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婚礼和腰刀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 10 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

口 1.2 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临夏积石山县的大墩、甘河滩、梅坡、大河家、刘集一带。这里梁峁、沟壑、川台、河谷交错纵横,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是一块宜农宜牧的理想之地,据说还是大禹治水的源头。

保安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原居住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地区,历史上被称为“保安回”。后被迫迁徒,辗转到甘肃。1952 年 3 月 25 日由国家正式命名为保安族。1981 年建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以色目人为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回、藏、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互相交融发展,历明、清两朝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的服饰,兼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的长处,又有自己的特点。男子喜穿白褂,套青夹夹,遇有喜庆节日,则戴礼帽、穿翻领大襟长袍、束腰带、挂腰刀、足登高筒厚靴,显得威武潇洒。女子喜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上身多大襟袄,外套“坎肩”,衣、裤边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已婚妇女多戴盖头。

保安族的婚礼十分有趣。婚礼选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礼的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匐要从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 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轻人向新郎讨要“奴工木哈”,即着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说明:你娶走我们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女方送亲队送新娘离家时,让

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麦、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粮,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内唱“宴席曲”,有问答有答,十分热闹。唱着唱着,欢乐的人们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边舞边向大门退去,表示婚礼已接近尾声。新娘进门后,3 日不吃婆家的饭,由娘家送来,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保安族人民保存有一些与藏族相似的民族习惯,如善骑、好枪棒、能歌善舞、喜爱并自制、佩戴腰刀等。特别是腰刀,刀刃锋利、寒光逼人,坚而不脆、柔而不曲、装饰精美、小巧玲珑,既可作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又是独具一格的装饰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保安腰刀历史悠久,早在清同治年间就开始制作。最早的保安腰刀式样单调、制作简单,只有刀身和刀柄,没有刀鞘。后来,虽有了带鞘腰刀,但也不过是牛角柄,牛皮鞘。就连当时最名的“波日香”、“黑膛刀”腰刀, 也质量粗劣,根本列不进工艺品的行列。

保安腰刀真正成为蜚声中外的精美工艺品,还是在 50 年代。1957 年以来,党和政府把保安腰刀列为一项特种民族手工艺品,拨专款大力扶持,使保安腰刀生产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仅临夏积石山大河家甘河滩村的 280

多户保安族村民,就有 110 多户从事腰刀生产。

现在的保安腰刀,品种已达 30 多种。最常见的有“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香”、一刀线”、“蒙古刀”、“哈萨克刀”、“双落”、

“满把”、“扁鞘”、“鱼刀”、“细罗”、“红罗”、“宝剑刀”、“铜扁鞘”、“西瓜头”、“牙五七”、“三角藏刀”等。

保安腰刀制作精巧,式样雅致,分 4 寸、5 寸、6 寸等不同规格。刀身系用优质钢锻打磨制,再进行热处理而成,刀锋锐利,寒光闪闪。如果试刀, 可将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只要轻轻一吹,头发立断。刀把用牛角、红铜、黄铜、铝片叠压,再用五光十色的什样锦镶嵌,经挫磨成型,其层纹交错, 瑰丽多彩、十分奇巧好看。刀鞘内木外铜,铜壳上饰有龙、兽、花、草等图案,并根据不同图案授于不同的美称。如饰龙者称“一条龙”,饰梅者名“一枝梅”等,鞘上配有精美环扣,可穿绳佩于腰间。保安腰刀现已成为当地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