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决策思维

决策,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决策是一种在信息加工基础上的高难度、高强度、高智力的思维活动。

  1. 决策思维方式的类型

思维是最活跃的,决策思维方式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因决策者而异, 因决策对象而异,还因决策环境而异。

为了研究方便,试把决策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划分为几种类型。

按性状特征分,有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与非常规型思维等。按功能机理分,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

按思路方向分,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双向思维、多向思维、立体思维等。

按时空分,有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多维思维、大跨度思维、跳跃式思维、超前思维、动态思维等。

按相互关系分,有综合思维、两面思维、整体思维、开放型思维等。按理论类型分,有哲学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 按决策者的构成分:有个体思维、群体思维、社会思维。

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其不同特点与优势,决策者要善于选择使用,交叉使用,组合使用。

  1. 决策思维方式特点
  1. 思维要跳出框框,突破常规。

经验是财富,有了经验,轻车熟路。但如果不加分析,经验也可变成束缚思想的框框套套。

顺着老思路想问题就形成思维定式。遵循旧轨道也就成为常规思维。但是对于决策者来说,思维定式与常规思维则是思想僵化的认识根源。决策者的思维一定要保持活跃状态,不拘一格,不受框框、常规的束缚,只有跳出框框才能出奇制胜。

  1. 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维。

事物是多侧面的、立体的。事物在时空中的发展变化有多种可能的走向。反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即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维,是决策中常用的一

种思维方式。

  1. 思维要发散得开,收敛得拢。

发散与收敛是决策过程中两个既关联又互补的重要环节。

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缺一不可。发散不开,有如瞎子摸象,摸到什么算什么,往往见木不见林。挂一漏万。收敛不拢,由老是在设想与可能上打圈子, 似乎思路很宽,左右都可逢源。其实失之空泛,不具体,不落实,无实际意义。

发散与收敛都要求思维的系统性。发散是横向地系统展开。收敛是纵向地、层次地系统深入。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要经过“发散→收敛→再发散→ 再收敛”的多次反复。

  1. 冲破时空局限,进行大跨度、跳跃式思维。

决策思维的领域要开阔,不能囿于一时一地,就事论事。决策者的视野要能突破时空局限,思维的时空跨度要大一些。在空间关系与时间顺序上可以是按步就班,依次而进,也可以是大跨度或跳跃式的。

事物的发展是有过程的。一般情况下,顺序而进,比较顺畅。做决策要顺乎自然,尽可能等待瓜熟蒂落,不能急于求成。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发展是可以超越某些特定阶段的。

  1. 善于综合思维,以综合求创新。决策者要善于综合思维。

军事家综合敌、我、友三方面的各种动向,制定作战方案。企业家综合市场、竞争者以及自身条件的三角关系中的各种情况作出经营决策。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化验、透视等手段综合各种症状,作出诊断。

综合思维要求全面、比较、融合、提炼。综合思维是一种高级加工,是去粗存精和去伪存真的必经步骤。综合出智慧,综合出成果,综合就是创造。决策者一定要锻炼综合思维的能力,善于在综合中创新。

  1. 在两个对立面中进行辩证思维。

高明的决策者善于在两种对立观点的比较和争辩中进行思维。也就是在两个对立面中进行辩证思维。

从辩证思维名词的渊源来说,有辩而证之的意思,即在双方对辩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1. 高层次领导者要善于推动群体思维和社会思维。高层次领导机构对重大问题往往要通过集体领导,依靠群体思维作出决策。有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还需要通过各种代表会议和舆论媒介,发动社会思维,集思广益再作决策。

群体思维与社会思维不同于决策者的个人思维。它们涉及到领导集体诸成员之间,以及与社会各界之间在思维过程中的关系处理和相互影响问题。

沟通与导向在群体思维与社会思维中十分重要。

对于社会思维,舆论导向的威力极大。决策者必须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否则就会导致离心离德,陷于被动。同时舆论导向应该是双向的,决策者要善于通过反馈机制认真听取舆论所反映的群众呼声,及时调整决策。

  1. 增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决策本身就是创造。各种方式的决策思维有一条共性的,也是最核心的特点即创造。

社会进步、事业发展都靠创造。

现代化社会已由“力”的较量演变为“智”的较量。 “力”的较量主要靠埋头苦干,勤奋努力,靠量的增加,靠规模的扩大,

靠物力,财力的投入。 “智”的较量则主要靠聪明才智,靠出奇制胜,靠创造性突破,靠智力

的投入。

决策者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随大流,赶浪潮,连下策都不够,因为这些根本就不配算之为“策”。

当然,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为了争取时间,对别人已经成熟的经验做法, 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可以模仿。即使是模仿也要创造性地模仿,完全照搬照抄鲜有成功者。

  1. 决策的哲理性、科学性与艺术性

关于决策,历史有争论。有些人强调决策是一门科学,另一些人强调决策是一种艺术,还有些人则强调决策主要靠哲学指导。高水平的决策应该是哲理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决策者及其所代表的群体、集团、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决策者的目的、意图是决策的出发点。决策的功利性在决策中起主导作用。对决策者来说首位的是达到目的。科学是方法。科学方法是为达到目的服务的。在服从决策的功利性的前提下,才强调科学性。前者是目的, 后者是手段。方法的取舍与选择决定于是否对达到目的有利。所以,对于决策者来说,科学性不是第一位的。

我们研究的决策对象主要是经济社会系统(或经济社会系统中的某些事物)。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经济社会系统是属于既可被认识,又不能完全被认识的“灰色系统”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模糊性、随机性和动态性特征, 使之难以照搬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精确的方法。

决策主要是对未来的事物作决定。人类对未来的发展,除了纯自然的或技术性极强的事物外,一般也只能预测其大体趋势。未来终究是未来,要求完全确切地加以把握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一些受人为因素干预较多的事物,偶然性极强,发展轨迹也不肯定,往往有多种可能出现的发展途径。

决策的抗争性所带来的隐蔽性以及互为决策对象的特性使决策更富斗智色彩。有些往往是决策与反决策多回合地心理较量,更需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决策的环境条件也很难理想化。特别是对于一些时间紧迫的问题,往往需要在信息掌握还不充分,详细论证来不及展开,又无条件搞试验的情况下

作决策。也就是说,理论上规定的一套科学决策的顺序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完全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