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白塔山观灯会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 1700 多米,占地 300 多万平方米,是祁连山脉东延的余脉,山势起伏、层峦叠蟑。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均为古代军事要冲。“白塔层峦”为古兰州八景之一。

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三台建筑群巍然耸立。这些建筑飞檐流翠、红柱

似枫、绿树掩映、雄丽壮观。

第 1 台为四面敞开的大厅、厅壁,雕梁画栋、色彩鲜明。长廊两侧各有重檐四角亭,飞檐斗拱、交错有致。循回廊向北有错综杠杆梁架的八角亭, 亭角挑翘、五彩灼灼。沿石阶迂回而上,可达第 2 台广场。广场南侧有高大雄伟的牌厦,气势辉宏。牌厦对面是一个小广场,可开展各种民间娱乐活动。沿石阶继续北上,便是巍峨壮观的第 3 台大厅。大厅门窗沿角有砖雕,工艺

精绝。三台建筑群总面积约 8000 平方米左右,殿宇石阶对称、整齐,亭台回廊排列有序,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

由第 3 台东侧沿盘山小路上山,有“凤林香袅”牌坊与对面皋兰山上的古三台阁遥相辉映,故牌坊背面又有“秀映三台”四字。登上山道后,第一组建筑为罗汉殿,殿阁依山而建,殿宇小巧曲邃,登上南面的悬楼,可凭栏远眺。罗汉殿东西山头,各有三角亭一座,东曰“东风亭”、西曰“喜雨亭”, 檐牙高喙,气势不凡。西北峰顶有三皇殿,毗邻有“三道教统祠”。往西, 即可到“白塔寺”。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大元帝国时,曾致书西藏喇嘛教萨迦派法王,法王派了一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不幸在兰州病逝:元朝便下令修塔,以示纪念。后来,白塔塌毁,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 1450~1456 年),镇守甘肃的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 1715 年)巡抚绰奇增修扩建,起名慈恩寺。白塔 7 级、8 面,高约 17 米,下筑圆基、上着绿顶,各面均塑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层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据载,白塔重修后,几经强裂地震, 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兰州民间高超的建筑才能。

白塔寺内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象皮鼓的象皮有 5 厘米厚,相传是印度和尚游历白塔山时的遗物。青铜钟系清康熙五

十七年(公元 1718 年)铸造,重 153.5 公斤。寺内还有著名的禹岣嵝碑。碑

高 3 米、宽 1 米,碑首镂刻戏珠巨龙两条,碑身阴刻 72 字,字形怪异,似缪

篆,又象符篆,记载大禹治水之事,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 1861 年)酒泉郡

侯建功摹刻。此碑原立金城关内“金山寺禹王庙”,后因庙宇坍塌,于 1964 年移立于后山最高的建筑——“牡丹亭”内,后又立于白塔寺内。

白塔山的西北方,有朝阳山、五星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山峦俊秀、溪水长流。环翠山顶端,有“九州台”。相传,西夏景宗皇帝赵元昊曾率党项铁骑与宋人鏖战于九州台下,故九州台又名“元昊台”。明初,肃王建望远楼于九州台顶。九州台的黄土层厚达 287 米(兰州西南的西津村黄

土层厚为 409. 93 米,居世界第一,皋兰山黄土层厚为 297 米,居第二,九州台居第三),是世界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之一。环翠山浓荫深处,建有小亭, 可供游人纳凉、远眺、小憩。

逢年过节,白塔山都要举行大型的灯会。白塔山主体建筑,全被串串彩灯勾勒出流光溢彩的轮廊,远观极象传说中的天官仙境。6 株数米高的“棕榈树”分列大门两侧,树上灯光闪烁,引人入胜。进门登山,一路观灯,有表现丝绸之路的《唐僧取经》、《张骞出使西域》、《乌孙公主和亲》、《27 国交易会》;有反映民俗风情的《晏公斩龙》、《踏水车》、《乘皮筏》、

《桃花会》、《骆驼队》、《花儿会》;有取材神话传说的《天仙配》、《宝莲灯》、《铁杵成针》等。这些利用现代科技,集声、光、力学为一体的大型艺术灯景,在成千盏玲珑精致的宫灯、戏剧脸谱的烘托下,使整个白塔山

如梦如幻、火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