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及动手操作

(一)怎样组织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绝不是为讨论而讨论,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年级来安排。有的教师平时很少组织学生运用讨论的方法,但一到作课时,为了让听课者看,盲目的运用讨论法,这样做,只是走过场,达不到学生讨论的目的,这样的讨论不如不用。

  1. 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要明确

例如:六年级概念教学课“百分数的意义”,当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研究了“成分”又过渡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以及研究了“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等一系列的活动后,需要学生抽象概括出什么是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不知如何总结。这时有的学生想说又怕说错,有的同学有想法但又不敢说。教师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什么是百分数”,这时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交流,互相启发,组织语言,概括定义。这样组织讨论后, 让同学把交流得到的信息,反馈到教师和其他同学中,便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出概念定义。

又例如,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公式推导过程中,把圆转化割补为近似的长方形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面积相等的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时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和原圆面积相等。研究讨论了后,为圆面积公式推导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础, 让学生参与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 组织学生讨论时要做到
  1. 选择讨论内容,设计讨论题目,难易适度。在课堂教学安排讨论的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思考性。讨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过易没有讨论的价值,过难的学生不会,讨论不出结果,造成“冷场”。

组织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但一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运用讨论教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要生硬地安排讨论,不需要运用讨论时就不用。

  1. 组织讨论要适时

组织讨论的时间要恰到好处。例如:一年级第一册教材里“破十减”这节课。教师通过“17-9=?”这题来学习减法中的另一种思考方法。“破十减” 学生看到这题后,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看减法想加法来做:因为 9+8=17,所以 17-9=8。教师要引出“破十法”怎么讲呢,就先通过动手,怎样从 17 根小棒(一捆 10 根小棒和 7 根单根小棒)中取出 9 根小棒,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怎样拿,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拿出 9 根小棒的过程。这时的讨论是适时的,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开动脑筋。讨论后,教师再结合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边演示边讲解给学生看、听,让学生理解“破十”的道理和思考的过程。如果不在这时讨论,放在教师讲解演示后,就没有必要,不利于学生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组织讨论不同年级,形式方法要不同。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方法, 不同的年级要不同。低年级要注意引导、启发,讨论的题目不宜过多,一般提示的问题以一个或两个问题为好。在讨论时,启发他们说想法,教师也可做为其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一组中去和他们一起讨论。

中年级学生,如果在低年级时已运用了讨论法教学,学生们会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讨论活动中。但是要引导他们讨论时不走题,讨论时,教师注意启发他们讨论的深度。

高年级学生讨论,教师要启发他们的独创性,鼓励他们敢于谈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争论。

组织中、高年级学生讨论的提示题目可以比一、二个多些,可以把讨论题写出来,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

例如:六年级复习圆柱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时,把圆柱体沿直径

和高切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要找一找两个形体之间的关系, 达到复习提高的目的。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可以提出几个思考讨论题,协助同学们讨论。

思考题:a.这两个形体有什么关系?b.它们的体积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求法?c.它们的表面积相同吗?谁大?大多少(怎样求的)?

  1. 组织讨论可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二)怎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讨论都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有助学生理解概念、算理、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

  1. 动手操作的目的要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动手操作,目的一定要明确。

例如:一年级讲“同样多”,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拿出 3 个圆形,又拿出 3 个三角形,把 3 个圆片在桌上摆成一排,再把 3

个三角形与 3 个圆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成一排,这样摆好后,体会 3 和 3 同样多;再拿出 5 个正方形,5 个三角形,每一个正方形和每一个三角形对应摆好,摆成两排,再次体会 5 和 5 同样多。通过多次动手,体会概念,既满足了他们好动的特点,又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例如:一年级在讲 20 以内的加法时,要讲到“凑十法”,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凑十法”的算理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计算方法。

又如:六年级讲圆面积公式推导,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参与推导公式的全过程,理解圆面积公式 S=πr2 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四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平行四边形转化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找出已割补好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S=ah,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

  1.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做到的几点
  1. 课前准备好学具。动手操作时运用的学具要准备充分、齐备。教师可以在开学前,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统一购买好学具袋。(尤其是一、二年级)。也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如数字卡片、20 个圆形、20 个三角形等。

例如:六年级学习圆面积公式推导时,就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同样大小的几个圆形、剪子等学具。

