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感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运用情感进行教学,把情感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

激情是猛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它往往是由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所引起,是一种情感冲动的状态。激情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激情,尽管很短暂,但在生活和学习中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而消极的激情一旦产生,往往会给生活和学习造成巨大的损失。

小学生的情感本来就有不稳定的特点。不稳定,看起来是消极的特点, 但如果我们教师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这种“不稳定”,不稳定的特点会使得我们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冲动来。

小学数学所教的知识,是学习、生活、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知识, 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这一点,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对于缺乏学习、生活、生产经历和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理解的。要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积极激情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是和他们的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只有那些能满足学生个人需要的事物,才会引起肯定的态度,产生愉快、喜悦等情感;那些不能满足学生个人需要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的态度,产生痛苦、恐惧、厌恶、反感等情感。数学基础知识究竟能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要靠教师启发引导。比如,教师在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数学时,在每次开学时,在学习每一个章节时,在学习每一部分新知识时, 都要联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以后工作的实际,向他们介绍、描述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究竟有那些实际的用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怎样重要,时时、处处不可缺少。

由于学生学习的激情是不太稳定的,就是说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这就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随时注意激发和不断强化学生积极的激情,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总是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热情是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表现在对人对事深厚、强烈的热爱。热情不同于激情,它不是对人对事一时的带有冲动性的热爱,而是掌握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基本方向和最终结果的情感。热情虽不如激情强烈,但较激情深刻而持久,在人的思想行为中能发挥较为持续稳定的作用。热情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热情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它所指向的对象的社会意义。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的热情,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应当设法激发和维持。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和维持。

  1. 以教师的热情感染学生

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不是自发产生的,往往要受周围人的感染。所谓感染,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在家长、教师和学生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感染作用最大,发挥感染作用的机会最多。要使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教师应当首先热爱数学知识,热爱数学教学,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只要一到课堂上,就要表现出对数学课教学的满腔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克制自己的一切烦恼和不快的情绪。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我们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 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1. 创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环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的作用。例如,在具有快乐气氛的情境中,一个人就会产生快乐感;在具有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一个人就会产生悲哀感。同样,学生生活在学习气氛很浓厚的情境中,就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反之,学生生活在缺乏学习气氛的情境中,就不会有学习的热情。教师应当努力在教室里,创造一种学习气氛浓厚的情境,组织学生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室的一切设施都井井有条;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贴上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画像,布置一些趣味数学题目,展览学生数学学习的作业、试卷等等,让学生每天都感到是生活在一个“数学王国”里,总是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1. 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传授数学知识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本途径,或者说是最主要的途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主要不在于对数学知识的社会意义的理解上,而在于传授和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态度体验。教师传授知识过程本身,是生动还是平淡,是活泼还是死板,是有条有理还是杂乱无章,是说理清楚还是糊里糊涂,这不仅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巨大的热情,就要特别重视教学的过程。课前,要认真备课,把教材吃透;在课堂上,用简练、生动、准确的语言,有条有理地讲解,入情入理地分析,把教学内容讲清楚,以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在教学中,要尽量运用教具、学具,以生动形象的实物、图片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在讲解知识时,教师要恰

当地运用讲话的声调、表情、动作、姿态等,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大学生的教学,并不太重要,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如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

(三)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荣誉感是一种比较高级、更加复杂的情感,就是追求光荣名誉的情感。也称之为名誉心理。荣誉感是由个人自尊心、名誉感、光荣感、好胜心、自我感、集体主义情感组成的一种复杂的道德情感。例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及所处的团体,比别人或别的团体更先进更优秀,能受到众人的称赞、夸奖、尊敬、爱戴、仰慕等。不论是个人的荣誉感,还是集体的荣誉感,都是使人积极向上、取得成绩、建立功勋的强大动力。对于成年人尚且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即或是有些学生不大喜欢学习数学,也不要当众进行批评和训斥;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学生必须进行批评教育时,范围越小越好,最好是进行个别谈话,让被批评教育的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要多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是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进行表扬或奖励;表扬最好是当众进行,影响面越大越好;表扬时,教师要富有感情,要表示由衷地高兴。面无愉快的表情,“例行公事”的表扬,会适得其反。奖励学生的进步,可以用物质的奖励,也可以进行精神的奖励,比如发给小红花、奖状等,低年级学生可以多进行物质的奖励。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组织一些竞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并以此激励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

(四)培养学生的义务感

所谓义务感,就是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和情绪体验。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实体,在生活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人必须履行各种义务和责任,其中道德义务和责任,表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承担的道义责任, 也表明他人和社会对个人的行为要求。道德范围的义务感与道德观念和对履行道德行为准则的积极态度分不开。它的形成和发展,可使人在生活中自觉自愿地、无私地去做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

小学生也是社会的公民,他们虽然年龄小,还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承担着社会义务。只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方式和途径就是接受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谓接受义务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对社会、国家履行义务。在学生进入小学以后,就应该逐步对他们渗透义务感,让他们逐步懂得学好数学,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社会、国家的事,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不好好学习,学不好功课,不仅是对个人前途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社会、国家的不负责任,这是在道义上不允许的。以此来促使学生发奋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