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衣和鞋袜
上衣,秦汉时名目繁多。大别之,有以下几种:
禅衣。禅衣是一种单层的长袍,源于先秦的深衣而与深衣又有所不同。深衣由衣和裳缝合而成,肥大臃肿。禅衣上下相通,不别衣裳,较深衣轻便。秦、西汉之时,禅衣是一般地主和贵族的常服。据《汉书·江充传》载:“初,充召见犬台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糓禅衣,曲裾后垂交输。”据《汉书·盖宽饶传》,至迟到宣帝时,司马等武官开始服用禅衣。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一件用素色纱做成的禅衣,衣长 128 厘米,袖长
190 厘米,重量只有 49 克。
襜褕。襜褕为禅衣之变种。禅衣曲裾,襜褕则是直裾,所谓“直裾谓之襜褕”①。在汉代,襜褕为妇女常服,男子虽也有服用者,但较少。绿林军将士服襜褕,三辅旧官吏和士人讥笑他们“服妇人衣”②。
袍。袍源出于深衣。《释名·释衣服》云:“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又说:“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袍有里有面,也谓之“复袍”。有时还填以绵絮。故袍多为春秋服和冬服。
襦。襦是一种及于膝的短衣,有面有里,也谓之“复襦”,为御寒之衣。古诗《孤儿行》曰:“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汗衣。《释名·释衣服》曰:“身受汗垢之衣也。”汗衣是一种内衣, 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背心,而样式则近似于现代的马甲。
下衣曰“裳”,所谓上衣下裳。裳主要有以下几种:
袴。“袴,谓胫衣也。”①似后世的套裤,穿于两腿,分挂于腰带上。显贵子弟以纨作袴,故称“纨袴子弟”。
裈。袴之有■者,谓之“裈”。
裙。裙也作“帬”,男女皆可服用,但以女子为多。
犊鼻裤。裤腿较短的裈,曰“犊鼻裤”,近似现代的裤衩。司马相如在
① 许慎:《说文解字》。
②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① 《急就篇》颜师古注。
成都当酒保时即曾穿过犊鼻裤。这是一种盛夏之服。
秦汉时的衣和裳皆用带子系扎。用带子系扎,需用带钩。考古发现的带钩,长者几近半,短者仅二至三厘米。就质料而言,多为金、玉、铜、铁, 也有石、骨、木、陶等。带钩的用法大致有三:一是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 钩弦向外,与腰腹弧度贴合,钩首钩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二是将两个或更多相同规格的带钩并联起来使用。三是带钩并不直接钩在革带上,而是在革带的一端先置一环,钩首挂在环上。
鞋,有单底、复底之分。单底的鞋称履②。履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 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
《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 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 不须假借,因为名也。”③也有以草为之者。
复底的鞋,曰“舃”、“屐”。舃,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南方湿热,一般平民多赤足。如东汉时桂阳郡一带,民多“无履,足多剖裂”①。谢罪时也要赤足,谓之“徒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