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立郡县和任刑罚

丞相等言:“诸侯初破,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①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讐,诸侯更相诛伐, 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②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颠、抽胁、镬亨③之刑。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书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前书卷二三刑法志)

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从廷尉李斯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于是言郡者分为二说:一以为三十六郡乃一代之郡数,而史家追纪之,一以为始皇二十六年之郡数,而后此所置者不与焉。前说始于班固汉书地理志;后说始於裴駰史记集解,而成于晋书地理志。志所纪郡国沿革, 其称置者二十七——河东太原上党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钜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称郡者一—— 长沙,称故某郡者八——三州泗水九原桂林象郡邯郸砀郡薛郡。中有始皇三十三年所置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由余所考定, 则九原郡亦三十三年置。裴驷不之数,而易以鄣郡黔中,并数内史,为三十六郡。晋志从之,益以后置之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由余所考定, 则闽中郡实始皇二十五年所置,——为四十郡。近者大昕说,用斐说。二者争而不决,久矣。原氏之意,以郡之数适得三十六, 与史记冥合;又以氏为后汉人,其言较可依据。余谓充氏之说,则以书证史记;不以史记证史记。夫以班氏较裴氏,则班氏古矣,以司马氏较班氏,则司马氏又古矣。细绎史记之文,无一与志相合,始知持二说者,皆未尝深探其本也。今尽置诸家之说,而于史记中求始皇二十六年所置三十六郡之数。则秦本纪惠文君十年,始纳上郡十五县,于是始有上郡。后九年,司马错伐蜀,减之,于是有蜀郡。后十三年,攻楚汉中,取 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取南郡。三十年,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本纪又谓始皇即位时,地已并汉中;越有郢,置南郡;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

① 填,同“镇”,镇压。

② 参,同“参”。“参夷”,夷三旅。

③ 亨,同“烹”。

巴郡河东上党三郡,亦始皇以前所置也。嗣后始皇五年,初置东郡。十七年,内史,以其地为郡,名曰颍川。二十五年,王翦地, 降越君,置仓稽郡。此十四郡皆儿於本纪者也。其散见于列传者,则穰侯列传云,穰侯卒于,而因葬焉,复收为郡。案昭王十六年,封魏冉陶为诸侯。之间,蕞尔一骤,难以文国。二十二年,蒙武河东为九县。之九县,不能越韩魏而有之,其地当入于。三十六年,客卿,取刚善穰侯,则固有一郡之地矣。赵策:下甲攻胳以河间十二县;又云:甘罗,今割五城以广河间,史记甘茂传实用此文。河间共十七城,则亦有一郡之地。樊哙传:河间守军于杠里破之,是河间守矣。初疆城当因其故,故彭越,定都定陶辟疆,乃王河间。由前后证之,则始皇时实有此二郡也。东越列传云:闽越无诸越东海王摇者,皆句践之后也。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他为闽中郡。而始皇本纪系降君于二十五年,则闽中郡之置,亦当在是年。本纪但书降越君, 置会稽郡,文有所略也。匈奴列传言秦昭襄王时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赵武灵王云中雁门代郡亦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是之北鄙,于上郡外固有陇西北地二郡。及灭,又得其缘边八郡。故始皇二十六年前之郡,明见於史记者共二十有七。至项羽高祖二纪中之砀郡高祖纪之泗川郡,——纪有泗川泗川, 守、监皆郡官,——陈涉世家中之陈郡东海郡,皆见于始皇二十六年之后,然不得谓二十六年未有此郡。故郡之见于史记者,共三十有一。今姑不论,而于书地理志求之,则邯郸钜鹿二郡当为十九年灭后所置,砀郡当为二十二年灭后所置,长沙九江泗水薛郡当为二十三年灭后所置,齐郡琅邪当为二十六年春灭后所置。志之郡中,除与史记复出外,求其真为二十六年前所有之郡,又得九郡,以益史记之二十七郡,共为三十六郡。——比之志之三十六郡,则有陶郡河间闽中黔中,而无九原南海桂林象郡。史记于始皇二十六年大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即谓是也。自是以后,则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又前年,使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是年又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匈奴列传作四十四县。此三十四县者,优足以置一大郡。以地理准之,实即九原郡之地。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云阳。自是九原之名始见于史。故三十二年始皇碣石,归巡北边,自上郡入。至三十七年始皇崩于沙邱,其丧乃从井陉九原,从直道至咸阳,明始皇三十二年以前未有九原郡也。至二世时,则有“守”、“东海守”见于陈涉世家,则之末年又置东海二郡。故二十六年以后于史记中又得六郡, 并前为四十二郡。此之郡数也。⋯⋯。(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秦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