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

一堂课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把问题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要因材施教,问题提的太简单或太深奥都不能起到提问的作用。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设计提问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等,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学会它、掌握它,并能理解它和灵活地运用它。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要求,抓住问题的本质,针对教材的重点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分”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安排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 “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

(答: 每人分到这个苹果的 1 .)

2

②"这个 1

2

表示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 (1 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2

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1 .)在这里要强调, 每份是这个苹果的1 .

2 2

③ 于是老师又出示这样一个图形(见图 1),问:“这个圆中的阴影部

分能用1

2

表示吗?"学生答 :" 不能用1

2

表示,因为它不是把这个圆平均

分成两份。”这样就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二、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 - 图1

④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谁能把这个图改动一下,使它能用

1 表示呢?"让学生把图形变成平均分(见图2).

2

阴影部分占这个图的1 .

2

⑤接着老师更深一步提问:"

这里的 1

2

和刚才的 1

2

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前者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1 ,后者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 1 ,为学生下一步学习

2 2

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把握这样原则:学生已会的知识不问,稍加启发就会的知识要少问。常言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教学的本质问题上要精心设计,准确提问。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安排了这样一组

设问: ① 2 + 1 这个题和我们以前学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以前学的是同

3 6

分母分数相加减,而这个题的分母不同)②分母不同说明什么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③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呢?(变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④怎么去变?(引导学生知道要先通分)。最后让学生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教材重点设计提问,不仅避免了提问中的杂乱无章,而且节省了时间,使学生能够在课上充分进行反馈练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针对教学的难点设计提问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他们认为难以理解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抓住教学的难点,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突破这些难点,使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质因数”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分下面几步提问学生:①12 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些质因数?②18 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些质因数?③12 和 18 的公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些质因数?(请学生先算一算有何发现?)④为什么 12 和 18 的最小公

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⑤为了更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教师再提问:“在最小公倍数中所包含的这些质因数中,如果少一个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多一个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以上设问,逐步加深,在学生掌握知识,突破了难点的同时还揭示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强化学生对难点的掌握,精心设计问题,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教师出示了一个图形,如图 3。间:“①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很容易判别是直角三角形。)②“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角是钝角时,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同样说出是“钝角三角形”。)③“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这时学生各说不一,有的说直角三角形,有的说钝角三角形,还有的说锐角三角形。在学生争议中, 教师展示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如图 4—图 6。

二、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 - 图2

④问:“为什么当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角是锐角时,会出现三种情况呢?”抓住这个难点,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当露出一个锐角时不能辨别它是什么三角形”的道理。

教师在针对教学的难点设计提问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问题。学生的薄弱环节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周密了解学生情况时,首先要知道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设计提问,予以解决。这样就为突破难点创造了条件。

(三)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设计提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续、深化和发展。一般情况下, 小学数学是没有全新的和绝对孤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 通过课堂提问,巧妙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之中,为学生架起由旧知通向新知的桥梁,使学生顺利达到知识的彼岸。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计算 102.5÷125, 并回答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然后导入新课 10.25÷12.5,提出下面问题:①除数是几位小数?②怎样使除数转化成整数?③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么办?④想一想,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在复习 102.5

÷125 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领悟了新知识。

又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并提问思考:①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

图形?(平行四边形)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④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⑤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应怎样计算?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处,设计提问,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出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