步打开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并非易事。

  1. 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导致资源的重新配制和市场的重新组合,必将给中国纺织服装拓展出口带来新的困难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对世界纺织品贸易格局的影响是许多纺织品将从原来的多个国家输入逐步转变为区内国家间进行。西欧原本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目前欧洲联盟进口纺织品贸易的 70%是在内部进行,在欧洲纺织工业日趋衰落的今天, 欧洲纺织业企图利用两德合并和东欧局势的变化,通过联合东欧和北非国家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有利的地理环境,提高纺织品的竞争力。据保守的估计,约 49%的原欧共体纺织及成衣制造商,已在低工资的国家设厂,其中, 以东欧和北非最有吸引力。据计算 1992 年德国纺织业平均每分钟劳动工资为

64.5 芬尼,而在斯洛文尼亚为 22.9 芬尼,在罗马尼亚只有 16 芬尼。同时工人的素质在波兰、立陶宛、捷克至少同德国不相上下。除劳动力因素外,按欧共体法律规定,该地区所生产的成衣仍视同欧共体境内所生产,可以免除进口税。由此看来,东西欧纺织业联手,使欧洲内部贸易的互补性更强。相对来说,北美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中国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纺织品和服装的份额已分别达 12.26%和 16.01%,在加拿大市场上的份额已占 4.6%和 18.4

%。但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也面临着诸多不利条件。第一,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对中国来说受影响的首当其冲的是中国输美纺织品和服装。从直接出口看,目前中国输美纺织品的平均关税为 8.7%,服装为 14.6%,而美国非关税壁垒对中国输美纺织品的覆盖率高达 90.9%,服装高达 93.2%。尽管短期内,墨西哥纺织业取得的关税和非关税优势难以转化成为价格优势,对中国出口造成大的威胁。但从长期看,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和墨西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墨西哥取代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能力势必增强。事实上从1988 年~1992 年墨西哥和中国在美国服装市场上的成长率不相上下,墨西哥为 23.6%,中国为 25.4%,但在纺织品方面墨西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20.7

%。要快于中国 13%的增长速度。在加拿大进口服装市场上 1988 年~1993 年中国纺织品年平均增长率为 23%,而墨西哥达 31.6%。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一项最新研究,一旦 NAFA 正式启动,美国从墨西哥进口服装在本世纪末可望达到 30—50 亿美元水平,这势必对我国作为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最大供应国的地位构成威胁。另外,受 NAFTA 纺织品原产地规则的严格限制,优惠产品必须产自北美三国,今后我纺织品欲以北美某国为“跳板”,或转口或低度增值,来确保在北美市场份额几乎已不可能。第二,近年来受惠于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优惠安排,加勒比海国家输美纺织品特别是服装的增长很快, 1993 年 1—8 月美国自加勒比地区进口的棉质成衣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60%。按照美国的设想,中南美国家今后可望分享 NAFTA 的利益,其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将借此进一步扩大在北美的市场份额,这将使区外国家争夺纺织品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使我国可能进入的市场空间进一步狭小。

  1. 南亚、东盟等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攻势凌励,成为我咄咄逼人的对手近年来,南亚、东盟等国积极发展纺织服装生产并采取种种优惠措施鼓励出口,形成强劲的出口竞争力。以棉纱为例,巴基斯坦 1988 年以来出口大幅度

递增,1g88 年为 23.63 万吨,1991 年为 47.4 万吨,占世界棉纱出口量的 39.4

%。在香港市场上,我出口连续几年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不敌巴纱竞争所致。 1992 年我出口到香港的棉纱从 1986 年的 109 万件下降到 59 万件,占

香港市场进口货比重也从 85%下降到 41%,同期巴纱从 8.45 万件上升到 65. 67 万件,比重从 6.6%上升到 45.5%,已取代中国成为香港市场第一大供应

国。作为一个整体,在过去十年里,东南亚四国纺织品出口增加 10 倍,服装

出口增加 2 倍, 1991 年近 90 亿美元。南亚四国两年内纺织品出口额翻了

一番,达 40 多亿美元,服装出口增长 5 倍,达 50 多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结构与我国十分相似,主要是棉纱,棉织物和中低档服装,出口主销市场也和我基本一致, 主要是香港、日本、美国。但他们的某些优势如劳动力价格便宜、市场化程度高等,在吸引外资投入其纺织工业的发展与改造方面比我国更有吸引力。因此,今后在越来越开放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中,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遇到来自这些国家产品的严重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极其自然的。

