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三种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又可以分成文字语言、图画语言和符号语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三种语言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发挥文字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文字是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是记录与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咬文嚼字的分析,深刻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例如:“一桶汽油,倒出 40%,刚好倒出 12 升。这桶汽油有多少升?” 我们抓住“分率句”进行以下咬文嚼字的分析,层层剖析,进而顺利进
行解题。
(1)倒出 40%,倒出谁的 40%?
(学生回答:倒出 40%,倒出这桶油的 40%,这桶油重应为整体“1”。)
- 这桶油重是整体“1”,是所求问题,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这桶油重为整体“1”,用 x 升表示。)
- 倒出 40%,刚好是 12 升,怎样列出方程?
(学生回答:设:这桶油重 x 升。x×40%=12
x=12÷40% x=30
答:这桶油 30 升。)
- 谁能用语言表达 12÷40%算式的意义?
(学生回答:12÷40%的意义是已知一个数的 40%是 12,求这个数是多少?)
这样,发挥文字语言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发挥图象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图象语言是用线条或颜色描绘事物的形象。数学教学中的表格、图画、线段图都是图象语言。
图象语言能直观、具体、形象地记录或表达数量关系,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图象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引导学生解答思考题“一块铜和银合金重 330 克,其中铜重
1
量比银的重量的 7 少10克.这块合金中的银和铜各重多少克 ?" 时, 对于330克加
10克, 还是330克减10克才能与(1 + 1 )对应, 不能准确判断, 这时运用图解这种图
7
象语言进行表述则问题可迎刃而解。
我们可以根据题意画出下列线段图 15:
设:银的重量为整体“1”。
从图中可以看到, 如果在银铜总重330克上加上10克则与(1 + 1 )相对应.
7
则可列式解答:
1
(330 + 10)÷(1 + 7 )
= 340÷1 1
7
=297.5(克)⋯⋯银的重量
297.5× 1 − 10
7
=42.5-10
=32.5(克)⋯⋯⋯铜的重量
答:在铜银合金中银重 297.5 克;铜重 32.5 克。
这样,运用图解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经过“转化”可以达到“对应”, 正确解题的道理。
(三)发挥符号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符号是代表事物的记号或特殊标记。使学生掌握数学符号是学好数学重要一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懂数学符号就无法学好数学。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数学符号看来是一种语言,一种构造良好的语言,一种非常适合目的、简练而准确的语言。⋯⋯,使用符号进行推理看来是不可少的!”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解答:“甲乙各带一些钱,甲如果加乙的 1/2 共 50 元;而乙加甲的 2/3,也是 50 元。求甲、乙两人各带多少元?”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进行下述一系列思维:
设甲为 A,乙为 B,则可列成下式:
A + 1 B = 50Λ Λ (1) 式2
2 A + B = 50Λ Λ (2) 式
3
用 2 去乘(1)式中各项可得: 2A+B=100⋯⋯(3)式
2 A + B = 50Λ Λ (2) 式
3
用(3)式减去(2)式各对应数值可得:
1
1 3 A = 50
A = 50÷11
3
A = 37 1 = 37.5
2
A=37.5 B=25
答:甲是 37.5 元,乙是 25 元。
这样,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关系符号、运算符号与语言符号组成的一套数学语言,进行推理,求得结果。这样充分显示示符号语言的极大作用; 运用符号语言进行分析、推理还可以把隐蔽在数学符号中的未知数量挖掘出来导致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