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布置作业
(一)布置作业的依据
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是丰富的,布置作业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但不管内容丰富还是方法多样都必须有依据,那就是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做为教师除了要深钻细研教材内容外,还要全面理解小学教学目的含义。在新编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列了“三条”。(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布置作业应明确一个关系
教师布置作业应明确的一个关系是:“知识与能力、智力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新大纲的教学目的,把学生理解、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放在第一条,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放在第二条。这就表明新大纲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教学是能力、智力发展的基础。而能力、智力的发展又有助于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教学目的是既要使学生理解、掌握系统
的知识,又要使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地发展。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三)布置作业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新大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教学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分阶段地提出不同程度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遵循这些具体要求,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不能一次完成,一般都要经过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的过程。教师要搞清每一阶段知识的深度,把握好有关教学要求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例如:对于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方法,开始只布置每一种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面积的计算,然后再布置理解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面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的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平面几何图形认识逐步深化。
(四)布置作业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从教学角度看,每一项知识的教学都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如:表内乘法,大纲要求学生做到熟练地口算,所以教学口诀时布置的作业练习内容就要紧扣教学要求,以保证学生达到脱口而出,否则会影响下面乘法的教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作业内容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他们就能主动地把握学习。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看,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尽管教师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但必竟学生理解知识所依据的感性基础还是贫乏的,所以他们在用知识做练习时,辨别知识的能力较弱,思想上容易产生负迁移,以至在解题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 学习用加法结合律学会计算:25+47+75+53 后,接着让学生计算 89+11- 89+11,他们也用加法结合律计算而得出错误结果。布置作业时,其内容除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外,还要有针对性。
(五)布置作业内容要精选,练习形式要多样,练量要适当
授课后,学生的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小学生学习新知识后,若不及时布置作业巩固练习,很快遗忘。所以课堂作业,一方面使学生正确理解的知识及时保留在脑海中,另一方面使错误的知识能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纠正。这样可避免课外抽过多时间查漏补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而课后作业练习主要是为巩固知识服务的。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在内容上要注意抓住知识的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题型注意从模仿到变式, 题目的编排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布置的作业题应体现出:
- 针对性
布置的作业必须有针对性。即目的明确。一方面,要针对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的作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 认真分析学生应掌握哪些概念公式、方法,培养哪几方面的能力,应达到怎样的学习水平,然后进行选题编题。同时,还针对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比如,哪些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哪些方面容易出错,哪些技能较差,还有学生解题的方法、速度、习惯等情况,精选或设
计出目的性强,难易适度,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将布置的作业完成。
- 阶梯性
布置的作业,要按照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阶梯安排,由模式题到综合题,由基本题到变化题,逐步加大难度,广度、有意识地配备一些在解答过程中要用到的有关旧知识的练习题,增加反馈,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沟通,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 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布置的作业的题目类型多样解答的方法多样,使学生用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不同的角度认真练习,运用一些基础知识、基本定义、定律及基本技能技巧,结合本节课内容设计的作业练习易形成单一性, 产生思维定势。一旦条件或结论发生变化时,学生便无所是从、卡壳,一时找不到解题的途径。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思维能力了。所以布置作业的内容,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广开解题思路。特别是每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更要注意作业练习题的多样性。时时、处处培养学生解答每一道题的良好的审题、分析的习惯。
- 启发性
布置的作业题目要具有启发性。设计或精选的题目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画线段、示意图,在深层次的思维中完成。这样的题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得到发展,智慧得到启迪。
- 适量性
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作业量过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不完,就会产生厌烦感,教学信息就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如果布置的作业题量少,就达不到练习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便会变低。因此教师布置作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酌情作业练量的多少。
- 操作性
操作性的练习题是让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活动,探究、发现或验证某些数学定律、法则或几何形体的公式。布置这样的作业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种参与, 学生的兴趣高,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学得活,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 辨析性
布置作业,还注意练习的辨析性。辨析性练习要求教师选题要精,与当天传授的知识要密切相关,题量不宜多,完成的时间要有所限制,不宜过长。练后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理论上适当归纳、概括,这样的作业练习,一般以判断题、选择题等形式出现。这样的作业题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教师一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这样的作业题和基础训练作业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启发性和较高的思考性、辨析性,练习题不仅为后继学习进行铺垫,而且能集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巩固性
每天布置的作业具有巩固性,复习课后布置的作业更要加强巩固性。练
习要抓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目的明确,方向准确,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由于复习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此,题的练量要少而精。设计的题目,覆盖面要大而全。
- 综合性
通过对每一阶段每一单元的知识归纳整理后,需要布置一些带有综合性的作业练习,引导学生加深巩固沟通已学的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较难较复杂的问题,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更上一层楼。
- 因材施教性
设计的练习题,布置的作业要从大多数学生为出发点。围绕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大多数学生应该掌握而且必须掌握的基本练习题。同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差生或暂时学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加强个别指导,努力做到使他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精力旺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展示他们的才华,发展他们的才能。练习时可采取对好、中、差学生分别要求的方法,给他们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恰到好处地把知识学到手,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六)布置作业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作业练习质
量
布置作业时,分配练习时间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多的作业、
过繁的长时间的练习会给学生带来疲劳和厌烦,使学生注意力分散,错误率增加。如果作业练习形式单一或过难的题目会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不仅影响完成作业的信心,而且还会影响成绩的提高。对于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可适当集中时间练习。如:数的整除知识中的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基本思维方法、解题步骤、书写格式等。集中练习后再分散练习,直至学生熟练掌握为止。这样可以节省完成作业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练习时还得讲究练习方法。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动手操作法、图解法、游戏法、电教法等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知识。可见合理分配完成作业的时间,讲究练习方法, 对减轻师生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七)要深挖作业中的智力因素
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概括而间接的反映。它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同时也要在作业中体现出来。当布置的作业有一定深度,对真正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将恰到好处。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这一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决不能忽视。
综上所述,可见教师怎样布置作业,对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