  1. 在严峻的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形势下,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内环境也日趋恶化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纺织业享有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成本优势,再加上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独家经营和国家大量优惠政策, 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一直处于盈利状态。但是,上述优势已经并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原来赖以刺激出口的有利因素正在削弱和消失。主要表现在:
  1. 劳动力成本压力加大,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业的优势所在。但随着我国劳动报酬制度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近年来,这种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以 21 支棉纱吨成本计算,1987 年总成本为 4948.3 元,1989 年上升到7608.9 元,上涨了 53.7%,其中,工资成本 1987 年为 977 元,1989 年为 1764 元,两年间上涨了 80%。从整个纺织业看,纺织工业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从 1980 年到 1989 年下降了 6.7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资占净产值的比重提高了 1.3 倍,从 14.6%上升到 34%。

如果把住房、医疗支出,劳务费用加上所占比重还要高,在工资有较大幅度上涨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并未同步大幅度提高,据纺织工业部统计,纺织工业部系统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水平由 1980 年 801 元增长到了 1989 年的

2023 元增长了 152.6%。而全员劳动生产率从 1980 年的 18901 元到 1988 年的 19477 元仅增长了 3.05%,大大低于工资水平的增长。尽管我国纺织工业劳动成本比亚洲四小龙及新兴的纺织品出口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要低,但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削弱,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 这种优势会逐渐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1. 原料成本持续上升,廉价原料供应基础不复存在。充足而廉价的原料曾经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保证了廉价的国产原料的充足供应,即便是进口的棉花、化纤原料也通过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以基本等同于国内棉价的成本调拨给工厂。因而 1988 年以前我国的纺织品原料,主要是天然原料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但自1988 年以来,国家为促进棉花生产,改革农产品价格,连续大幅度调整棉花的共应价格,使我国的棉价逐步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1988 年国内棉价只相当于国际市场的 65. 47%,到 1990 年就涨到了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 93%, 1994 年国内棉价每担 600~850 元。有的地方高达 900 元, 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与此同时化学纤维的价格也大幅度上升, 1992 年平均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格 1/3。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计划体制、价格体制改革,指令性计划范围大为缩小,进口原料也大都取消了财政补贴。据专家

估计,我国纺织工业的原料成本已与国际市场价格大致相当。

  1. 庞大的生产能力,落后的生产装备。由于我国纺织工业出口是靠低成本、低折旧、中低档产品的优势发展起来的,而这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下,企业缺乏自我改造能力,只有靠重复建设,扩大加工能力才能发展,造成规模越来越大,而设备严重老化,包袱越背越重。从生产规模看,中国无疑是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但从技术装备水平看,总体水平相当落后,仅就我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棉纺织业而言,4000 多万锭棉纺设备中,超期服役的达 1000 多万锭,且每年还有 100 多万锭进入超龄期,90 多万台织机中,超期服役的达 25 万多台,印染设备超龄使用比例也高达 60%。纺机中属于国际先进或较先进水平的仅占 10%左右,织机中无梭织机仅占总数的 2%左右。

  2. 我国纺织品出口“以廉取胜,质量取胜”的优势正面临挑战。由于上述原因我国纺织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困境。企业亏损面达 40%,纺织工业的资金利税率、销售利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 至 5 个百分点,在全国 29 个主要工业部门的综合经济效益系数排列中,纺织居倒数第三位。在国内纺织业不景气形势下,纺织服装出口也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国内纺织产品价格已全部放开,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差距已大大缩小,而与我国的外销价格相比,则已出现倒挂。如棉坯布国内出厂价 1992 年比 1987 年提高了 157.8%,而同期我国纺织品对香港地区的外销价格只上升了 3.9%,国内价格与外销价格相比,已从 1987 年的—52.3%上升到 1992 年的 18.3%。T/C 坯布的国内价格也由低于出口价格的 16.6%上升为高于出口价的 34.4%,由于国内价格的不断上涨,国际竞争加剧,我国纺织品的外销价格逐年下降。1990 年与 1987 年相比,我国棉纱、棉坯布、T/C 纱T/C 坯布的出口外销价格分别下降了 14.14%和 3.3%、10.31%和3.58

%。因此,实际上我国纺织品出口已陷入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靠国家的外贸亏损补贴、人民币汇率下调和纺织工业企业的亏损挂帐来维持。

  1. 出口增大的基础脆弱。

近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服装出口已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 63%,但是相当比例是来料加工或来样加工,因此,实际上中国出口相当程度上是依附于别人的市场,仅仅因为用便宜的劳动力获得了不高的加工费,致使近年来国内出口创汇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化纤原料、服装面料大量进口,服装净创汇率已由 1986 年的 69.3%, 1990 年的 60.3%降至 1993 年的 43.7%。

乌拉圭回合产生的新的纺织品协议,使世界纺织品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给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扩大出口并非易事。

(二)开放市场的冲击

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新的纺织品协议规定,所有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通过关税削减和约束,以及削减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以使纺织品和服装进入市场的机会得到改善。这意味着,为了享受世界纺织品贸易逐步一体化和提高配额增长率的好处,中国必须改革那些限制进口的非关税措施,逐步取消许可证,大幅度削减关税等。同时,根据“国民待遇”原则,保证其他缔约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不受歧视。

