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荀子的思想
甲、论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古,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大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①,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②怪不能使之凶。木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官: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 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遞炤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冬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於春夏,畜积收臧②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
⑦ 据王引之说,此“无”字衍。
⑧ 此三语意极难解。“马非马”当即指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
⑨ 辟,同“僻”字。
① 王念孙云,”修”当为“循”。“贰”当为“貣”,同“忒”,差错。
② 祆,从示从夭, 同”妖”字。下文同此。
① 炤,同“照”字。
② 臧,通藏字。
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非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星队③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 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④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明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苦耕伤稼,耘耨失蔑⑤,政险失民,田薉稼恶,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於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⑥,其菑甚惨。勉力不时, 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可怪也,而不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於物之所以生,孰舆有物之所以成?故错①人而思天, 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
乙、论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後出於辞让,合於文理,而归於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生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侍礱厉然后利。令人之性恶,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令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 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优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使皆山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日:“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牲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③ 队,同“坠”字。
④ 当,即”儻”字,或然的意思。
⑤ 薉,当作”歳”。
⑥ 尔,同”■“字,近。
① 错,同“措”字,废置。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
夫好礼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 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执:苟有之中者, 必不及於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令人之性同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已。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那?则有恶①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执,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 ②而观天下民人之相舆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来者暴寡而奪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櫽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①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 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匆君臣之正。不然,今②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同上)
丙、论礼
礼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① 有,同“又”。恶,同“鸟”,何也。
② 倚,立。
① 唯,即”虽”字。古”唯”、“虽”互通。
② “不然今”,据俞樾说应作“今不然”。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木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同上)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③者也。故天子袾噕④衣冕, 诸侯玄噕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衆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执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 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荣辱)
丁、论政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注非亡也,而羿不世中①;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 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臨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执。急得其人,则身佚②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执,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荀子君道)
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恃须③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 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④。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於礼义,则妇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恃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五疾⑤,上收而养之,村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荀子王制)
马骇与,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与孝弟,收孤寡,补贫穷: 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 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 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 吾无观其馀矣。”(同上)
③ 称,读去声,配合适宜。下文“称位”、“称禄”、“称用”之”称”均同。
④ 袾,古“朱”宇,噕,与“䥄”同。袾噕,红衣上画龙为朱䥄。
① 中,读去声,射中。
② 佚,同“逸”。
③ “须”字别本作”顷”,意较合。
④ 缪,同“穆”字。昭,上位,穆,下位。
⑤ 五疾,有各种残疾者。
王者之等赋政事,财①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②而不征, 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③,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还者不疾其劳。无幽间隐僻之国,莫不起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同上)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著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④。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缰,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同上)
君者,民之原也。原情则流清,原濁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 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已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荀子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