复习圆柱长方体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圆柱、长方体,每 6 人一组准备有一套学具。

上课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学具准备情况,整齐摆放好。

  1. 动手操作前适当指导,提出具体要求。需要动手操作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

如:六年级第十一册学习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大小相等的 3 个圆。第二步引导学生怎样割补,怎样

剪,沿什么剪;第三步把其中的一个圆分割成 8 等份,另一个圆分割成 16 等份。第四步进行拼,要求把分割好的圆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上面是动手操作过程,要指导按步骤进行。操作后配合讨论题进行讨论,研究推导出圆面积公式。

又例如:低年级进行口算(20 以内加减法口算),学生用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也是低年级动手操作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学生动手前,先让学生把数字卡片在桌上摆放整齐,按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左往右摆好。教师的题目出示后,学生不出声把得数同时举起来,卡片举得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当老师让放下时,同时放下,动作轻而齐。练习结束后, 迅速将卡片收好。

不同的年级要求不同,教师指导也根据不同年级而定。

  1. 动手操作时,组织好学生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动手操作是全班学生都参与的一项活动,学生们动起来,如果不组织好纪律,就会很乱。所以,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纪律,使操作井井有条。

根据操作的目的,不同年级,学具准备情况,操作可以有单独一个人进行,也可以二人一组、四人一组进行。在操作时,无论是单独操作还是几人一组操作,要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不能有人闲着无事可做。要求学生不要大声说话,操作时动作要轻。

在操作过程中,要有时间限制。操作前要向全体同学公布操作过程共需多少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完成操作程序,就要宣布结束操作,即使有的同学没有操作完,也必须停止,不能没有时间限制。要求每位学生服从教师指挥,说停止操作全班学生都要停止。

在操作过程中,随时对操作结果进行必要记录。

操作所用学具,在操作前、操作后都不许学生随便乱动。

  1. 操作后,把操作完成的成果摆放在桌上,学具收拾整齐要展示操作结果,并阐述操作收获。

学生动手操作后,要把操作的结果向全班展示,并根据需要叙述操作过程和通过操作所得到的启示。有时有的同学操作的结果不理想,教师要选择操作较正确、效果理想的,向全班学生展示,达到操作目的。

例如:一年级讲“20 以内退位减”这部分内容时,讲到“破十减”,学生动手操作,把“破十减”的算理通过拿小棒的方法展示出来。学生动手后, 教师要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破十减”的算理。

又例如:六年级学习圆面积公式,在公式推导时,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沿直径分割成 16 等份后,可拼成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学生拼好后的图形,教师可以用投影片投影展示给全班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同学试推出圆的面积公式,逐步让学生叙述出推导过程,达到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1. 动手操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动手操作要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一般情况,低年级是简单操作,教师指导要较细致具体些,中、高年级是稍复杂操作,指导时不要过细,为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动手操作要随着年级不同、内容的不同,从机械模仿逐步到动脑思考, 教师要重视指导操作,培养学生会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这时是学生第一次运用割补法来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指导时,可以细致些,具体些。到了六年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又要运用“割补法”,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面积

公式。学生已不是第一次运用“割补法”了。这次学生操作,教师要对学生的要求要高些,不能只局限于按书上照猫画虎的方法去模仿了。而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割补,为什么这样割补;怎样拼图,拼成什么样的图形;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有多少种方法等等。

  1. 动手操作要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动手操作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所以动手操作要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低年级在动手操作时,可以边操作边说操作过程。例如,“破十减”以17-9=8 为例。学生动手:打开一捆( 10 根)小棒,拿走 9 根,还剩 1 根,

把剩下的 1 根和原来的 7 单根合起来。在手做以上动作的同时,口里一边叙

述过程:从 10 根小棒里去掉 9 根,还剩 1 根,把这 1 根和原来的 7 单根加在

一起就是 8 根,所以,17-9=8。这样做,学生不但会用“破十减”的方法进行计算,还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

高年级学生的操作,可以结合讨论法,在操作后,几个人一组,把操作得到的启示互相说一说或在全班学生面前叙述操作过程和结论。

如果学生只动手,没有总结归纳,那么动手的效果并不高。如果通过动手,又总结归纳,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板书,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掌握概念、公式、算理等,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