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智库”

1985 年后,“智库”(Think Tank)的设立在日本又见活跃。这是继 70 年代以后的第二次设立潮。现简要介绍如下:

设立者都是大企业 70 年代前半期,日本出现了第一次“智库”设立热潮。

继 1963 年成立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和 1965 年成立的“野村综合研究所” 之后,70 年代中期,“三菱综合研究中心”、“关西情报中心”、“政策科学研究所”、“未来工学研究所”、“休暇开发中心”等以政策研究或建言为目的的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涌现。

1985 年以后的第二次设立潮,除了更加深社会大众对“智库”的认识外,

由于数量的普及,使得在这次热潮中所设立的机构在内容和形象上与 70 年代

的大不相同。此次设立潮中所成立的“智库”多达 20 几个,虽然功能、研究目的、营运方式、资本额各不相同,但是有一共同特征,即都是由大企业所设立的研究机构。

新设“智库”的三型态 这些“智库”按其设立母体可分为三种型态。第一型,是指金融机关所设立的,包括都市银行、信托银行、人寿保险、

产物保险等都在纷纷筹设自己专属的研究单位。

此型“智库”的主要业务,除了银行调查部门的委托调查业务之外,并提供当地企业或个人在经营及理财技术上的咨商或情报,此外,还参加当地各社会的开发等重大事件。

虽然它们也会参与制定自己母公司的经营战略,但是与对总公司的政策研究、建言或经营战略制定上的研究相比较,其主要业务偏重于赚取顾问咨商的手续费,或是将银行原来所具有的调查企划机能提供给当地,以获得收

益,使得在财政上能够独立。

第二型“智库”,是由与生活、消费有关的厂家或流通产业所设立的企业研究所。虽以公司内部组织的形态出现,但其研究成果也会积极地对外发表。此类“智库”的主要设立目的和业务是作为总公司之天线,担任接收社会大众意识或行为的变化之任务,并进行情报搜集和分析,再以此为基础, 来达成新产品的开发,生活提案的企划等。它们不作现状的分析,而是透过微小情报的解析,进行有关企业战略的未来预测。

第三型的“智库”是由资讯硬体机器制造厂商所设立的。由于资讯处理机器的使用日益广泛,为了要使业务或经营战略更有效率,必须设法将机器更实际地活用在管理上。因此,不仅需要软体,更需要予以系统化、网络化的运用技术。而这类研究所的特征即在研究开发此等运用技术。

对无境界市场之战略研究 日本各大企业纷纷设立研究机构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制定总公司或企业集团母体的政策和战略。替老化的总公司母体注入新的活力或观念,作为总公司或母体企业周年庆祝活动或 CI 活动之一环,或想使其成为直接获取收益的一项新事业。目前日本的市场构造,已从业种间壁垒分明的纵断市场,转变成因业种间之壁垒降低或复合化而产生的“无境界市场”。在这种变化之下,每一业种、每一企业的原有经验已不敷使用,需要形成一个超越未来业种的新业务领域。而成立“智库”的各企业都期望他们的“智库”能挑起开发事业新战略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