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台巧织佳文

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四十一回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前秦苻坚时, 秦州刺史扶风窦滔之妻苏氏,名惠,字若兰,是一个智识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的女子,深受窦滔爱恋。但窦滔另有一宠姬,名赵阳台, 能歌善舞、姿容妙曼,另居他处。赵阳台对苏惠忌恨在心,多次箠辱,在窦滔面前常伺苏氏之短,窦滔对苏惠日渐疏远。苏惠 21 岁时,窦滔被诏拜为安南将军,将镇襄阳,苏惠忿其丈夫情薄,不愿同行。窦滔遂携赵阳台赴任,2 年不通音信,苏惠悲愤自伤,用五彩丝线在纵横 8 寸的锦帕上织成一幅莹心

耀目,题诗 200 余首,计 800 余言,纵横反复,皆为文章的璇玑图。其才情之妙,超古迈今。苏惠派家人将璇玑图送往襄阳,窦滔读后,感其妙绝,悔恨交加,把赵阳台送往关中,而具车从盛礼迎苏惠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这个被世人赞叹不绝的才女苏若兰织璇玑图之处,即在今天水市西关务农巷东端和育生巷南端的交界处。这里小巷交错,街名繁多,只有从东起南北走向的第 2 条小巷,千余年来人们一直称为织锦台。据说,40 年代巷口门楼还悬有“古织锦台”和“晋窦滔里”的两面大字匾额。可惜在拆除门楼时, 一并损毁,台基旧址,也湮没无存。但苏苦兰织的璇玑图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历代诗人百般赞叹。李白在《闺情》中颂道:“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

对于苏惠织锦,在天水还流传着一个与《镜花缘》截然不同的传说。

传说前秦苻坚时期,秦州刺史,姓窦,名滔,家住秦州西城,娶妻苏惠, 字若兰。苏惠是个花容月貌、聪颖过人、深通文墨、善刺能绣的奇女子。窦滔爱若珍宝,加之苏惠性格柔婉、孝敬公婆,全家和美,在秦州城里一时被传为佳话。

刺史窦滔,为官清正、刚直不阿、爱民如子、名声颇著,早在东晋时就任秦州刺史。苻坚攻占秦州后,闻知窦滔声誉极高,为安民心,仍委窦滔为秦州刺史,但还有点不放心。正值有几个同僚,因假公济私,勒索百姓,被窦滔多次训斥过,就此怀恨在心,伺机诬陷。当他们窥测到苻坚对窦滔的戒备之心后,立即联名诬告窦滔“与东晋藕断丝连”,有“结派谋反”之意等。苻坚不辨真伪,马上将窦滔发配到沙州(今敦煌)去服苦役。

窦滔蒙冤西行时,苏惠哭昏在地,秦州百姓举家送行,哭声震天,惨不忍睹。

此后,窦滔家中因资财已被搜尽,衣食无措,幸得苏惠女工精绝、翰墨深通,她晨炊夜织,侍奉公婆,邻里姊妹们也有跟她学习刺绣、赋诗、绘画的,均有点酬谢之资,苏惠和公婆才勉强糊口。

光阴如箭,不觉四五年已过,窦滔一直沓无音信。苏惠日夜思念,决定将积沉于心头的无限思念和无比忿恨写成诗文,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用五彩丝线绣织在锦帕上公布于众,起名叫《苏惠织锦四文漩玑图》。

苏惠怀着满腔悲切,夜以继日,织了一幅又一幅,托人到秦州街上叫卖。开始人们看了锦帕上的文字方阵,感到迷惑难解。慢慢地,有人从中找出了诗句排列的规律。

图 6—1 苏惠织锦四文漩玑图由最上面一行中间的“夫”字开始,向右下方斜着念下来,然后再按网状顺序旋转念去,一左一右,一上一下,直念到最上面一行中间的“妻”字止,居然把这 112 个字凑成了一首 16 行的七言诗: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思量当初结发好,岂知冷淡受孤凄。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早叫归。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归回。织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诗谜解开了,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觉新奇,一时织锦回文诗名声大噪,人人争相购买。不久,锦帕传到长安,秦王苻坚正因为窦滔被发配后, 秦州政务荒乱,岁欠民穷,盗贼齐生。百姓多为窦滔叫屈,不禁怀疑窦滔“结派谋反”之事有蹊。当他看织锦回文诗时,大受感动,立即派人查清了窦滔“谋反”的事实真象,便赦了窦滔,并官复原职。窦滔雪耻回秦州,夫妻愈加敬爱,白头偕老。

后来,秦州人民为了怀念窦滔、苏惠夫妇,在面临大街的巷口,立了一座高大的木牌楼,门首正面、背面,分别挂了横幅大匾,正面为“晋窦滔里” 4 个大字,背面匾刻“古织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