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点灯盏·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天水山区的乡民有点灯盏的习俗,而这个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孔明灯。

相传,诸葛亮驻兵天水时,夜间军队行军相互联系有困难,于是诸葛亮发明了一种灯盏,供军队联络用。当地人把这种灯盏叫“孔明灯”。

孔明灯的原型较简单,是一种纸糊的带把的鼓形灯盏。点灯盏时,全村老少全集在村里香烟缭绕、红烛通明的打麦场上,麦场中央立着灯盏,灯盏前面摆着一张供桌。供桌上放着油炸果子、苹果等供品。待三声爆竹响过, 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持红烛向灯盏走去,少男少女各一人早已高高举起灯盏,等待老人点燃。灯盏点燃后,少年男女手执灯盏绕场走一圈,孩子们立刻欢呼雀跃,大人们则满脸虔诚。当红彤彤的灯盏颤悠悠飘向茫茫天宇时, 仪式即告结束。

过去,乡民们做的灯盏都是竹扎纸糊的,往往一个村子才点两支,碰上灾荒年景,这个习俗也就免了。

如今,乡民们的日子红火起来,灯盏也换成了面做的。即用发面按家中诸人的属相捏成各种小动物,在上面做个小窝儿,经锅里一蒸,灯盏就算做成了。点灯盏时,人们把浸泡在清油里寸把长的捻子拿出来。一个个地插进灯盏窝里,又一个个地添上清油,然后一个个地点着,并将点燃的灯盏放到当院早已备好的方桌上,全家人对月叩拜。接下来便是村里的孩子聚集村头,

端着各自属相的面灯盏,吆喝着去看戏。饿了,就将灯盏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