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

对于玉门关的遗址,至今还没有定论:一说在唐寿昌县旧址(今敦煌县南湖乡境内)西北 118 华里处。这是自唐代以来,一些关于地理方面的主张;

二说在唐寿昌县北 160 华里处。这是敦煌石窟保存的唐和后晋的地理著作手抄残本的主张;三说在敦煌西北的大方盘城。这是清代人陶保廉《辛卯侍行记》中的主张;四说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这是《敦煌县志》、《甘肃新通志》及众多史学家的主张;五说在于秋燧附近。这是甘肃省考古研究所部分人员的主张。

玉门关自建关后,由于历史的变革,曾几度变迁。东汉初,玉门关还雄立故址,但到了东汉和帝刘肇时(公元 89~105 年),由于匈奴屡犯,遂闭关东移,设在今玉门市玉门镇。后又重开玉门关。两晋、南北朝,因安西通哈密一条道路比较重要,玉门关迁至瓜州晋昌县境(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汉玉门关再度废弃。隋唐时也设玉门关,据说,也在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现存的汉五门关遗址,因没有定论,且以小方盘城为代表来游览。

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区 88 公里处。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因此又称“玉门关”。它南临“脑海图”盐碱沼泽地、北靠“洋水海子”水草滩、再北经“贼娃子泉”,有长城作防线,长城北不远处有疏勒河故道,为天然屏障。紧靠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驰道,直通西域。路北有一较

高的土台,台上有汉代烽燧遗址。

遗址是一座四垣保存较为完整的黄胶土夯筑而成的方形小城堡。西、北两墙各有一门,因墙土剥落形如土洞。北门下部现已堵塞,现残存面积 630

多平方米,城墙南北长 26.4 米、东西宽 24.5 米、残高 9.7 米、上宽 3.7 米、

下宽 4~4.9 米,城顶四周有宽 1.3 米的走道。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 1 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周围尚有营垒、炮台、古培之类的遗址。从城东汉烽燧遗址里挖掘出来的汉简,记有“玉门都尉”字样。

从遗址城堡向西北瞭望,汉长城遗址和现存的烽燧清晰可见。据统计, 在遗址所在的敦煌县境内保存的汉长城有 150 多公里,烽燧 80 多座,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对于小方盘城玉门关,当地还有两则动人的传说。

一说在小方盘城西面,有个地方叫马迷途,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赶夜路时,常在这里迷路。一天,一支商队又在这里迷失了方向,商队中一位心地善良的小巴郎,救了一只掉队的孤雁。孤雁带领商队走出了迷途,并提示商队在小方盘城楼上镶玉,以指引道路。商队领队为了今后来往的安全,遂将一块最好的墨绿玉,镶嵌在关楼的顶端。每到夜幕降临,这块玉便发出晶莹耀眼的光芒,方圆百里之外,也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再也不迷路了,小方盘城玉门关也随之名扬四海。

二说在丝路畅通之后,新疆于阗的玉石大量进入中原。可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小方盘城就卧地生病。一天,又有一支驼队进了小方盘城,所有的骆驼都口吐白沫卧地不起。领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号召全驼队的人员共想良策。一位赶骆驼的于阗老人提议说:“这是玉石在想念故土,只要用阐玉在小方盘城城门上砌上一圈,玉石进关见到玉光,如见故土,一切就会好了。” 领队依老人之言,在小方盘城楼上砌了一圈晶莹光润的阗玉,骆驼果然好了, 从此,小方盘城王门关也就越叫越响了。

古代跨出玉门关就是出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仍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悲凉的出塞曲。在古人心目中,玉门关外是荒凉的非人居住之地。而今,春风早已吹绿了玉门关内外,成了锦绣繁华之地。叶剑英元帅曾有诗赞曰:“引得春风度玉关,并非杨柳是青年。英雄一代千秋业,敢说前贤愧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