我国纺织工业一直受到国家关税和非关税的高度保护。 1989 年我国纺

织品服装的平均关税率为 68. 46%,是各类商品产品中最高的,目前涉及纺织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有羊毛、涤纶、腈纶、聚酯切片、棉花、化纤布。 1994 年 7 月,国家开始对进口商品经营进行目录管理,列入目录管理的商品只能由国家核准的公司经营,这方面涉及的纺织品有棉花、羊毛、化纤。所有这些,使国内纺织服装工业和市场以扭曲的方式与国际市场联系,

加入世贸组织后,上述屏障将逐步取消,势必在短期内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和贸易带来冲击。

表四显示了 1993 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贸易差额情况,这里着重分析呈逆差的品种,这些品种主要也就是我国入关后影响较大的品种。

  1. 化学纤维(长丝、短纤)

我国化纤工业,从 1975 年发展起来至今已有相当规模,但目前的问题是产品结构单一用途窄,企业规模偏小。

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必然导致进口化纤原料和产品激增, 尤其是关税保护作用降低之后。1991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对 19 种轻纺化工原料和农药中间平均下调进口关税 50%以上,使大量进口化纤原料和商品涌入国内。以聚酯切片为例,1991 年前国内资源比较紧张,下调进口关税后, 仅上半年就进口 28 万吨,不仅填补了 13 万吨的缺口,还多出 15 万吨的余量。

1991 年,我国共进口化学纤维 62 万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 1/3。

  1. 毛纺工业

我国羊毛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且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去国家为鼓励下游企业消化国内高价产品而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其后果是我国的毛纺产品国际竞争力差。目前我国 2/3 的羊毛需要进口,且每年进口增长的幅度都很大,国际羊毛局的一项调查( International Woo1 Secretariate IWS)表明,中国在世界进口羊毛市场的份额已从 1980 年的7%增至 92 年的 18%, 2000 年可望达到 25%。1993 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进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在进口配额、许可证的双重管理下,羊毛的进口尚且如此,一但取消进口限制措施,其后果可想而知。

  1. 产业用纺织品

在国际纺织行业中,产业用纺织品是最具有高功能、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增长率较高。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从产品结构看,传统产业用纺织品如包装粉袋布、篷盖布、线带绳缆等产品比例较大,新技术产品、新材料产品、新领域产品的开发还很不够。如各行业近年大量引进的先进设备与工艺,所需配套的产业用纺织品国内不能满足,不得不继续进口。从原料结构看,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耗用纤维量为 52.35 万吨,仅占整个纺织品耗用纤维总量的 8.7%,其中天然纤维占 60.6%,化纤占 38.4%,化纤中长丝比例很少。至于高功能纤维,如芳纶、碳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等,目前我国仍处于试制、试用阶段,主要依靠进口。因此,由于高功能纤维技术发展落后,因而无法满足市场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的增长只能通过扩大进口来满足。

  1. 高级印染后整理产品

印染行业是纺织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高附加价值、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最终产品和向服装、装饰等行业提供优质面料的关键行业。但近年来,进口面料急聚增长,严重冲击了国内的印染工业。 1991

年中国进口纯棉布、混纺布以及人造纤维、合成长丝织物 11.8 亿米,1992

年达到了 32.2 亿米,增长了 2. 73 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缺乏后整理手段。据统计,印染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 6%,国内先进水平的 34%,超龄服役的设备高达 60%,由此导致产品结构很难适应市场流行趋势,如粗厚及稀薄类品种,由于加工难度大,专用设备少,难以扩大再生产。再如,我国企业中加工幅宽在 110cm~160cm 织物的设备比重比较大,难以加工 63 寸以上宽幅布。这就是我国装饰用布一直呈贸易逆差的原因。另外,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管理, 只适应大批量、连续化、常规品种的生产,不能适应外贸易要求色布 0.3 万

米以下,花布 0.5 万米以下的小批量。总之,高级印染后整理装备技术水平的落后,不但造成我国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低(仅占 30%左右),而且使进口产品成为国内消费的主要来源。

  1. 服装行业

目前,中国进口服装关税除纯棉服装为 60%外,都高达 80%。尽管如此, 服装进口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1992 年进口服装额是上年的 6. 6 倍。与中国出口服装多为中、低档的情形相反,进口服装多为优质、名牌、高价产品,依然有相当的市场。可以想见,随着中国复关,进一步削减服装的进口关税再所难免,因此,服装的进口势头将会继续保持,很可能会更加强劲。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纺织业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国内亏损面最大、效益最差、保护程度最高(平均关税 66.5%)因而可以说是比较脆弱的部门。加入世贸组织后,服装、纺织行业受到的冲击,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其后果之一是,目前有贸易逆差的品种,其逆差额会继续扩大,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净出口率可能会继续下降。

