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提问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心理发育有其本身的特点,所以在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一)课堂提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发达,有意注意水平低,表现为不持久、不稳定,而且容易分散。但对生动的、有兴趣的东西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开场白”,力图使它“情趣化”。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儿童由衷地产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使学习成为儿童强烈的追求。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①老师这有 6 个苹果,想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几个?②如果现在老师只有 1 个苹果,想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能分吗?③如果能分,怎么分?④怎么表示这个每份数?⑤这样表示的每份数与以前学的每份数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样一组启发式提问,学生对学习分数产生了好奇心,兴趣盎然,情绪逐渐达到高潮,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

又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吗?知道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研究的1+2 是什么意思吗?”这样一问,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老师接着说:

“所谓 1+2 就是一个大偶数表示为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的

和,这项研究距被称为世界皇冠的哥德巴赫猜想的 1+1 还差最后一步。那么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呢?这就是我们所要学的新课。”由于教师精心设计了新课开始时的课堂提问,使学生萌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习的极大动力,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课堂提问要引导学生观察

人的认识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小学生认识事物首先来源于生动的直观,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但是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 观察过程中笼统粗浅,不分主次,不能长久。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课堂提问。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采用让学生动手切土豆的办法,加深学生对面、棱、顶点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观察,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 教师让学生切一刀土豆后问:“摸一摸,你们摸到了什么?”学生答: “摸到一个平面。”

② 接着教师让学生在这个平面的旁边再切一刀,问:“摸一摸,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答:“摸到一条边。”(教师告诉学生这条边在数学上叫棱。教师又问:“这条棱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③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在两个面的上方或下方切第三刀,问:“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学生答:“发现一个点。”(老师告诉学生这个点在数学上叫顶点。)教师继续问:“这个顶点是由几条棱相交形成的呢?”使学生认识到:“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在学生认识了面、棱、顶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特征。为了配合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① 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的面积大小有什么特点?

②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③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

通过教师这样引导提问,为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架设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课堂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

只有勤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然而,在教学中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脑袋笨”,课上总是问而不答,把课堂上的沉默都归咎于学生,这是极不恰当的。其实只要教师把握准学生的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再恰到好处地设计提问,学生的思维闸门就会敞开的。

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求路程”时,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大汽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 80 千米,经过 5 小时后,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并列出算式:(50+80)×5。向学生提问:“这个题列式对还是错?认为对, 为什么对?认为错,为什么错?”这样问就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经常设计一些“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思考说:“这个题列式错了,因为题目只告诉经过 5 小时后,没告

诉经过 5 小时后两车的情况是怎样的,所以列式不对。”问题到此并没有完,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要使这个列式正确应如何改变条件?”引导学生把条件变为“经过 5 小时两车相遇”。为了使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教师深入提问:“这个条件还能怎样变化?应如何列式呢?”从而让学生把条件变为:

① 经过 5 小时两车还相距 100 千米。列式为:(50+80)×5+100。

② 经过 5 小时两车交叉而过又相距 100 千米。列式为:(50+80)×5- 100。

教师这样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学生步步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产生要弄

清问题的强烈愿望,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

有些教师或许会认为: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一般只在一节课的结尾设计一道或几道拔高题。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提出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例如:教学“分数化为有限小数”这一节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将这组数 1

3

, 1 , 3

4 8

, 5 ,

12

8 , 1

25 6

, 6 化成小数(若除不尽,可保留

35

两位小数)。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有的分数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这与分母有什么关系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组问题的出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地探索“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