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阳关·

阳关在敦惶市区西南 70 公里处,因在玉门关以南,以南为阳,故名。阳关汉时为阳关都尉的治所,晋时在此置阳关县。唐时的阳关已受风沙

侵蚀,成为荒漠边关的代名词了。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这种惆怅之声。以后,由于沙漠的侵蚀,阳关终于被流沙吞没了,故古人有“阳关隐去”的说法。

阳关故城,早已无存,故址今在何处?说法不一。后经考古工作者及有关专家多方论证,认为阳关应在敦煌市南湖乡西隅的“古董滩”上。

古董滩,东靠农田、南有元台子山、西依青山子梁、北到墩墩山,沙丘从南到北自然列成 20 余道天然屏障。在这里不时可以捡到古代陶片、兵器、货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残片等古董,并残存部分房屋、窑址、夯土墙、农田、渠道等遗址。时至今日,只要稍微细心一点,都可以找到几

件古董,古董滩西边有一条 20 多米深的河谷,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泉水涓涓, 汇成小河,由北流去。山洪来时,由此沟直泻。当地称为“西沟头”,沟两岸有汉代墓葬群。

阳关遗址周围,是山水经过的地方,到处都有洪水冲刷、植被破坏的痕迹。古人曰:把关就是把水,阳关附近水源充足,最大的独立水源有渥洼池和西沟头,由此,充分证明了古人选关择基,是很重视把守水源的。从古董滩向西翻过 14 道沙梁,有一大片版筑遗址。经试掘,房基排列整齐而清晰, 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并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墙基,还出土了一些遗物。古董滩和墩墩山中间,有一大片东西走向的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可见,这里很久以前就有人类生活。

阳关附近有十几座烽燧,其中尤以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烽隧最大,地处最高,保存也较完整。烽燧用土壑夹芦苇砌筑而成,上面有残余围墙,一条马道直通顶部。烽隧周围有半人高的护栏,旁边竖有说明牌:“墩墩山烽燧系汉代建筑(约公元 111 年~前 102 年),现残高 4.7 米、上宽南北 8 米、东

西 6.8 米、底宽南北 8.8 米、东西 7.5 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处,故有‘阳关耳目’之称”。

从墩墩山北面下去,不远处有一片长不过 10 公里、宽不到 5 公里的绿洲, 这便是著名的南湖乡。全乡有 17 个自然村,6000 多人口,户户栽树、村村筑园,共种植各类树木 1.5 万亩,人均有树 2000 多株。品种包括:参夭的白柳、婆姿的绿柳、汁盈的香梨、飘香的蜜桃、鲜亮的苹果、甜脆的红枣、醇美的葡萄等。尤其是葡萄,品种最多、质量最优,可与吐鲁番的葡萄媲美, 故南湖乡又有“小吐鲁番”之称。

每年 8 月下旬~9 月上旬,是南湖乡葡萄的成熟期。此时,走进葡萄园, 眼前是一片迷人的景象,一架架长满掌形叶片的葡萄,好象是撑开了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浓荫匝地。伞下,一串串、一簇簇的葡萄缀满枝头。乡民们手拿剪刀、臂挎小篮,忙碌采摘。如果此时游客能光临南湖乡,一定会受到乡民们的热情款待,吃个肚儿圆。