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保持与发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学习效果就非同一般。因此,根据数学教材特点和儿童心理,教学中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寓教于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真正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索创新。

例如:在讲正反比例应用题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上树能量出树高吗? 不上楼顶能测出楼高吗?⋯⋯,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时,老师问:“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有些学生很快答出 360°,老师问是怎么想的?学生说:“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是 360°。”老师又画了一个任意四边形,要学生求内角和是多少,很多学生想不出来了。这时,一个学生把四边形作了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360

°,老师接着问:“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呢?”学生回答:“都可以连接对角线,把分成的三角形个数与 180°相乘,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了。”学

生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到获得新知的满足,学习兴趣很高。

(二)做好铺垫,以旧引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根据教材编排特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温故而知新的捷径。例如, 在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时,老师以“商不变的性质”做铺垫,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很快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讲“分数除以整数”这节

课时,

6 2, 6

1 , 6 ÷2, 是把6个

老师让学生先做 7 ÷ 引导学生说出 7 的分数单位是 7 7

1 3 3

7 平均分成两份, 用6÷2, 一份就是 7 .接着再出一题 7 ÷2, 能用刚才的方法很

快算出得数吗?

3 2,

3 1 , 3 1

引导学生推导出 7 ÷ 就是求 7 的 2 是多少 用 7 × 2 可以算

3 3 1 3

出得数, 从而推出 7 ÷2 = 7 × 2 = 14 这种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产产生疑惑,又通过思考自己推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的新知识不是独立的,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续,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