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中的语言

《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很丰富。口头流传的成语、谚语、歌谣,广泛采用。又不回避方言土语,和后来古文家只求“雅”不同。用古史资料,往往以当时通用语翻译古语。如《五帝本纪》写关于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

《尚书·尧典》、把《尧典》的“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百姓如丧考妣, 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惟时懋哉!”等语,译为“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维是勉哉!”等,原文和译文比较读之,就觉译文易读易懂多了。《史记》的语言,是“文言”,但接近口语, 一般叙述和人物对话谐和一致,明快而含蓄,言外有意,耐人玩味;简约而繁复,不拘一格,各当其用,大抵服务于人物特征的描写。特别引人兴味的是刻画人物说话口吻,从而表现人物的精神态度。又往往适当地强调、夸张, 使人物形象突出。这是《史记》语言很突出的特点,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一、《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二、《陈涉世家》: “陈胜王凡六月。⋯⋯陈王出,(其故人)遮道而呼涉。⋯⋯入宫,见殿层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沈沈者!’”三、《陈丞相世家》:“于是上(孝文皇帝)亦问左丞相平。⋯⋯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四、《张丞相列传》:“(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 及帝欲废太子,⋯⋯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五、《汲郑列传》:“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武帝)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以上五例, 汉高祖让皇帝位的话,陈胜故人惊讶陈胜为王一派阔气的话,陈平惶恐对答汉文帝的话,周昌口吃对答汉高祖的话,汉武帝对汲黯的讲话,都是当时口语的直录摹拟,或完全或不完全,生动地反映了说话者当时各各不同的神情态度,至今读之,犹觉汉初人物谈话的各种情景展现于目前。《史记》人物传记的出色和作者运用语言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的。

《史记》人物传记的成功,主要表现在战国秦汉以来的那些篇,既是历史文献而又富有文学性。其特征在于作者根据确实可信的历史事实,加以选择、剪裁和强调,通过明晰通俗的语言,忠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有他们的个性和典型性,从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面貌和本质。司马迁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由于辞赋和散文的发达,东汉时代产生了文章的概念,人们往往以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为文章家的代表,文章家就是文学家。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代的著名的辞赋家;司马迁也写过辞赋,但著名的作品则是《史记》的传记散文。他开创了我国古代散文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史记》流布以后,在历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史上发生了长远、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