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节·

伏羲文化节,是一个以寻根访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节日。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伏羲庙柱持, 到天水伏羲庙参加开光典礼、游览名胜、品尝小吃、购买旅游纪念品和观看民俗文艺表演。其中民俗文艺表演最有魅力,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给海内外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民俗文艺表演主要有滩歌旋鼓、打夹板、蜡花歌舞、戏鳌、地摊秧歌等。滩歌旋鼓,是天水武山县滩歌乡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它形如一片薄薄

的大葵扇,扇面直径一般在 30 厘米左右,而厚度仅有 1 厘米。鼓面蒙以牛皮、

羊皮或马皮。下有握把,把端缀有 9 枚古币式的铁环。鼓捶用羊皮切割的细

条编织而成,并饰有花纹和缨穗。表演时,身着洁白唐装的少年,少则 10

·伏羲文化节· - 图1·伏羲文化节· - 图2人,多则 100 人,组成各种象征吉祥如意,或意味驱邪降恶的队形,左手执鼓、右手拿棰,一棰起来就发了狠、忘了情、没了命,鼓声雄壮激昂,铁环清脆悦耳,街前巷里,只听到一片隆隆 、隆隆 的鼓乐之声,将天水人民特有的豪爽性格表露得淋漓尽致。

打夹板,又名云阳板、夹板舞,是一种流传于天水市秦城区合作巷、十方堂一带的带有朝山敬神性质的民间舞蹈。由身着黑底、白边短打服,头系布巾的干练男子列队表演。表演者手拿长 99 厘米、宽 9 厘米,彩漆涂绘,上端有筋绳系结,缠穗挽彩的两条红椿木夹板。表演时,夹板拉开,右手拉至右上方,左手握夹板,右脚向前方迈步。再左手拉至后上方、右手推至左前方、左脚不动、右脚掌点地向前,再左、右手击响夹板,最后将夹板合拢, 左脚上前并拢,以后动作重复循环。舞姿潇洒奔放、豪犷威风、节奏鲜明、气势雄浑,给人以浓郁的艺术享受。

蜡花歌舞,又名灯舞,是一种流传在天水秦安郭嘉、吊湾一带的民间歌舞。它历史悠久,最早来源于唐代的词赋。蜡花歌舞由身着艳装的女子组舞。左手拿蜡花灯、右手拿扇子,动作有高绕花、平绕花、平摆扇等。队形有横排、双人穿插、相背穿插、相向成圆、双人交错等。由乐器伴奏,边舞边唱。伴唱时而悲壮、时而喜悦、时而凄凉、时而热烈、时而抒情、时而宛转。随着歌调的变化,舞步也丰富多彩、蜡光也随之变幻,时而如流星闪耀、时而似火龙旋转,在夜空的映衬下,十分绚丽壮观。

戏鳌,是流传于秦安郑川一带的民间舞蹈。对于戏鳌,秦安有三种传说,

其中月礼和尚的传说最接近现流行的戏鳌动作。相传,某寺月礼和尚,因受禅师的虐待,负气出走,醉卧河边大青石上,巧遇神鳌出水游玩,月礼和尚欣遇吉祥之鲁,即和鳌相互逗乐。后想随鳖去极乐世界,可难能如愿,便用酒灌醉了鳌,骑鳌而去。表演时,月札和尚身穿灰色道袍、深蓝裤子;长筒白布袜、黑布鞋;腰系白布带、头戴大头面具;手拿马尾拂尘和空心酒葫芦。鳌由两人饰演,外形类似社火中的狮子,但鳖头系一红彩球,身有彩绘。对舞时,月礼和尚以拂尘挑逗,用酒葫芦灌酒,然后跳上鳌背,鳌摇头、摆尾、跳跃、匍伏等,具有面具舞、狮子舞、罗汉舞、龙舞的某些特征,将月礼和尚的滑稽可爱,鳌的善良机警表现的淋漓尽致。

地摊秧歌,又叫唱秧歌,是流行于天水市秦城区关子乡一带的民间歌舞。地摊秧歌通常由一套上好的锣鼓、一具竹扎彩染的舞狮、4~6 名装扮成相公、小姐、丫环的演员,以及带有刀枪棍棒等武器的若干拳脚好手组成。灯笼是不可缺少的,过去是专为照明,现在则主要作装饰和渲染气氛之用。表演时,先响锣鼓、舞狮子,然后相公、小姐出场扭舞步,在乐器伴奏下,唱起山野乡音,虽曲调山味浓烈,但也悠扬委婉,动听引人。接下来便由拳脚好手表演拿手的武术套路,最后锣鼓敲打出雄壮的音调,这场地摊秧歌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