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新的纺织品服装协议,为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景,世界舆论普遍认为,由于纺织品服装自由化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好处,中国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实施中受益的程度仅次于欧洲联盟,因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较强的竞争力将会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有关方面还估计,中国每年受益额将达 370 亿美元。但这一切都是以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创始国为前提的。因为根据新的纺织品服装协议第二条第 1 款规定,该协议只适用于关贸总协定缔约方之间实施的双边纺织品数量限制。因此,如果届时中国不能重返关贸总协定(成为 WTO 的成员),不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将在多边体制之外的双边协议基础上进行,不但不能享受分阶段取消配额自由竞争及提高配额增长率的好处,而且贸易还会受到单方面歧视和缺乏充分的保障。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的重视。四、对策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新的纺织品协议,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重新确立了自由竞争体制,为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开辟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但是从贸易自由化中受惠的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那么,在廉价的原材料基础不复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垄断的外贸体制逐渐瓦解的情况下中国纺织业靠什么维持竞争的优势?这是摆在中国纺织业面前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一)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推动纺织业的调整和改造面对乌拉圭回合后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唯有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市场分布,以提高竞争力为中心调整

生产结构,才能发展。目前中国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生产能力比重大、纺织原料不足、纺织工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中低档产品多,加工程度低。调整的目标是打破传统产业框架使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纺织工业转变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源投入增长速度的限制。为此,一是要控制和压缩棉纺、毛纺、化纤抽丝能力的盲目发展;二是要在提高加工层次、加工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面对生产和出口发展的困境,纺织业只有向高技术方向转移,用高技术改造这一传统行业。从发展规律看,一个国家的纺织品出口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第二阶段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第三阶段以化纤原料、化纤异型丝、中高档纺织品为主。按照这一模式,我国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权威人士认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源应建立在提高出口服装档次和售价,逐步增加化纤产品比重和向国际产业用布、装饰用布领域延伸三个支撑点上。要实现这种转移不增加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使出口产品结构从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转移有赖于我国纺织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为此政府要颁市、实施目的明确的引导、推动政策,这方面应包括增加对优势出口产业和重点出口产品的资金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必要的新建项目,以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出口产品的水平;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改造老企业;制定强制性的折旧条例,加速设备折旧;对技改的重点企业优先安排低息贷款, 减免税等。

(二)创造自己的名牌、商标,探索建立自己的国际行销网

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以很高的速度增长,但却一直是依附在别人的市场和品牌上,服装出口中 40%~70%面料属于来料或进料加工,出口服装大都采用国外指定的牌子,中国只赚取了少量的加工费。当然不能否认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对发展我国出口的重大意义。这是在特定条件下获取贸易机会的一种方式,也体现了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贸易格局,即中国以付出劳动力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但这也注定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中,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向高档、个性化、时装化发展,劳务成本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受到削弱,市场竞争越来越突出技术和知识要素。健全而畅通的行销网络不但是实现产品价值的保证,而且本身就是一种附加值,一种竞争实力。如果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仍满足于少量的加工费而不在创名牌、建立行销网上下功夫,那么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不但不能代表中国产品的开拓力,不能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而且很可能经不住对手的冲击。最终被挤出国际市场之外,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三)进一步完善出口企业的组织结构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的出口机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988 年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经营纺织品进出口的国家专业外贸公司。1988 年开始对这种垄断的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首先使总公司和各省、市分公司财务脱钩; 1990 年国家取消了对纺织品的出口补贴,各外贸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近年来出口推行了代理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获得了自营出口权。事实证明纺织品出口经营放开以后,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从目前看,纺织品出口机制仍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

  1. 纺织品出口中仍以收购制为主,出口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相隔离,

难以建立纺织品行销的快速反映系统,而这是竞争的重要保证。

  1. 国内尚未形成市场化的配额择优分配制度,出口厂家的竞争集中在国内、集中在货源、集中在出口配额指标上,而忽视了在国际营销领域中的较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外贸经营权下放后,外贸经营小型化。分散化和内部过度竞争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外贸经营的小型化和分散化,我出口企业与国外对手相比势单力薄,缺乏竞争实力;又由于内部过度竞争,低价竞销,严重的损害了我国贸易利益。为此,应建立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使生产要素重新优化组合,单个企业优势互补,扩大经营规模,这样既可使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销脱节又可弥补企业规模小、缺乏规模竞争优势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逐步改变出口无序状态。在这方面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扶植出口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具有强大的市场运筹、操纵功能,

    形成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例如,赋予企业集团国内外融资权、放宽国内外投资的自决权、配额投标的优先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